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展望論文
時間:2022-04-03 09:06:00
導語:全球市場展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4年世界經濟達到了20年來最高的增長速度,即5%,主要經濟體的消費品和投資品市場有的升溫,有的火爆,不同程度地經歷了上升的行情。2005年世界經濟速度將有所放慢(4%),消費和投資品市場在充分反映這一經濟周期力量的同時也將反映主要經濟體政府政策的動向和力度。
影響2004年主要經濟體市場行情的因素已經或正在發生變化:
--經濟增速放慢。經濟增速放慢是全球性的,但主要影響來自美國、日本和中國。經濟放慢直接導致工業原材料市場價格的回穩和對中間產品和資本貨物需求的減弱。
--石油價格趨向平穩。當今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對進口能源的需求有增無減,因此進口石油的供應保障對經濟具有極大的影響。2004年石油價格突破了歷史性的高度,在投資和消費者心理都投下了濃重的陰影。這種情況在2005年重演的可能性很小,相反,由于高油價刺激了過度的生產,2005年石油價格會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仍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價位。一、美國--市場緩步增長
2004年美國經濟進一步復蘇,但這更主要的是得益于政府寬松的財政政策,而不是就業和投資的增長,投資品和消費品市場盡管都有一定的增長但卻低于預期。這種情況給2005年市場的增長預留了空間,換句話說,2005年美國投資和消費品市場將會持續增長,但會因利率的提高而保持一種緩步增長態勢,過高的油價也將壓抑投資和消費的需求。
影響2005年美國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正在被中性政策所取代。到2004年11月中旬,美國中央銀行已經在一年中四次提高主要聯邦基金利率。私人消費是對美國經濟貢獻的最大部分,占GDP的70%以上。利率的上升意味著消費者將把更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支付房貸等債務利息。如今美國消費者比以往任何時候負債率都高,到2004年一季度末,抵押貸款和消費信貸合計已達95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的83%,比1990年高出20多個百分點。高額負債加上利率的上升,月收入中用于償付債務的比率提高,從而減少消費支出。但美國寬松的財政政策將有助于支持美國消費支出和工商投資繼續增長。美國大選前,美國國會通過了新的減稅法,批準在未來十年對工商業減稅1360億美元,個人減稅計劃金額高達1460億美元。按照新的減稅法,布什政府在第一任期實施的減稅計劃很多將在第二任期繼續實施。因此可以預計2005年美國市場依然呈現繁榮景象,私人消費持續增長。美國消費者支撐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市場,年銷售額超過GDP的1/3,達到3.8萬億美元,零售業成為美國最繁榮的行業,過去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零售業的利潤增長是整個經濟的兩倍。更重要的是盡管美國巨額財政和貿易赤字導致美元匯價不斷下跌,但對進口貨物的需求卻只增不減,2005年進口產品將進一步擴大在美國市場的份額。
2004年盡管經濟處于上升通道,除個別行業外大部分美國企業投資謹慎,因此2005年美國商業投資很可能將保持2004年的增長速度。目前,隨著國內和國際貿易不斷增長,美國鐵路、公路及港口運營空前繁忙,交通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美國幾家鐵路公司已要求國會撥付資金支持路網的擴建和改建。未來一兩年公路、鐵路運輸設備的定單將會有很大的增長,是資本貨物支出的一個亮點。
2004年美國鋼鐵工業打了一個翻身仗,由于國內各行業資本投資普遍增長以及中國大量進口,美國鋼鐵價格大幅上漲,熱軋卷鋼的價格比上年翻了一番,煉鋼用的廢鋼上半年價格上漲了70%。在股市基本還處于萎靡狀態時,鋼鐵企業的股價已經創下了新高。由于需求持續見旺,許多美國鋼鐵企業開始對下游用戶征收原材料附加費,以抵消煤炭、鐵礦、天然氣、電力和運輸費用的急劇上漲。
美國的汽車工業20世紀90年代由于采用了新技術,已經扭轉了70年代和80年代失敗的業績,但目前卻面臨生產能力過剩和在美國本土的日本汽車企業的激烈競爭。2004年第四季度初,多種車型的庫存已相當于4個月的供應量。為了促銷,通用汽車和福特公司向消費者提供長達6年的零利率融資優惠,每輛車的融資額首次超過了6000美元。在成本方面美國汽車工業面臨巨大的壓力。通用汽車公司估計該公司生產的汽車中用于職工醫療、養老的費用與所用鋼鐵的成本一樣大,這使通用汽車公司難與在本土的日本汽車公司競爭。美國的建筑業占GDP不足5%,是美國商業周期中起核心作用的一個產業。住房開工率2004年4月達到了200萬套的新記錄,但由于利率的升高這種速度是難以保持的。
