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經濟哲學

時間:2022-06-12 05:26:00

導語:國際金融危機經濟哲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金融危機經濟哲學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經濟學家和政界要人都在試圖從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各個角度解讀危機發生的原因,總結和反思此次“經濟劫難”的誘發根源,探尋人類未來避免重蹈覆轍的對策良方。但是,這些解釋由于缺乏經濟哲學的視角,沒能揭示這場金融危機的實質和根源。對于分析經濟危機的方法論錯誤,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從經濟哲學角度加以剖析,認為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1]馬克思生活在西方工業發展的上升時期,資本世界的金融危機問題并沒有成為當時社會的突出問題。但是,基于對資本主義本質的深刻反思,馬克思運用經濟哲學的眼光,系統而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遭遇金融危機的必然性。因為在以資本為動力和邏輯的資本世界中,資本拜物教催生財富幻象化,引發資本的自反性,金融危機是虛擬資本的貪婪性和投機性所產生的必然后果。

一、資本拜物教:資本崇拜的本質表達

資本主義社會是以資本為邏輯起點和本質特征的社會。資本按照自己的邏輯原則,運用其強大的統治力量,破壞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依附關系,像魔法師一樣用法術呼喚出一個全新的世界;并且由于開拓了全球資本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具有世界性質。與以往的剝削階級相比,資產階級在人類歷史上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馬克思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2]在全新而又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世界,資本具有瓦解一切民族國家的統治能力,無情地斬斷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馬克思對此進行了一番冷酷而又嚴謹地剖析,“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的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3]資本以普照之光的姿態統治著資本世界的一切社會關系,社會生活中的政治、文化,甚至神圣的宗教都以資本為中心而舞動。資本以普照之光構筑社會底色,并掩蓋其他一切色彩,也成了衡量其他現代社會生產關系存在的標準。作為一個有靈性的怪物,資本在它所取得統治地位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史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其統治的最終結果讓資本世界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4]“資本先生和土地太太”最終構筑了一個以資本邏輯為基質的“無形之網”和“無底黑洞”,開始發揮其“同一化”魔力,并興妖作怪,顛倒世界、控制一切。資本統治的世界是一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世界,徹底扭轉了傳統社會中人對自然的依賴性,把整個社會生活都納入到資本的運行邏輯之中。“人與人”的傳統社會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虛幻取代,馬克思借鑒宗教世界中的神靈崇拜現象,形象將其比喻為“資本拜物教”。①“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具有特殊軀體的、同人發生關系并彼此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這可以叫做拜物教。”[5]在資本為邏輯運行規則的社會中,資本拜物教以抽象化和形式化的本質,成為一種世界性、普遍擴張的精神力量。資本拜物教是資本世界“現實的顛倒借以表現的形式”,沖破了血緣、地域、民族、國家、語言和宗教文化等界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此入木三分地刻畫:“收入的形式和收入的源泉以最富有拜物教性質的形式表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從外表上表現出來的存在。[6]利潤成為資本生產的直接目的,增值再增值在資本主義日常生活中就變成一種起絕對支配作用的觀念力量。資本崇拜的最終結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神秘化,社會關系的物化,物質生產關系和它的歷史社會性質直接合而為一的現象是已經完成了。這是一個荒唐的、顛倒的、倒立的世界。”[7]在一般商品交換中,擁有某種商品只意味著擁有某種使用價值,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一旦擁有“充滿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的資本就等于潛在地擁有一切商品的使用價值。馬克思告訴我們:“流通成了巨大的社會蒸餾器,一切東西拋到里面去,再出來時都成為貨幣的結晶。連圣徒的遺骨也不能抗拒這種煉金術,更不用說那些人間交易范圍之外的不那么粗陋的圣物了。”[8]貨幣的基本性質是特殊的一般等價物,但是在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中,作為平均主義的激進分子,商品的一切質的差別都被消解得煙消云散。所以,人們習慣于把貨幣作為萬能的神來崇拜,從而受到社會的普遍崇拜,資本崇拜的社會根源和心理根源也就由此產生,“誰能買到勇氣,誰就是勇敢的,即使他是膽小鬼……貨幣能使冰炭化為膠漆,能迫使仇敵互相親吻。”[9]作為一種顛倒黑白的力量,貨幣可以把高尚變成庸俗,把庸俗變成高尚,把善良變成邪惡,把邪惡變成善良。資本拜物教的基本邏輯是:只要能夠用貨幣購買,那么它就具有價值,只要我支付了貨幣,一切都屬于我所有。“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10]以貨幣為基礎和尺度構建的市場法則具有摧枯拉朽般的強大統治力量,一切社會關系在其主宰下都被壓倒并且被夷平。

