民間藝術劉三姐主題學研究
時間:2022-03-16 11:43:44
導語:民間藝術劉三姐主題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廣西民間藝術劉三姐是中華優秀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大力提倡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文化自信的前提下,運用主題學的研究方法,對廣西民間藝術劉三姐背后隱藏的主題思想、主題流變、主題與母體的關系、主題的特征和文化意象等,進行系統研究,總結提煉出隱藏在廣西民間藝術劉三姐背后的主題思想,梳理出這些主題在不同時代的演變脈絡,探究出其主題與母題的延承關系,研究其文化意象系統,挖掘出潛藏在廣西民間藝術劉三姐背后的精神范式和文化基因,及其獨特性,與廣西民間藝術劉三姐文化生態不斷變遷的復雜親密關系,從而為廣西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和完整性保護、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從新的視角和理論高度,尋求新的方案,建言獻策。同時,也豐富和增強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生態的多樣性,提升了對廣西優秀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文化自信。
二、劉三姐的母體意象與原型
提起廣西,人們很容易想到歌仙劉三姐(又稱劉三妹、劉三姑等,下同)。在廣西,關于劉三姐的故事,千百年來從民間傳說到文獻記載不斷演變。并且廣西很多關于劉三姐流傳的地方,大都把劉三姐說成是本地人。那么在這么多劉三姐的神話、傳說和文獻記載中,劉三姐的原型究竟是什么?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認為:“原型”就是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從遠古時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即原型是人類長期的心理積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體無意識的顯現,因而是作為潛在的無意識進入創作過程的,但它們又必須得到外化,最初呈現為一種“原始意象”,在遠古時代表現為神話形象,然后在不同的時代通過藝術在無意識中激活轉變為藝術意象①。因此,榮格的原型理論有時指“集體無意識”,有時指“原始意象”。論文中的“原型”,采用榮格“原始意象”這個概念。但是,榮格的“原始意象”中的“意象”,與中國古典藝術中“意象”的內涵不同,如果直接用“原始母體”或“母體意象”,則更能準確詮釋中國藝術的母體,主題也更為準確。要尋找劉三姐的“原型”,或者說要尋找劉三姐的“原始母體”,可以從壯族古老的民間宗教古籍《壯族麼經布洛陀》中尋找劉三姐的出處。《麼經布洛陀•本磨口八》中“麼丑魂姆”有這樣的唱詞:“三界三王置(天地水三界由三王安置),四界四王造(天地森林和四界由四王創造);額九頭造河(九頭額造河溝),龍九頭造泉(九頭龍造泉)。嘹三妹造友(嘹三妹造愛情),鳥九頭造果(九頭鳥造果);甫安洛造懷(那位造水車的人造牛),婆九頭造姆(九頭婆婆造豬)。”②這里“王”指的是壯族全知全能的創世神、始祖神、智慧神和宗教神布洛陀。其中“嘹三妹造友”中的“嘹”字,在壯語中含有“玩耍”“唱歌”“娛樂”和“戀情”的意思,“友”字則指男女的“婚戀”“情愛”和“情人”。“嘹三妹造友”是指愛唱歌好玩樂的三妹,受布洛陀之命,創造出了人間的山歌和愛情。這里造“友”的“嘹三妹”,就成了人間歌神和愛神的象征。秦漢以后,隨著中原戰亂,大量漢族南遷,漢文化在嶺南越人地區獲得了廣泛傳播,越漢文化開始交流和互相吸收,壯族先民開始用漢語編寫和演唱自己的山歌。在壯漢文化交流中,由于壯族先民原本沒有姓,但是漢人不知“嘹”的含義,就根據漢人的姓氏,把“嘹三妹”寫成了“劉三妹”,并用文獻記載下來。清初的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女語•劉三妹》中,就把“劉三妹”稱為“始造歌之人”。