盡管原油價格和其他初級原料價格大幅度攀升,但美國物價漲幅不大,在可控制的范圍內。原因在于:第一,2004年第三季度當國際油價大幅度竄升之際,美國降低了工業原料包括石油產品的進口,這對控制了國內市場能源價格的波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服裝等價格水平的下降和房屋價格的微幅上漲;第三,進口農產品增加導致食品價格上升緩慢。由于與多個國家簽訂了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并將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納入這些協定中,美國農產品進口大幅度上升。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1996年至2004年美國農產品進口增加了近70%,2004年6月和8月美國農產品貿易呈現逆差,這是近20多年來所沒有的。目前南美和非洲的蔬菜和水果已大量出現在美國超市的貨架上,進口的水生貝類產品已占據市場主導地位。進口農產品的增加對減緩美國食品價格上漲幅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農產品和食品進口依然面臨保護主義的強大壓力。2004年美國商務部根據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調查結論建議對來自亞洲和拉丁美洲包括中國在內的6個國家的進口蝦征收112%的反傾銷稅。由于進口養殖蝦已占美國市場的90%,對其征收反傾銷稅結果導致美國國內市場價格的大幅度上升。
二、歐洲--出口關乎命脈
2004年5月歐盟正式接納了10個新成員,這為歐盟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和2004年原歐盟15國與新加入的10個國家的綜合經濟增長幅度都低于日本,但2005年歐盟25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有可能超過日本。
在這一輪的經濟增長中盡管歐盟的增長速度較慢,但卻健康而穩健,表現在零售市場的增長領先于生產的擴張。2002年以來零售貿易額季度指數持續攀高,即便是2000年以來生產有較大收縮的耐用消費品在2004年度也呈現了明顯的恢復性上漲。由于歐盟零售貿易市場的增長快于各類產品生產的增長,因此2004年歐盟的消費物價和工業生產價格出現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點,消費物價漲幅在多數時期超過了工業生產價格的漲幅。
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德國的市場狀況與歐盟總的趨勢不相吻合,主要是國內需求不暢。2004年德國零售市場貿易額指數承接2003年的趨勢繼續走低,建筑業指數也處于較低的水平,制造業中中間產品和資本貨物的生產由于出口市場需求旺盛,產出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但消費品生產特別是耐用消費品的生產由于市場銷售遲滯和進口產品的競爭而處于較低的水平。盡管出口業績良好但卻沒有帶動機械設備投資的顯著增加。
盡管都是成熟的經濟體,歐盟與美國和日本經濟最大的不同是歐盟經濟是一個更加依賴外部市場的經濟。歐盟中最發達的國家德國、法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高達54%和41%,歐盟25國為54.8%,而日本和美國都為18%。因此2005年歐盟市場的景氣與出口的前景有很大的關系。目前看2005年歐盟出口受到兩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一是歐元對美元不斷走強。2002年中期以來歐元對美元一直堅挺,2004年11月的月平均值已升至1歐元兌換1.3美元。為了糾正美國經濟的不平衡,美元還需要進一步貶值。強勢歐元對歐元區國家的出口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影響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和投資。二是歐盟主要貿易伙伴美國、日本、中國經濟增長放慢,很可能減少對歐盟出口產品的需求。但即便是其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但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增長都將高于歐盟,因此對歐盟產品依然有較大的需求。英國經濟學家集團預計,2005年歐元區的出口增長將顯著放慢,從2004年的17%下降到7.8%,歐盟25國的出口增長2005年將略高于歐元區,為8.5%。
