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口腔患者非藥物行為管理效果評價
時間:2022-09-16 10:04:25
導語:兒童口腔患者非藥物行為管理效果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口腔醫學專業學生進入臨床學習階段接診兒童口腔患者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乏兒童行為管理的相關知識。我們開設了兒童口腔患者非藥物行為管理課程,并通過問卷調查表的形式評估了課程設置、內容的合理性以及教學效果。大部分學生認為該課程安排設置基本合理,教學內容豐富,易于理解,重點突出,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基本熟悉兒童行為管理的內容和目的及常用的非藥物行為管理方法,該評價研究將作為我們今后制定課程方案的一個依據。
關鍵詞:兒童口腔患者;非藥物行為管理;教學效果評價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對兒童口腔健康的保健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另外,由于糖的過多攝入以及兒童游戲內容的變化,兒童口腔常見疾病,如齲病、牙外傷等的發病率不斷增加,造成兒童口腔疾病的治療需求也在不斷增長,近年來,兒童口腔科治療患者人數呈快速增長趨勢。由于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的特點,牙科恐懼癥在兒童中的發病率高于成人,大部分在兒童口腔科就診的患兒都會排斥甚至抗拒口腔檢查和治療,造成治療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對就診兒童進行有效的行為管理是保證治療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1]。影響患兒行為的因素不僅包括醫護人員的接診技術和治療內容的合理安排,還包括患兒的年齡、家長的態度和對疾病的認識以及患兒是否有不愉快的牙科治療史等[2,3]。兒童口腔科是醫患關系相對復雜的科室,有其自身的特點,不同于其他成人科室醫患之間的直接交流,兒童口腔科是醫護人員、患兒、監護人之間的三方交流,大部分情況下,患兒行為管理措施是否奏效取決于監護人的理解和配合。患兒的不良心理反應輕微的表現為對環境和治療器械的恐懼,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嚴重的表現為行為上的抗拒[4]。針對以上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行為管理從內容上分為非藥物行為管理和藥物行為管理,在常規門診中,大部分患兒通過非藥物行為管理方式就能配合治療的完成。但是,規范的兒童行為管理課程的設置在我國醫學院校中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與課程設置相關的問題仍在探索之中,因此,本研究探討并評價了兒童口腔患者非藥物行為管理課程的有效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納入了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49名四年級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包括五年制和長學制的學生,不包括留學生)。本研究采取的步驟包括以下幾步。1.臨床參觀:帶領學生在兒童口腔科診室參觀,學生可以全程接觸患者候診、醫生接診、醫患溝通及治療的全過程,讓學生發現在與家長溝通及就診患兒行為管理過程中的難點以及學生們感興趣的問題。2.兒童行為管理理論課程的講解: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統編教材《兒童口腔醫學》第四版第六章內容為基礎[4],以多媒體幻燈形式為學生講解兒童口腔科醫患關系的特點、兒童在就診過程中有哪些不良心理反應及其影響因素、行為管理的主要內容和目的、常用非藥物行為管理方法,最后結合案例分析幫助他們理解。3.臨床見習:在臨床見習過程中,學生們帶著臨床參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和理論課上所學到的知識,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在實戰中學習兒童行為管理的技巧以及與家長溝通的技能,并能隨時得到帶教老師的指導,鞏固所學知識。4.發放問卷調查表:通過問卷調查表的形式,了解學生們認為兒童口腔科臨床診療工作中感覺困難的部分是什么,他們最希望學習的內容是什么,課程內容及安排設置是否合理,教學效果如何等,回收調查表做統計分析,作為下一步調整教學方案的依據。
二、結果