后來人們又把劉三妹尊稱為“劉三姐”,從此,“嘹三妹”便以“劉三妹”“劉三姐”之名被封為“歌仙”,并以各種各樣的故事和歌式在嶺南各民族中廣泛傳播,出生在壯族先民原始蒙昧時代的嘹三妹,藝術時代完成了由歌神到歌仙的轉變,成為嶺南各族人民歌神和愛神的象征。劉三姐作為人間歌神與愛神的象征,從文獻記載的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中,也能追溯到其文化淵源。“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③這首產生于春秋時期的《越人歌》,表達了越人船家少女與楚王子同舟共游的喜悅心情,以及對楚王子的仰慕之情。并且目前在廣西平果縣流行的嘹歌與《越人歌》,在五言體式、韻律壓腰腳韻,以及歌的開頭起興句式方面,仍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處。可見,劉三姐就是壯族先民這種好歌擅唱的特定民族文化環境和心理的象征與體現,是壯族先民歌謠文化“尚越聲”古風余韻的繼承和發揚,是以尊崇人的聰明才智和滿足自身精神需求的主題意象體現。因此,關于劉三姐的原型與母體問題,可以從壯族創始布洛陀神話中的歌神與愛神的象征“嘹三妹”中窺見其原型,也可以從文獻記載的壯族先民女子唱的《越人歌》中探尋其文化淵源,還可以從現在壯族情歌嘹歌所繼承的藝術風格中,去尋找其演變蹤跡。
三、劉三姐主題意象的變遷
(一)新中國成立前劉三姐的主題意象。1.新中國成立前民間傳說中劉三姐的主題意象。新中國成立前嶺南各地劉三姐傳說講述的劉三姐是一位出身貧寒、聰明善良、能歌善唱、勤勞能干、不嫌貧愛富,又頗具有幾分巫神巫仙性質的農家女子。如宜山縣(今廣西河池市宜州區)民間劉三姐的傳說中認為:劉三妹是唐代宜山下澗村(又說中枧村)壯女,唱歌,哥哥擔心劉三妹唱歌耽誤干活,便鋪床擋門不讓妹妹出去唱歌,但劉三妹會遁隱術,照樣出去唱歌。哥哥要求劉三妹煎軟石頭,才允許她唱歌,劉三妹也能做到。劉三妹和哥哥比賽鋤地、砍柴,哥哥都比不過劉三妹。哥哥趁和劉三妹一起去砍柴時,砍斷藤條,加害劉三妹。三妹掉下河,漂到柳州,哥哥到柳州魚峰山尋找劉三妹,劉三妹已經升天成仙。柳州民間傳說認為:劉三妹漂到柳州,被在柳江上打魚的漁翁救起,后劉三妹在柳州鯉魚峰的鯉魚巖唱歌,成了歌仙。扶綏縣劉三妹民間傳說認為:劉三妹貌美勤勞、唱歌,附近沒有人能唱贏她。縣里一位紳士貪圖劉三妹美貌,給劉三妹母親送來幾十兩黃金說親,三妹不同意,愿意同一砍柴小伙子結婚。城里紳士送來更多黃金,三妹還是不答應,劉哥便趁三妹上山砍柴時,把三妹推下河,三妹死后,歌聲仍留在山上的崖壁上,過路人仍能聽到石壁上有劉三妹的歌聲。桂林市劉三妹的民間傳說認為:劉三妹和她的情人白馬郎同游桂林七星巖,二人曾在石臺上唱歌,唱了三天三夜,許多人來聽,后來三妹要走,白馬郎依依不舍,忽然劉三妹化作一尊石像成仙去了,后人便把這座石臺稱作“歌仙臺”。④從以上廣西各地的民間傳說中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前民間傳說中的劉三姐的主題意象,大都是一位出身鄉野,唱歌,聰明過人,勤勞能干,心地善良,不嫌貧愛富,而又具有幾分神氣和仙氣的淳樸農家少女。故事情節的主要矛盾,還是劉三姐和哥哥劉三的封建家庭倫理矛盾。2.新中國成立前文獻記載中劉三姐的主題意象。新中國成立前劉三姐的文獻記載最早見于南宋王象之的《輿地紀勝》,文中記載劉三妹乃春州(今陽春)人也,文中并沒有對劉三姐做詳細解說。對劉三姐作詳細解說的是明代作者孫芳桂《歌仙劉三妹傳》。傳中記載劉三妹生于唐中宗神龍年間,七歲好筆墨。十二歲通經史,善為歌。十五歲,歌名益盛,千里之內,聞風而來。十七歲,有邕州少年張偉望,讀書解音律,造門來訪,鄉人敬之,筑臺西山之側,令兩人登臺為三日歌。后二人又登山上高臺,繼續比賽唱歌,至第七日,兩人都化為山上石人,成仙而去。清順治年間進士王士禎的《池北偶談》也記載有相傳唐神龍年間,劉三妹與邕州白鶴秀才登西山高臺為歌三日。秀才歌芝房之曲,三妹答以紫鳳之歌等,至二人競唱到第七日夜晚,兩人皆化為石。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著的《廣東新語》也有劉三妹的記載。