三、日本--重點有所轉移
近兩年日本經濟狀況大幅度改善,2004年日本經濟已連續第二年呈現積極的增長勢頭,且這兩年經濟增長速度奇跡般地超過了OECD國家的平均增長速度。投資品市場購銷兩旺,消費品市場孕育著新的突破,股票市場吸引了眾多購買日元資產的外國投資者。2005年經濟增長仍可持續,但市場重點有所轉移。
受國際商品市場行情的影響,2004年日本工業品市場價格出現較大幅度的拉升。但此種價格走勢在2005年將會受到抑制。原因在于:
第一,美國和中國經濟增長放慢,減少對日本工業產品的需求。美國和中國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2005年中美兩國經濟相對2004年都將出現放慢跡象,因而都不會為日本經濟的擴張提供更多的市場機會。2004年第三季度,日本對中國的出口增長速度顯著放慢,為18.4%,而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對中國的出口增長速度分別是22.8%和25.4%,2003年全年的出口增幅更是高達40%。2004年第三季度由于出口增長放緩,日本工業生產和設備定單情況不如前幾個季度,商業投資增長因此下降,這種趨勢可能將延續到2005年。
第二,2005年國際商品市場價格會逐漸趨于穩定,這有助于日本降低工業品成本,保持市場的穩定。盡管2004年石油價格大幅度波動,但日本1-9月進口原油金額只上漲了5.7%。2003/04財政年度日本進口石油中80%是石腦油,這大大降低了進口油的成本。三季度當國際市場汽油價格達到每桶51.4美元時,石腦油的價格為每桶42.6美元。更重要的是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日本一次能源中石油所占的比重已從79.1%下降到49.4%,而同期政府和私人石油儲備卻日見充實,2003年這種儲備已達到170天的供應量,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儲備。這些措施最有效地控制了石油市場上的風險。但其他工業原材料進口依然火暴,非有色金屬、煤炭、鋼鐵的進口金額的增長都超過了40%。
第三,相對較強的日元對日本2005年的出口也會產生抑制作用。2005年日本出口很可能達不到兩位數的增長。2004年第三季度,日本辦公設備產品出口出現停滯,可視設備、通訊設備出口分別下降了2.8%和10.4%,自動數控機床出口下降4.2%。
盡管受國際商品市場價格行情的影響,2004年日本公司產品出廠價格上漲的幅度相當大,但2004年日本的消費物價水平下降了0.1%。雖然還沒有完全走出通貨緊縮的通道,但卻是多年來價格下降幅度最小的。
2004年日本私人消費增長了3.5%,高于公共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由于私人消費占日本GDP的56.8%,私人消費的增長對市場增長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2004年第三季度私人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8%,而第一季度貢獻率則只有31%。由于2005年日本的主要貿易伙伴很可能不會像2004年那樣對日本的商品大量增加需求,日本國內需求,特別是私人消費的增長將更為重要。但2005年日本私人消費增長是否可以維持2004年的水平仍存在疑問。這主要是由于公司的贏利能力在2005年將有所減弱。另外一些政策調整預期也會對2005年的消費增長產生影響。
2004年11月初日本財政體制理事會了2005/06年度預算建議,敦促政府減少開支,提高稅收。理事會建議未來十年政府應把消費稅從目前的5%提高到21%。稅收委員會隨即于11月中旬提出了稅收改革計劃。該委員會建議政府撤消1999年開始實施的削減3萬億收入所得稅的法令。盡管上述改革建議,多少都會對人們未來的消費產生直接的影響,但2005年日本消費物價將繼續沿著上升的通道運行。
根據日本業內機構統計,2004年日本零售貿易繼續1999年以來的下跌趨勢,前9個月中又有6個月的零售額下降,1-9月零售額比上年同期下降5.6%。零售貿易下降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大型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以及連鎖店銷售下降。但日本國會辦公室的資料顯示1999年-2003年日本私人消費年均增長0.94%,2004年前3個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長0.93%。因此可以認為零售業中的其他業態存在出色的表現。從品種看,零售貿易中面料、服裝、食品和飲料的銷售額呈持續下跌趨勢,這反映了這些商品中進口比重不斷擴大的趨勢。目前日本正在積極地與菲律賓、泰國等國進行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并在開放農產品談判中表現出了極大的靈活性,降低多種農產品的關稅、降低對進口海洋產品的限制。隨著這些談判的結束,更多的外國農產品將進入日本市場,使日本市場食品的價格進一步降低。