通過對問卷調查表的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在臨床參觀后,學生們認為兒童口腔科臨床工作中比較困難的部分依次是(括號內數值為百分比):如何消除患兒的牙科恐懼情緒(87.8%),兒童行為管理的常用方法有哪些(79.6%),只有約一半的學生認為醫患溝通建立彼此信任(42.9%)和觀察患兒情緒變化(40.8%)這兩項技能有難度,并認為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及不斷豐富,可以逐漸掌握這兩項技能,因為有其他口腔醫學專業課程的學習的基礎,只有24.5%的學生認為兒童口腔科臨床操作技能比較難。通過臨床參觀,學生們最希望學習的內容包括:醫生在接診過程中常用的與患兒交流的方法和技巧(89.8%),醫生與監護人交流的基本技巧(81.6%),醫患雙方在發生分歧時醫生該如何處理(81.6%),如何與患兒及家長建立彼此信任的醫患關系(79.6%)。通過兒童行為管理理論課程的講解、結合案例分析以及臨床見習,學生們對兒童行為管理的技巧以及與家長溝通的技能的掌握情況也通過調查表的結果反饋出來。大部分學生對課程安排設置和授課內容滿意,同時,大部分學生認為案例分析和臨床見習有助于理解理論課的內容,希望增加臨床見習次數,并和理論授課穿插進行,更有針對性地學習掌握理論知識,統計結果詳見表1。從兒童行為管理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中(表2)我們可以看到,通過臨床參觀—理論授課—臨床見習這種課程學習方式,大部分學生能夠熟掌握兒童行為管理的內容和目的、兒童常見的不良心理反應及常用的非藥物行為管理方法等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內容,但學生們表示這些學習到的行為管理方法需在臨床實踐中逐漸熟悉掌握。
三、討論
兒童口腔科就診患兒非藥物行為管理是指在口腔檢查和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采用合適的方法及時發現和消除患兒不良心理反應,取得患兒及其監護人的信任和配合,建立患兒對口腔診療環境的適應力,不僅能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避免對患兒產生負面的身心傷害,而且能夠培養家長和孩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4]。口腔醫學專業學生進入臨床見習和臨床實習階段,當他們接診兒童口腔患者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并不是口腔臨床操作技能,而是不知道如何消除患兒的牙科恐懼情緒以及常用的兒童行為管理方法有哪些,所以,在進入臨床階段之前,學生們迫切地想學習的知識包括:醫生在接診過程中常用的與患兒及監護人交流的方法和技巧,醫患雙方在發生分歧時醫生該如何處理以及如何與患兒及家長建立彼此信任的醫患關系。近年來,舒適化兒童口腔治療成為一種趨勢,傳統的束縛下口腔治療不利于兒童心理發育,并有可能成為成年牙科恐懼癥的隱患,因此,新版的《兒童口腔醫學》教材增加了一個章節系統介紹兒童行為管理的有關知識[4]。由于在我國關于兒童行為管理以及醫患溝通的課程還處于摸索階段,在開設課程之初,我們需要評估課程設置、內容是否合理以及教學效果如何。
我們的課程安排設置如下:先讓學生在兒童口腔科臨床參觀,發現接診兒童口腔患兒的難點在哪里,再通過理論授課和案例分析講授知識點,最后再回到臨床有針對性地鞏固消化這些知識。通過回收的問卷調查表,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課程安排設置基本合理,多媒體教學內容豐富,易于理解,重點突出,通過這個行為管理課程的學習,大部分學生熟悉兒童行為管理的內容和目的,了解了兒童常見的不良心理反應,基本熟悉了常用的非藥物行為管理方法,但是,學生們也反映了一些問題,如案例分析和臨床見習的環節能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應增加臨床見習次數,在臨床見習和實習開始后的一段時間,由于臨床經驗慢慢豐富,實際的問題也紛紛呈現出來,這時將課程和臨床訓練穿插進行,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這也是我們今后課程調整的一個依據。通過該評價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兒童行為管理課程的學習確實可以幫助口腔醫學生熟悉和掌握接診兒童口腔患者的基本技能,但由于學生們在理解能力、人文教育以及情商等方面的差異,需要帶教老師在臨床實踐中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并且學生們畢業后在實際工作中接診能力的反饋評估對于我們制定今后的課程方案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El-HousseinyA,FarsiN,AlamoudiN,BagherS,ElDerwiD.Assessmentforthechildren'sfearsurveyschedule-dentalsub-scale.JClinPediatrDent2014;39(1):40,6.
[2WilsonAR,BregaAG,CampagnaEJ,BraunPA,HendersonWG,BryantLL,BatlinerTS,QuissellDO,AlbinoJ.ValidationandImpactofCaregivers'OralHealthKnowledgeandBehavioronChildren'sOralHealthStatus.PediatrDent2016;38(1):47-54.
[3]PatelM,McTigueDJ,ThikkurissyS,FieldsHW.ParentalAtti-tudesTowardAdvancedBehaviorGuidanceTechniquesUsedinPediatricDentistry.PediatrDent2016;38(1):30,6.
[4]葛立宏.兒童口腔醫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作者:何 淼 宋光泰 單位:武漢大學
- 上一篇:高校師德師風評價體系探析
- 下一篇:馬克思哲學矛盾觀與傳統矛盾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