二、資本崇拜的無限性與狂熱化

作為“現實的顛倒借以表現的形式”,資本拜物教最典型最集中地體現在生息資本中,因為資本流通的基本公式是G—W—G’。但是在資本崇拜者眼里,本來完備的交換形式被顛倒成沒有實際意義的一般公式G—G’。正是在這個G—G’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最深刻特征和宗教性質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在生息資本運行過程中,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資本竟然能夠自行增殖,較少的貨幣經過一番變換會生出更多貨幣,并且越變越多,所以讓人感到分外神秘。“錢能生錢”的假象掩蓋了剩余價值產生的任何痕跡,使司空見慣的貨幣資本變成一種非常神秘的社會存在物,資本拜物教最具保護色的神秘面紗終于露出了其真實面目。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而又細致地揭示了資本的貪婪本性:“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11]如果資本家欲實現資本增殖,那么生產過程就是不可或缺的中間媒介。但是,幾乎所有的資本持有者都患有一種增殖狂想病,做夢都想著繞過生產過程而賺到更多的錢。正是這種對資本無限度地增殖的貪婪追求,使資本家大大超出所擁有的流動資金許可的范圍來過度生產,并瘋狂擴張驅動虛擬資本降臨到世間。在以資本增值為核心的交換體系中,資本家挖空心思地轉道貨幣流通領域,伺機在生產過程之外尋找發財的新門路。但是,避開生產過程繞過商品資本并且能夠瘋狂賺錢的最佳渠道就是實現資本虛擬化。虛擬資本是隨著借貸資本的出現而產生,在借貸資本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特殊的投資領域。馬克思在談到虛擬資本的增殖過程時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以實在貨幣為起點和終點的G—G′,最明白地表示出資本主義生產的動機。”[12]虛擬資本的唯一目的就是不斷實現自身增殖,這一點決定了它不斷膨脹、騷動和擴張。對于虛擬資本的增殖效應,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給出了詳細的計算結果:“假如平均利息率是一年5%,如果500鎊的金額轉化為生息資本,一年就生出25鎊。因此,每一筆固定的25鎊的年收入都可以看作500鎊利息。但是,這總是一種純粹幻想的觀念。”[13]為了獲取高額利潤,資本家必須進行瘋狂擴張,甚至不惜超出流動資金必要的限度,增值再增殖、擴張再擴張構成了資本邏輯的核心要義及其神圣使命。馬克思說,“貨幣現在害了‘相思病’只要它被貸放出去無論是睡著還是醒著,是在家里還是在旅途中,利息都會日夜長到它身上來。”[14]用最小限度的預付資本獲取最大限度的剩余價值,以較小的資本投入獲得最大的社會收益,這才是資本拜物教最引入注目的宗教本質。虛擬資本主要以股票、證券等有價形式存在,是相對獨立于實際資本的一種資本存在形式。通常情況下,虛擬資本的價格總額并不等于所代表的真實資本的賬面價格。由于資本家企圖繞過生產過程而賺取更多的錢,虛擬資本在流通、轉移和交易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帶有賭博的性質,于是社會上大量出現利用資本的虛擬化過程賭博交易和投機交易,投機分子甚至不惜代價以各種方式進行投資冒險,從而造成金融市場虛假繁榮。“因為同一貨幣可以連續進行許多次的貸款,正像可以用來進行許多次的購買一樣。這樣,一切資本好像可以增加一倍和兩倍”。[15]事實上,資本投機的結果會導致資本家根本沒有準備資本,或者沒有任何資本而完全依賴貨幣信用進行投機,甚至還會導致雖然股票、期貨和有價證券等屬于社會公共財產,但是資本家把社會公共資金看作是私有財產,當做個人資本進行投資冒險。“因而,使少數人越來越具有純粹冒險家的性質,在這種賭博中,小魚為鯊魚所吞掉,羊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16]這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行深刻揭露、體現資本生產關系本質的“錢袋騎士”和“信用騎士”。其實,資本崇拜的價值理想是一種虛假幻象和無根承諾,因為資本泡沫的“普照之光”實質上是一種充滿投機性、賭博性和壟斷性的虛假繁榮。虛擬資本本身具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而強大的投機心理和賭博游戲更加大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風險性。

