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對國際貨幣體系影響論文
時間:2022-08-06 10:29:00
導語:全球金融危機對國際貨幣體系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金融危機對美元和歐元地位的影響目前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兩大經濟體誰能夠率先走出危機,實現金融市場穩定和經濟增長重返正軌,誰就能夠在主導貨幣的競爭中占有先機。我國實施的對策是積極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進程,具體做法如下:建立有利于實現人民幣區域化的各類機制;推動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加快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步伐;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金融危機,匯率,人民幣區域化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現狀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了專門委員會研究國際貨幣制度改革問題。1976年1月,參與專門委員會的20個國家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的會議上簽訂達成《牙買加協議》,奠定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形成的基礎,因此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也被稱為“牙買加體系”。《牙買加協議》的要點可以歸納如下:一是黃金非貨幣化,以及強調特別提款權(SDR)的國際儲備地位。二是允許會員國自由選擇、制定和調整匯率,使浮動匯率合法化。三是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的總份額,擴大基金組織在解決成員國國際收支困難和維持匯率穩定方面的能力。
實際上,《牙買加協議》簽訂后,國際貨幣體系并未完全按照其規定的方向發展。一方面,自由選擇匯率制度的規則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匯率制度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匯率政策也成為一些國家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政策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特別提款權并未取代美元成為新的國際貨幣,美元保持著其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它既是全球范圍最主要的儲備貨幣,也是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計價和結算貨幣。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在“牙買加體系”中主導地位的確立,是各國政府和交易商、投資者的選擇,而不是像在布雷頓體系中一樣作出明確規定的。從相關參與方享有對匯率制度、儲備和結算貨幣等的自由選擇權這一角度來說,“牙買加體系”可以概括為“無規則”的體系。實際上,隨著歐元的推出以及歐洲央行較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操作,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的地位逐步確立并呈上升趨勢。這一變化從IMF對各國官方儲備的統計數據中得到清晰反映,從2000年末到2008年第二季度末,在可明確幣種的官方外匯儲備部分中,工業化國家的美元儲備比率從73%下降到68%,歐元儲備比率從17%上升到23%,發展中國家的美元儲備比率從70%下降到59%,歐元儲備比率從19%上升到29%。
二、金融危機對美元國際主導貨幣地位的影響
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無疑是對美元國際地位的又一次重大沖擊,這表現在以下各方面:
一是危機使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進一步下降。計量研究的結論認為,主導貨幣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每變化一個百分點,其在國際儲備中的比重會變化1.33個百分點。美國在世界經濟中份額的下降無疑會對美元的主導貨幣地位產生影響。二是美國金融體系的調整降低了美元資產的吸引力。三是危機使美國中長期通脹前景不利于美元的穩定。但種種跡象表明,這次危機仍不足以從根本上動搖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元作為國際主導貨幣的地位仍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國際貨幣體系向美元和歐元雙極化演進還有一段路要走。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當前的金融危機并不只是美國的危機,而是全球經濟的危機。不僅美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歐盟、日本經濟受打擊的程度絲毫不亞于美國,歐盟和日本經濟甚至先于美國進入了衰退。因而在這場危機中,歐元金融資產的安全性并不高于美元資產,美元傳統上作為危機資本避難所的角色沒有改變。這也是近期美元對包括歐元在內的多數貨幣不貶反升的主要原因。
其次,歐元區金融市場中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導致在與美元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歐元區金融市場的深度與流動性與美國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歐元區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也尚未完全實現,跨境金融交易與服務的成本高,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收益率。這些都制約了外部投資者持有歐元資產。
第三,歐盟發展中的一些長期問題也影響著歐元的吸引力。歐盟的長期經濟增長率要低于美國,并面臨著比美國嚴重得多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到歐元資產的長期收益率。此外,歐盟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聯合體,其政治一體化進程順利與否也對其貨幣的國際影響有很強的關聯,歐元的不確定性也因此增加。
第四,歷史經驗表明國際貨幣體系中主導貨幣的轉換常常滯后于經濟實力的轉換。長期以來沒有任何一個使用單一貨幣的經濟體規模接近美國,這也是歷史上曾多次發生美元危機,但美元的主導地位仍難以撼動的重要原因。美國經濟如果持續出現問題,美元主導貨幣的地位是有可能被替代的。但從歷史經驗看,這種替代的過程很漫長并往往伴隨著十分重大的歷史事件。
