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治療腹瀉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8 12:53:00

導語:五苓散治療腹瀉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五苓散治療腹瀉研究論文

【關鍵詞】慢性病;泄瀉;五苓散;中醫藥療法

2006-02—2006-09,我們運用五苓散加減治療慢性腹瀉56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6例均為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門診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齡19~77歲,平均43歲;病程2個月~30年,平均1年。

1.2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慢性泄瀉的標準擬定[1]。

1.2.1納入標準①大便次數增多,每日2~5次,甚至達10次以上,大便稀薄或如水樣。伴或不伴腹痛、腹脹、腸鳴等,小便短少。②起病緩慢,病程2個月以上,腹瀉反復發作,癥狀時輕時重。③飲食不當(進冷食或辛辣食物、不潔飲食等)即誘發或加重。④大便常規正常或可見少許紅、白細胞,大便培養致病菌陽性或陰性。

1.2.2排除標準①急性泄瀉;②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和紅細胞,屬侵襲性腹瀉者;③同時應用抗生素或其他止瀉藥物者;④年齡<18歲,>80歲;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3治療方法予五苓散加減。基本方:茯苓15g,豬苓15g,白術20g,桂枝15g。隨證加減:寒濕困脾型加藿香、蘇梗、干姜;腸道濕熱型加葛根芩連湯;食滯胃腸型加檳榔、神曲、山楂;肝氣郁滯型加枳殼、檳榔、厚樸;脾氣虛弱型加黨參、黃芪;腎陽虧虛型加制附子、干姜;腹痛明顯加木香、川椒;伴口苦、噯氣、泛酸加法半夏、黃連、黃芩;伴轉筋加木瓜、神曲。每日1劑,水煎3次,取汁300mL,分3次服用。7日為1個療程,治療2~4個療程后判斷療效。

1.4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確定療效[1]。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癥狀消失,臨床檢驗正常;好轉: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改善;未愈:癥狀未見改善。

2結果

本組56例,治愈18例,好轉36例,未愈2例。總有效率96.43%。

3討論

慢性腹瀉多因脾胃虛弱、腎陽虛衰,或肝氣乘脾致脾胃運化失司,小腸無以分清別濁,大腸傳化失司,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合污而下所引起。不管慢性腹瀉的病因為何,其發病均與濕邪有關,即“無濕不成瀉”。在臨床治療腹瀉時采用利小便實大便法,用五苓散加減治療慢性腹瀉。

《傷寒論》云:“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首次提出用“利小便以實大便”之法治療腹瀉。《景岳全書》中指出:“凡以泄瀉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水谷分則瀉自止。故曰: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醫宗必讀·泄瀉》:“治法有九:一曰淡滲,使濕從小便而去……”五苓散出自《傷寒論》,原治太陽經腑同病之蓄水證。我們根據“利小便實大便”理論,靈活運用五苓散加減治療慢性腹瀉。方中茯苓、豬苓滲濕利水,通調水道,二者兼能健脾;白術甘溫健脾,運化水濕;佐以桂枝辛溫通陽,化氣行水。五苓散功擅利濕,諸藥相合,脾運得復,氣化水行,小便通利,濕去瀉止。朱海峰等[2]的研究顯示,五苓散不能簡單地視為類西藥的利尿劑,它具有對尿液的雙向調節作用,多尿時可攝尿,少尿時可利尿,應屬于生物反應修飾劑。馮前進[3]通過實驗藥理學研究提出五苓散中僅茯苓一味表現較弱的利尿作用,而其它4味藥幾乎沒有利尿活性,但5味藥組合提取劑卻表現出非常顯著的利尿作用。劉洋等[4]通過觀察五苓散對番瀉葉腹瀉模型小鼠結腸水通道蛋白4(AQP-4)表達的影響發現,五苓散能明顯提高AQP-4mRNA的表達,可能通過增加結腸對水分的吸收,達到“利小便實大便”的作用。運用五苓散的利小便作用來治療腹瀉,這似乎與西醫對腹瀉采取補液治療相矛盾,但五苓散利尿的機制是通過驅除體內非生理性水來實現的,它能使滯留于腸中的水濕邪毒改道從小便而去,同時促進腸道吸收及運轉功能的恢復,有利于腸腔對水、電解質的吸收,降低腸腔滲透壓,減少腸液的分泌[5]。運用五苓散加減治療慢性腹瀉與西醫的補液療法起到了殊途同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11

[2]朱海峰,朱同宣,朱冬霞.五苓散的雙向調節作用[J].時珍國醫國藥,1998,9(6):542

[3]馮前進.五苓散方配伍作用古今談[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1(4):36

[4]劉洋,蘇鳳哲,徐華洲,等.五苓散對腹瀉模型小鼠結腸AQP-4mRNA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3):197-198

[5]前川二郎.五苓散及柴苓湯治療四肢慢性淋巴水腫[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3,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