劉三妹相傳為始造歌之人,生于唐中宗年間,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三妹解音律,遇某種人,即以某種聲音作歌,某人奉之為式。劉三妹曾與白鶴鄉一少年登山而歌,七日夜歌聲不絕,俱化為石。清張爾翮撰寫的《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記載了作者訪友所見的劉三妹:劉三妹乃一善歌佳人也。生于唐中宗神龍元年,甫七歲即好筆墨。年十二,能通經傳而善為謳歌。年十五,受聘于林氏,來和歌者終日填門,但沒有一位勝過劉三妹。年十七,朗寧白鶴鄉一少年秀才張偉望,慕名而來和劉三妹對歌。鄉人敬之,為二人架一高臺,二人于高臺上,一唱陽春,一唱白雪,不分高下。后三妹曰,此臺太低,請登山頂高臺與君子長歌七日如何?于是二人登山頂,偶坐而歌,若出金石,聞聲于天。至七日,鄉人乃遣童子數人登山以請,二人亦化為石。三妹所許林氏登山以看真假,亦化為石。新中國成立前文獻記載中的劉三姐的主題意象,與新中國成立前民間傳說中的劉三姐的主題意象相比,則變成了一位好筆墨、淹通經史,解音律,善為歌,遇某種人,即以某種聲音作歌,某人奉之為式的始造歌之人和懂禮法的大家閨秀。與劉三姐婚配的少年,與前面民間傳說中的劉三姐相比,也由鄉下的淳樸勞動青年,變成了通經博古的秀才書生。新中國成立前文獻記載中的劉三姐的主題意象與民間傳說中的劉三姐的主題意象相比,顯得有些學究氣,少了一些淳樸、自然和大膽的鄉野氣息。但是,無論新中國成立前民間傳說中的劉三姐的主題意象,與新中國成立前文獻記載中的劉三姐的主題意象有怎樣的差異,劉三姐主題意象中最核心的部分,即劉三姐主題意象中,劉三姐唱歌,心地善良,聰明過人的主題意象,始終沒有發生變化。(二)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劉三姐的主題意象。新中國成立后的1953年,宜山縣(今廣西河池市宜州區)業余作家鄧昌伶將劉三姐民間傳說改編成劇本,據考證這是改編劉三姐民間傳說的最早劇本。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鄧昌伶改編的劉三姐神話劇本,在當時既沒有發表,也沒有引起很大關注。1954年,在宜山縣文化館工作的覃桂清,在收集宜山縣中枧村劉三姐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整理,把劉三姐民間傳說改編成文本化的劉三姐,幾乎原封不動地寄給了報社,但是沒有被報社采納。此時覃桂清正準備調離宜山,恰在此時覃桂清結識調到宜山高中教書的蕭甘牛。在調走之際,覃桂清把自己收集整理的劉三姐傳說故事,交給了蕭甘牛。蕭甘牛又通過自己到宜山中枧村的采風和調研,在覃桂清劉三姐傳說故事的基礎上,增加了劉三姐的對象李示田和財主莫仁懷(莫人壞),因為蕭甘牛的改變契合了當時階級斗爭為綱的大背景,1956年9月,這篇以劉三姐為題的劉三姐民間傳說改編,很快發表在《新觀察》上,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由此可見,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時代背景和國家話語,開始影響劉三姐主題意象的演變。1957年,宜山桂劇團根據蕭甘牛發表的《劉三姐》文本,創作了桂劇《劉三姐》。1958年冬,柳州市委宣傳部主持了一次座談會,會后決定由柳州劇團選擇劉三姐作為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創作題材。1959年元旦,柳州市文化館干部曾昭文完成了彩調劇《劉三姐》的編寫,被稱為第一方案。第一方案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增加了說媒和對唱兩場戲。1959年3月,第一方案參加柳州市文藝會演,4月參加了南寧市的全區獻禮匯報演出,受到了各界觀眾的好評。1959年5月15日,在上級的支持下,劉三姐第二方案創作組成立,組員由曾昭文、龔邦榕、鄧凡平、牛秀、黃勇剎組成。1959年6月底,第二方案創作組經過采風,創作出彩調劇《劉三姐》第二方案。后經過集體修改,1959年7月底創作了彩調劇《劉三姐》第三方案。第三方案主要包括搶親、說媒、對歌、禁歌、反禁歌和騎鯉魚升天等,其中禁歌、反禁歌成為全劇的主線。