總體而言,當前金融危機對美元和歐元地位的影響目前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兩大經濟體誰能夠率先走出危機,實現金融市場穩定和經濟增長重返正軌,誰就能夠在主導貨幣的競爭中占有先機。
三、我國的對策--積極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進程
(一)推進人民幣區域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面對國際貨幣體系的這一變化與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我們應抓住機遇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通過適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降低我國在對外貿易、儲備等方面對美元的過度依賴,以保持我國經濟、金融的穩定。
人民幣適度國際化對中國經濟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減少美元匯率波動對我與周邊地區貿易的干擾。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我適度降低外匯儲備規模,實現資源更有效率的使用,減少巨額外匯儲備對貨幣政策的制約,并降低儲備自身的風險。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降低中國出現貨幣危機的風險,并有利于金融機構和企業規避匯率風險,解決債務與收益貨幣不匹配的問題。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實現生產與消費的穩定,對提高國民福利也有所助益。
當前,人民幣區域化的條件也日趨成熟。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為人民幣區域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巨額的外匯儲備意味著我國有能力參與區域金融合作機制的建立并在其中起到相對主導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周邊國家和地區對人民幣的信心。同時,我國有著與其他亞洲國家密切的貿易聯系,對亞洲其他地區保持著較高的逆差。2007年中國進口總額的近40%是與亞洲國家的貿易。而且,人民幣對內對外的幣值均總體穩定。實際上,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區域化的進程已經呈現出加快的趨勢,在東南亞部分地區已經成為“硬通貨”。“牙買加體系”所具有的“無規則”的特點和近年來國際貨幣體系呈現的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也為人民幣的區域化、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空間。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各國反思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美元霸權的弊端,對于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可以說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二)推進人民幣區域化的對策建議
1、建立有利于實現人民幣區域化的各類機制
第一,與主要貿易伙伴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簽訂有關人民幣流通的合作協議,逐步擴大人民幣作為對外貿易計價貨幣和結算貨幣的比重和范圍。
第二,實行人民幣在資本賬戶某些項目下的有條件兌換。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人民幣回流機制,包括嘗試允許境外人民幣到境內直接投資、允許用境外人民幣支付我國出口商品貨款等。
第四,與區域內國家和地區建立信息交換和統計監測的合作機制,加強對人民幣非法和突發性流動的監測和控制。
2、推動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
為了有效促進人民幣離岸業務的發展,推動人民幣區域化進程,應充分運用香港作為亞洲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優勢,將香港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一方面,作為亞洲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經過多年發展,其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及監管制度都相對完備和規范,金融人才聚集,對于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有良好的硬件和軟件基礎,這有利于幫助人民幣離岸業務加快發展,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另一方面,承接人民幣離岸業務,加強與內地的經濟金融聯系,也有利于香港分享內地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從而提高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3、加快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步伐
金融機構走出去、發展海外業務是推動人民幣區域化過程中的戰略必然選擇,同時也有利于我國經濟金融的進一步開放。通過金融機構走出去,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能夠將業已形成的周邊地區人民幣流通納入正規的銀行金融服務體系,降低不規范的流通方式給交易者帶來的風險,促進人民幣流通規模和范圍的擴大,同時也有利于對人民幣境外流通狀況的監測與分析。
4、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
幣值穩定是對承擔國際貨幣或區域貨幣職能的貨幣的一項基本要求,要推進人民幣區域化,擴大人民幣流通、使用的范圍,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是必要的條件之一。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實施至今年上半年,人民幣持續升值態勢,近幾個月則趨于平穩。可以說目前人民幣匯率變化的趨勢,是符合成為區域貨幣的基本要求的,未來應繼續適當采取調節措施,維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為推進人民幣區域化提供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