三、虛擬資本的投機性與資本崇拜的幻象化

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加快資本積累的速度就成了資本家首要的選擇。在一般條件下,完成資本積累主要依靠擴大再生產,靠實體經濟投擴大投資形成規模經濟。現代規模化生產需要眾多個別資本投資于共同經濟活動,這就需要完善而發達的信用制度,就要求資本家通過發放投資證券來分割未來收益,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由此應運而生。商業信用通過發行期票、匯票、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廣泛吸收社會閑散資本,實體資產由此轉換成銀行券、股票、債券等證券形式。為了最大限度地積聚資本,在“資本信用化”基礎上,這些證券化資產不斷的“再證券化”,于是創造出了長短不一、種類繁多的金融產品,解決了資本家依靠自身力量增殖乏力的問題。個體資本雖然通過資本信用化獲得額外收益,但是也發生了深刻的自我異化,更加深了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內在矛盾。由此可見,資本主義信用化存在與生俱來的內在矛盾性,通過資本再虛擬化,在實現資本增值的同時,也延伸和加劇了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風險系數。因為資本的趨利效應風靡整個市場,一旦作為金融杠桿發生變動,社會上大量游資就會迅速買進或者退出,創造了金融流動的“羊群效應”。為了追逐更大的利潤,在宗教般狂熱推動下,資本及其創造物必然擴張和增殖,資本家為了使自己的虛擬資本有更多的剩余價值,完全成了一個投機者,企圖通過資本投機一夜暴富。社會一旦全面陷入這種投機狀態,一切就變得不確定了,因為一個高度不確定的社會也就是一個投機盛行的社會。在金融業瘋狂投機的影響下,實體經濟也不得不過分地關注短期收益,正是這種謀取短期效益的經營理念,構成了實體企業發展的巨大障礙。虛擬資本的高流動、高風險、高收益吸引著大批資金滯留于證券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投資者。當越來越多的實體經濟脫離生產過程伺機資本投機,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開始畸形發展,資本市場的虛假繁榮越來越像投機和賭博。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形象描述的那樣,“賭博已經代替勞動,并且也代替了直接的暴力,而表現為奪取資本財產的原始方法。”[17]金融業競爭激化的背景下,華爾街對金融管制開始放松,以逃避管制、規避利率、匯率等市場風險為初衷的金融制度創新蓬勃發展,出現了形形色色、種類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結果是期貨、股票、貨幣互換等金融創新交易大大超過現金交易。五花八門的金融產品派生出眾多金融工具,創造出一種形式各異的資本市場,造成一種經濟領域全面資本化的假象。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社會價值應該由實體經濟的生產勞動創造,并且可以通過商品交換實現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的轉化。但是,在缺乏金融監管的條件下,為了高額利潤,大批金融機構將各種貸款和次貸“證券化”,創造出五花八門的融資產品。虛擬資本在本質上只是價值符號,不具有價值也不能創造財富,但是資本“證券化”的結果給人以“錢能生錢”的虛幻,似乎通過金融創新產生衍生工具,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占有大量社會財富。這種“錢能生錢”的證券交易的虛幻假象給人造成財富分配的誤解,似乎虛擬資本交易能夠創造物質財富。在虛擬資本的瘋狂操縱下,實體經濟金融化和金融市場的投機現象愈演愈烈,也日益成為部分投資基金盈利的重要來源。虛擬資本規模的急劇膨脹造成與實體資本出現嚴重的不對稱。[18]面對金融機構的瘋狂擴張,非金融機構在資本的回報率驅使下,愈益偏重于進行金融資產的投資和投機,由此引致其實體資產比重不斷下降。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都驚呼:“是華爾街的貪婪與不負責任才造成今天這樣的被動局面。與此同時,在文化傳播界,對投機貪婪現象的大肆渲染和縱容美化,更為金融資本拼命逐利的惡行大開綠燈。”[19]所以,資本崇拜的荒謬性暴露了資本邏輯的自由運行,必然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帶入完全失控的無政府主義狀態,并且讓資本運行的牢固基石徹底歸于虛無和破滅。