四、韓國--出口可能下滑
2004年韓國經濟增長達到了5.1%,高于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率,隨著2005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放慢,韓國經濟也將隨之減速。這主要是因為韓國經濟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太大,目前,韓國對外貿易占GDP的比重高達72.5%。
2004年韓國生產商價格不斷走高且與國內消費物價的變動差距逐漸拉大,這既表明一年來國際商品市場行情對韓國國內市場的影響程度和出口對國內市場的拉動力度,也反映了韓國國內市場消費需求不振的景況。2004年1-8月韓國出口增長達到了36.8%,比上年全年的增長率高了近10個百分點,出口價格平均上漲5.9%,同期進口增長了26.3%,進口價格上漲了10%。對外貿易價格的變動幅度和方向直接影響了國內生產者價格波動。但韓國國內市場一年來并無出色表現,首先,私人消費在2003年下降1.4%的基礎上2004年再降0.5%,批發、零售市場業績不佳;占GDP8.8%的建筑業受消費者信心不足、投資支出下降的影響,1-8月韓國建設和運輸部頒發的房屋建設許可證平均每月減少23%,國內建筑定單總值下降了20%。國內建筑市場的不景氣還對鋼鐵、水泥和電子工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國內轎車銷售也異常不振,據韓國汽車制造協會的估計,2004年國內轎車銷售降到了199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2005年,盡管增長速度有可能下降,固定資產投資依然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特別是那些與出口相關的部門。在韓國的GDP構成中,固定資本投資達到了近30%,這在OECD成員中是少有的,這反映出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韓國的經濟增長更多的是靠投資帶動的或者更提確切地說是靠出口帶動的。
2005年,韓國的出口預計將比2004年有明顯的減少,這將導致投資縮減進而影響工業原材料和中間產品市場。但由于對市場中期前景的預期良好,韓國企業的投資2005年仍將保持一定的力度。2004年世界市場上平面液晶顯示器價格下降(第三季度價格下降21%,第四季度下降10%-15%,預計2005年上半年還將下降10%-20%),世界上最大的液晶顯示器生產和出口商韓國三星和LG飛利浦的利潤都受到很大的影響,然而,2005年三星仍將投資1800萬美元與日本索尼合資生產平面顯示器。LG飛利浦也沒有停止其投資計劃,2004年3月18日LG飛利浦又一家液晶顯示器廠在漢城以北破土動工,LG飛利浦計劃未來10年每年投資25萬億韓元,把它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液晶顯示器生產廠。2003年和2004年1-8月,韓國服裝和面料的出口金額出現下滑,但由于韓國已成功地建起了高效率的通訊、電子、汽車、機械設備工業,紡織服裝出口的下降并不會對大局產生影響。2004年1-8月韓國機械設備、半導體、信息通訊產品、轎車的出口增長分別達到了53%、49%、44%和48.8%,上述產品占韓國出口總額的47%。
可以肯定地說,2005年這些產品依然是支撐韓國出口的主力,只是勢頭會減弱。到2004年9月韓國出口增長已連續4個月下滑,這主要由于對中國出口放慢速度。2004年9月份對中國出口增長33%,而1-6月份對中國出口增長達到了60%。由于2005年對中國和美國等主要出口市場的高增長不能保持,擴大內需是韓國經濟保持良好勢頭的關鍵。2005年國內私人消費在連續兩年負增長的情況下可望有小幅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得到政策方面的保障。鑒于國內消費的低迷狀態,韓國中央銀行2004年8月將無擔保的隔夜拆借利率下調了0.25個基點,韓國執政黨繼而提出將各個檔次的個人所得稅率降低1個百分點,降低空調、高端彩電等耐用消費品的流轉稅。同時還提出減輕中、小企業的稅賦負擔,因這些企業在最近一段時期受到國內需求不振和原材料價格高漲的沉重打擊。
- 上一篇:淺析中央銀行成本化監管
- 下一篇:論金融證券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