1959年8月14日,第三方案在柳州首演后,又先后到全區各地和南寧市會演,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形成了全區爭演《劉三姐》的熱潮。1960年4月11日至27日,全區舉行了《劉三姐》的文藝匯演。1960年元月初,創作組根據全區會演的討論經驗,創作了第四方案,但創作組對第四方案仍不滿意,又于1960年2月底創作完成了第五方案,禁歌和反禁歌依然是貫穿第五方案的主題。1960年初,自治區黨委成立了以鄭天健為負責人的改編小組,以彩調劇《劉三姐》第三方案為基礎,吸收其他劇團的一些情節,打亂原有的情節,重新編排,于1960年6月,把彩調劇《劉三姐》改編成歌舞劇《劉三姐》,包括:投親、護山、詭計、拒婚、對歌、陰謀、布陣和抗禁八場,以及尾聲傳歌。歌舞劇演出后,受到各界好評,1960年7月歌舞劇還到北京進行了三個月的匯報演出,其間還在中南海和懷仁堂為國家領導人進行了匯報演出,受到等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表揚。彩調劇《劉三姐》上演后,受到了北京歌劇院的重視,北京歌劇院派遣著名編劇家喬羽等到柳州協助該劇的修改和提升,喬羽到達柳州后,與其后到達柳州的長春制片廠的導演蘇里一拍即合,產生了把彩調劇《劉三姐》改編成電影的想法。1960年4月1日至12日,編劇喬羽在彩調劇《劉三姐》第五方案的基礎上,創作了電影文學《劉三姐》的劇本。電影中的劉三姐,是一位唱歌、聰明、大膽和具有明顯階級覺悟的、敢于反抗的壯族姑娘形象,以唱歌、對歌和禁歌為主題,展開了劉三姐帶領眾鄉親與財主莫懷仁的階級斗爭。電影《劉三姐》還突出了愛情描寫和廣西的地域色彩描寫,把劉三姐的民間故事傳說與廣西優美的地域美麗山水景色結合起來,被稱為歌美、人美和景美的三美佳品。1961年電影《劉三姐》在全國公映后,繼而在港澳臺和東南亞開始公演,立刻引起了轟動,旋即風靡東南亞,乃至走向全世界,劉三姐成為國內、東南亞,乃至全世界的知名人物。新中國成立后五六十年代劉三姐的主題意象,由于受當時時代背景和國家話語“以階級斗爭為綱”文藝政策的影響,劉三姐的主題意象由新中國成立前民間傳說中唱歌的農家少女和文獻記載中知識淵博的大家閨秀,演變為帶領眾窮苦鄉親進行階級斗爭的女英雄。故事主題也由新中國成立前劉三姐與哥哥的家庭倫理斗爭,轉變成劉三姐領導窮苦鄉民,與地主和官府的禁歌與反禁歌,霸占茶山與反霸占茶山的階級斗爭。與劉三姐對歌的對象,也由砍柴的樵夫和秀才等,轉變為由地主莫仁懷請來的封建幫閑文人。(三)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以來劉三姐的主題意象。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在當時以發展地方經濟為主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政策方針指導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單一的國家意識形態話語為主的劉三姐主題意象,被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歷史內涵的傳統文化符號為主題的劉三姐意象所取代,劉三姐的主題意象,又在市場經濟這張無形大手的支配下,獲得了新的商業主題意象的表征和建構。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文化商業資本的進一步發展,導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對昔日田園生活的向往和想象,劉三姐又成了迎合大眾對昔日偶像的懷念和廣西少數民族風情的符號象征和想象,劉三姐被轉化為廣西各地方的文化商業資本符號意象。如廣西各地的“劉三姐”文化旅游公司、“劉三姐”劇團和“劉三姐”大觀園等。其中舉辦最有名和最成功的,應該是南寧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和桂林的《印象•劉三姐》。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方政府開始輪流舉辦“三月三歌節”。