四、資本崇拜的自我否定與自我瓦解

在正常資本交易中,投資與收益具有正相關性,投資的風險越大獲得的利潤越高。但是在資本崇拜演繹的悖論之下,資本風險始終只是被轉移,而不能被徹底消除,只能使資本邏輯以更加驚心動魄的形式爆發出來。實體經濟借助“證券化”制度,衍生出一個凌駕其上的社會虛擬金融關系,支配實體經濟運行并分割其剩余價值。當虛擬資本滲透于資本生產各個角落,就形成了無堅不摧的控制力量。在虛擬金融過度泛濫的情況下,資本虛擬化過程變得更加復雜多變,在不斷擴大資本生存空間的同時,也不斷積累危機爆發的能量與風險。以資本擴張悖論為主線的資本崇拜,通過資本虛擬化過程,獲得瞬息萬變的表現形態,通過擴大資本流動性而開拓更加廣闊的資本擴張空間,但同時也為金融危機爆發埋下伏筆。虛擬資本被商品化后,所滋生的經濟泡沫就越堆越大,具有杠桿效應的金融衍生工具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就會在整個資本市場的任何一個環節上出現連鎖反應,并且最終被成倍地放大而表現出來。隨著金融資本的縱深發展和向全球擴張,資本虛擬化過程也變得越來越隱蔽,一旦資本信用關系被破壞,“倒金字塔式”的整個金融產品市場的風險就越來越大。當虛擬資本膨脹超出必要限度,資本鏈條斷裂的風險和幾率也迅速加大,從而會引發整個資本市場的全面危機。虛擬資本本來只是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蓄水池”,通過發行股票、期貨、債券、土地所有證等形式,吸納過剩資本以調節貨幣流量,從而開拓實體經濟的資本發展空間。但是,當全部資本被虛擬化之后,實體資本的市場價值就變化不定,使得資本市場上的虛擬資本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貨幣資本也具有很大的預期性和投機性。因為在一般生產過程中,實體經濟如果需要進行資本擴張,便會吸收社會閑散資本進行融資。但是,實體經濟受制于產業發展或者市場投資受阻時,大量貨幣又通過資本市場滋生出一整套靠虛擬投機的交換活動。可見,資本崇拜的宗教性具有無限膨脹、騷動不安的本性,使資本創造與資本破壞不斷地陷于二律背反的困境。資本創造與資本破壞的悖謬邏輯充分體現了資本崇拜中所蘊含的毀滅性因素,同時也暴露出其反價值和反文明的真實本質。吉布森•格雷漢姆在《資產階級的終結》一書中,形象地將資本的毀滅力量比作病毒的侵蝕力:“資本是抽象的病毒。……它是一種具有兩面性的病毒形態。它將每一個定性的和特殊的關系轉變成一個定量的和普遍的關系。”[20]資本無孔不入地進入社會關系內部,并且破壞這些社會關系,資本創新帶來了貶值和破壞,貶值和破壞又推動了資本創新,如此充滿悖論的惡性循環,構成了資本邏輯特有的存在和運動方式。在2008年華爾街金融風暴中,許多金融創新為謀取更大的利潤,避開了總是相對滯后的政府金融監管,大眾資本成為投資風險的吸納器。在虛擬資本的加速擴張中,金融機構片面追求增殖業績、制造出形形色色的金融創新工具,如債券、股票、期權等有價證券。在高額利潤驅使下,華爾街的許多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不斷放大增值的目標,追求高回報率,不斷涉足金融工具創新。與之相伴隨的還有華爾街整個資本市場中不合理的高薪激勵、財務報表的弄虛作假、哄抬股價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當金融泡沫過度膨脹發展,甚至出現虛擬價格嚴重背離其所代表的現實價值時,銀根必然發生緊縮,虛擬資金鏈變得異常脆弱,資本擴張悖論引致的金融風險就日益顯現,不可避免地直接引爆金融危機。當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出現資金鏈條斷裂,許多投資銀行缺乏必要的的資本注入,大量金融機構紛紛破產或者申請破產保護,金融風險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開始發揮威力,危機席卷全球資本市場,巨大的投資風險被轉嫁到全社會,許多家庭財富一夜間灰飛煙滅。美國金融機構制造了控制全社會命運的金融網絡體系,西方發達國家的許多金融機構和投資基金都不同程度陷入冒險投資泥淖。從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角度來講,資本世界正用破壞生產力的方式發展生產力,親手創造出社會巨額財富而又親手將其付之一炬。可見,資本在運動中創造了自己被超越的條件,資本的自我增殖必將導致資本邏輯的自我否定和自我瓦解。

