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產業結構論文
時間:2022-03-24 02:42:33
導語:中國制造業產業結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據聯合國的工業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增加到17568億美元,占世界工業增加值的17.58%,位居美國之后,排名世界第二位。工業增加值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出口企業的“自選擇效應”和“出口中學習效應”,即往往那些表現好、生產率高的企業更喜歡參與出口活動,同時企業的出口行為又進一步提高其生產率(錢學鋒等,2011)。問題是具有這些高生產率的企業能否將生產率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我國出口企業能否憑借本身的競爭優勢保持或提高成本加成定價的能力(HolgerGorg,2003)。另一方面,從封閉經濟轉變為開放經濟后,企業通過進口來增加產量,加強壟斷競爭能力,從而降低出口企業的加價能力(Krugman,1979;Levinsohn,1993)。國內學者對成本加成定價研究還很鮮見,特別是由于微觀企業數據限制,從該視角來專門研究成本加成定價的文章幾乎沒有。孫輝煌(2008)文章利用中國制造行業的面板數據,分析貿易開放對我國國內行業成本加成的影響。回歸結果表明,市場競爭與國際貿易是影響我國制造行業成本加成的重要因素,并得出進口加成和出口加成定價能力是不一致的。但是筆者認為,上述兩篇文章用制造業數據來分析中國進出口企業加成定價有下列不足之處。
第一,文章模型和實證分析中缺少中間投入品計算,使模型估計產生嚴重偏誤。LawrenceEdwards(2005)運用南非產業數據,扣除中間投入品影響,得出南非制造業平均加成定價為0.45;而加入中間投入品后,制造業的平均加成定價下降到0.125,因此中間投入品對企業的加成定價能力起了重要作用,在實證分析中不可忽視它的作用。
第二,文章加總制造業數據來研究企業的加成定價能力,容易導致出現偏誤的結果(Grgetal.,2003)。行業加總的數據不能反應異質企業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因此估計的結果不夠精確。
第三,文章只是以靜態視角考察企業的進出口與加成定價之間的關系,但是未從動態視角來研究企業參與出口行為本身與否對加成定價之間的關系。
二、計量模型
加成定價在經濟學上之所以難以估計,主要原因是存在不可觀測項邊際成本。在計量經濟學中借助工具變量法來消除遺漏變量的影響,從而得到無偏估計量。許多學者用會計數據中的利潤、收入或者銷售額減去企業的勞動和資本支出來計算邊際成本。從經濟意義上看,由于使用不同會計規則,會計數據和成本加成沒有明顯的時間序列相關關系,利用這些會計
三、結果分析
本文按1999-2007年份對各行業按照公式(1)進行了回歸,其中β為加成系數,stdr為標準差,u為常數項,no為觀測數。本文在模型回歸中采用面板數據,通過HansmanTest方法,判斷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在表1中所有行業的加成定價能力都大于1,表明國內制造業企業都存在加成定價行為,市場是處于非完全競爭市場。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塑料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β都小于企業的平均壟斷勢力0.269,即上述幾個行業的加成定價能力低,市場商品價格低,很容易遭到其他出口國家的反傾銷調查。通過查看今年來我國遭受到各類貿易摩擦來看,上述幾個行業真實中國遭受各種貿易制裁措施的重災區。而飲料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的加成定價能力比較高,如果一個行業在市場上的產品競爭力越強,其擁有的成本加成能力也越強,這與該行業的產品競爭力相關。為了解我國的制造企業中出口企業的時間效用,對公式(1)進行回歸,其中deltax系數表示β1的系數,將每年的出口企業作為啞變量,其系數為β2,我們可以看出從2000-2007年我國的出口企業的加成定價能力,從表2中可以看出,中國出口企業的加成定價能力處于下降態勢,只有2002年除外。2000年加成定價能力要比1999年低1.11%,2007年要比1999低15.9%,但是2002年要比1999高3.78%。那是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對于2002年,我們覺得這與我國加入WTO有關,當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出口企業面對的是更大是市場需求,國外市場對中國產品有很大的需求量,企業加成能力較高,但是2002年以后我國的出口企業加成定價一直在下降。