1993年,“三月三歌節”,開始更名為廣西國際民歌藝術節。1999年,廣西國際民歌藝術節改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是一場由南寧市政府主辦的,集商貿、旅游和文化為一體的大型國際節慶活動。從2002年開始,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始實行“政府辦節、公司經營和社會參與”的市場化辦節機制。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這種大眾文化實行的文化產業運行機制,明星文化成為其消費焦點和經濟增長支點,但是傳統的劉三姐的主題民歌,卻是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核心和支柱。以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為傳統的劉三姐歌圩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把傳統的劉三姐的主題意象,轉變成市場機制下的新的劉三姐主題意象。同時,傳統劉三姐的民歌和主題意象,也借助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走出了廣西,走向了全國和世界。2004年3月20日在桂林陽朔首演,由張藝謀、王潮歌和樊越任總導演,梅帥元任總策劃和制作人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是集劉三姐民族品牌文化、桂林山水旅游文化和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的品牌效應于一體的視覺盛宴和文化精品,實現了經濟、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印象•劉三姐》演出包括《序•山水傳說》《紅色印象•對歌》《綠色印象•家園》《金色印象•漁火》《藍色印象•情歌》《銀色印象•盛典》《尾聲•天地唱頌》等七個場次。“在表演的過程中伴之以電影《劉三姐》的歌曲,從聽覺上強化觀眾——特別是中國觀眾——關于半個世紀前的經典影像的印象和聯想。演出的畫面與聲音配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劉三姐傳說’的構思。”⑤《印象•劉三姐》將劉三姐的民族文化意象與桂林山水旅游相結合,并運用了新的商業合作形式進行創意,重新闡釋和建構了新的時代背景下劉三姐的主題意象。
四、劉三姐主題意象變遷的原因
通過以上對廣西民間藝術劉三姐母體意象、原型和主題意象不斷演變的分析得出,劉三姐主題意象不斷變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社會和時代的需要,造就了劉三姐主題意象的變遷,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劉三姐主題意象的變遷。新中國成立前民間傳說中劉三姐的主題意象,是一位愛唱歌、唱歌好、聰明善良和勤勞能干的農家少女。新中國成立前文獻記載的封建文人眼中劉三姐的主題意象是一位知書達理、知識淵博和能歌善唱的大家閨秀。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群眾開始當家做主,無產階級的文藝思想成為劉三姐再創作的指導思想。由于受到當時社會和時代的影響,劉三姐的主題意象被塑造為思想覺悟高、疾惡如仇的無產階級先進分子和女英雄。從前是劉三姐和哥哥的家庭倫理矛盾,在新中國成立后五六十年代戲劇和影視劇的改編中,轉變成劉三姐帶領眾鄉親與財主莫仁懷的階級斗爭矛盾。原來劉三姐是和農夫、樵夫對歌,后來演變為是和幾位秀才的對歌,再后來轉變為新中國成立后五六十年代劉三姐帶領眾鄉親,與財主莫仁懷請的走狗封建幫閑文人的對歌。劉三姐帶領群眾與財主和官府的抗稅、抗租,禁歌和反禁歌斗爭等,所塑造的劉三姐主題意象,則被打上了當時時代和社會的烙印。其次是民間藝術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劉三姐主題意象的變遷。