五、馬克思資本批判的當代價值

面對席卷全球的華爾街金融風暴,各國政要和經濟學家們把根本原因歸結于美國金融機構管理部門的監管缺位、政策低估和信用缺失等問題,顯然還只是停留于金融危機的外在表象。在馬克思看來,“這些先生們想用金融市場的危機來解釋一切,而這種危機本身多半只是一種征兆。”[21]早在19世紀中期,馬克思恩格斯就已經敏銳地覺察到,資本主義社會中所呈現出的金融危機問題,不僅是資本崇拜的外在表現,同時也是資本崇拜的必然結果。因為在以“資本邏輯”為理論基礎和構建原則的資本主義社會,最大限度實現資本增殖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遺傳基因,其中蘊藏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萌芽、生長、開花、結果的全班奧秘,只有通過對資本崇拜的本質及其運行邏輯的分析,才能真正解決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因此,“資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資本本身的性質上遇到了界限,……因而驅使人們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22]“資本證券化”使資本家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等經濟杠桿創造虛擬財富取得飛速發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實體經濟融資不足問題,成為現代世界經濟騰飛鵲起的重要一翼。但是,在“資本證券化”與“金融危機”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永遠也剔除不掉的天然聯系。所以,從資本拜物教的角度透視資本運行邏輯,從資本崇拜的宗教化出發來探討金融危機的深層根源,是剖析當前金融危機最有效最恰當的認知工具。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癥,只要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存在,爆發危機的條件沒有被徹底根除,就不要幻想消除資本主義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一書中論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時指出,經濟危機“就象慧星一樣有規律地反復出現,在我們這里現在是平均每五年到七年發生一次。”[23]馬克思也認為,雖然目前無法將經濟危機發生的周期給出精確計算,但是爆發周期將逐步縮短是歷史必然趨勢。“這種周期的延續時間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絕不應該把這個數字看作是固定不變的。相反,……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數字是可變的。而且周期的時間將逐漸縮短。”

當然,馬克思對資本邏輯帶來的金融危機給予了無情批判,但是并沒有全盤否定資本邏輯蘊含的合理價值。根據資本主義生產規律,只有徹底揚棄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清除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治之癥,才能為更高社會形態順利誕生開辟道路。對此,馬克思明確斷言:“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25]馬克思清楚地看到,資本崇拜的結果必然形成與資本崇拜相伴而生的生產桎梏,并最終葬送資本主義世界。盡管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盡管這個過程必然會遭遇波折,但是資本主義終將被社會主義取代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