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我國一直采取出口導向政策,用出口帶動經濟發展,對我國出口企業采取出口退稅或者出口補貼的政策,這導致我國的企業即使加成定價能力弱,也大量出口,從而獲得國家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我國的出口貿易結構一直不合理,本文認為我國出口企業過多的集中在低端加工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塑料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這些行業,這些行業往往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企業發展的動力依靠我國的低價勞動力,同時很多的跨國企業利用轉移污染來避稅,將能耗高、污染重的制造業轉移到我國,所以我國的出口企業應該加快產業升級,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最后,從加成定價反映的企業競爭程度可以看出,出口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僅僅采取低價策略,不利于我國出口的長遠發展我國的出口企業必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鑒于出口與非出口企業的成本加成能力的不一樣,根據是否從事出口來對企業性質分為出口企業和非出口企業,在表3中回歸結果表明:出口企業加成成本更低,而非出口企業的加成定價能力為正向,加入出口企業(Exdeltax)的虛擬變量后,其系數為-0.189,說明出口企業加成能力很弱,同時,為了檢驗回歸結果的穩健性,同時對企業出口額與工業生產總值的比值進行了回歸,結果表明,出口并沒有提高我國企業的加成定價能力。一方面非出口企業在國內擁有更多的壟斷因素,對于市場有更高的制定價格的能力,而出口企業在國外市場面對的競爭因素更多,比如國外的法制的完善性、國外市場的透明度有關。同時,國內的企業可能面臨更多的其他費用,造成非出口企業在產品價格中包含了更昂貴的運費、稅收、管理費用等,這就間接的提高了產品的價格,使得非出口企業的產品的價格要高于國外市場。另一方面,湯二子(2011)認為中國出口企業存在“生產率悖論”,其原因是國內存在較高的準入條件,企業面向的國內市場成本要高于出口市場,同時,出口企業一般是規模大的企業,企業只有達到一定的邊界值才能進行出口。對于市場集中度,本文回歸中用hhidea表示,通過表3可以看出,市場集中度對企業加成定價有正向促進作用,那么對于加成定價很弱的行業來說,其市場集中度就很低,對于我國出口市場來說,進行出口的企業分布眾多,市場競爭力弱,這也體現當今不盡合理的產業結構,因此,從市場集中度我們可以看出需要調整我國的出口行業的結構。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出口是我國經濟高度發展的動力之一,然而,出口對我國企業的成本加成的影響研究并不充分,如何實現出口既提高我國企業的產量又能提高企業的利潤,一直是國際貿易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建立了一個“雙索羅”模型,消除了計量模型的內生性問題,對我國1999-2007年的規模以上的企業進行了詳細的計量分析。實證結果表明我國企業的加成成本能力較弱,市場處于不完全競爭,同時,出口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因此本文提出如何提高我國出口企業的成本加成的一些措施。
一要加快轉型升級,提高出口產品結構。我國出口貿易的結構還不盡合理,無論是整理的成本加成能力還是分行業的成本加成能力,實證結果都表明我國的出口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更頻繁的貿易摩擦。同時,加入WTO之后市場需求擴大了,出口企業不僅需要將出口額提高,還應該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勞務價值增加量等,這樣才會增加產品的成本加成,有利于企業占據行業的定價權獲得更多的利潤。
二要提高出口企業生產率。出口企業要提高生產的技術水平,出口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改造傳統產業,通過技術的外溢效應獲得行業的技術進步,實現國內行業的資源優化配置。同時,更多的引進現代人力資源和企業管理經驗,使資本和勞動等要素的生產率都獲得提高,推動整個產業的生產率的提高。
三要提高出口行業市場集中度,淘汰落后企業。在很多行業里,出口企業分布很分散,這種分散經營容易造成惡性競爭,相互壓價,很難形成品牌企業,也很難讓中國的行業有國際定價權。提高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可以提高我國的創新能力,在出口企業可以形成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規模經濟可以讓企業更易提高產品技術含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作者:李勝旗徐衛章單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 上一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要點專題10篇
- 下一篇:中國汽車產業結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