劉三姐屬于民間藝術,民間藝術大都由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的勞動人民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因此,民間藝術具有口頭性、集體創作性,以及變異性和傳承性等特點。如各地劉三姐的傳說中,大都認為劉三姐是本民族和本地的傳說。所以,劉三姐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方面,會隨著不同的創作者和不同時代的需要,而有不同的變化。比如在故事情節方面,僅劉三姐的結局方面就有成仙說、傳歌說和化石說等。在劉三姐的人物意象演變方面,劉三姐從聰明善良、勤勞能干的農家少女形象,封建文人眼中的大家閨秀形象,轉變為新中國成立后五六十年代帶領眾鄉親進行階級斗爭的女英雄形象,以及改革開放以后廣西各地資本符號的意象象征等。再次是劉三姐收集和整理者的審美意識和知識局限,是劉三姐主題意象變遷,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民間傳說和文獻記載中劉三姐主題意象差異和變遷的主要原因。民間傳說中的劉三姐主題意象是勞動人民按照自己的審美標準和勞動知識,集體和口頭創造的劉三姐,是一位勤勞、聰明、愛唱歌和唱歌好的女歌仙。舊社會由于受到封建儒家學說和倫理道德的影響,按照他們的儒家審美標準塑造的劉三姐主題意象,則是一位知書達理、知識淵博、智慧聰明、唱歌和恪守禮教規則的大家閨秀,這主要是由于他們之間的審美意識和知識局限造成的。最后是接受者的審美需要和審美趣味,也是劉三姐主題意象變遷的重要因素。如在以上劉三姐主題意象的不斷演變中,接受者的審美趣味和思想感情等,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轉化為商業資本符號的劉三姐展演和旅游,一切以取悅游客和吸引游客為目的。脫離了原生民俗的劉三姐旅游表演,轉變成了取悅游客的具有觀賞性的審美主題幻想。當然,影響劉三姐主題意象演變的原因很多,比如鐘敬文提出的“‘故事牽連說’,即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在流傳過程中,往往從其他故事借用某個情節,造成兩個故事傳說情節上的‘牽連’”⑥。即劉三姐的一些民間藝術情節,在別的民間藝術情節中,也經常出現,劉三姐的故事情節,有可能是把它們借用過來,成為多個故事情節“牽連”,從而使劉三姐民間藝術不斷地獲得豐富、提高和變化,成為劉三姐主題意象不斷演變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五、結語
通過對廣西民間藝術劉三姐母體與主題意象的關系,劉三姐主題意象的演變,及其背后原因分析,論文得出,從嘹三妹、劉三妹到劉三姐、《印象•劉三姐》,由于受時代和社會需要的影響,民間藝術自身的特點,與收集整理者和接受者審美意識、審美趣味和知識局限等的影響,劉三姐的主題意象不斷變遷。但是,劉三姐唱歌、歌才過人和智慧聰明等主題意象,以及以對歌為核心的故事情節,卻具有內在的穩定性,很少發生變化。因此,劉三姐唱歌、歌才過人和智慧聰明的主題意象,以及以對歌為核心的故事情節,所具有內在的穩定性,就是潛藏在廣西民間藝術劉三姐背后的精神范式和文化基因。這同時也為廣西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和完整性保護、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給出了自己的啟示。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西民間藝術劉三姐的主題意象,其次生文化形態,是可以隨著背后文化生態不斷變遷,而進行活態創新和發展的,但是其最為基本的精神范式和文化基因等主要文化形態,卻需要不斷的保護和傳承下去。
作者:高尚學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
- 上一篇: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 下一篇:藝術歌曲發展民族化表達與經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