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8 10:01:00

導語:淺談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分析論文

糧食安全攸關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穩定與發展。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人口大國,中國糧食安全應牢固建立于基本自給基礎上。改革以來中國糧食安全的基本態勢是:人口持續增長,播種面積波動下降,但單產較快波動上升使總產量得以保持升勢,進而人均占有量在波動中保持了基本穩定。2020年前這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國家已確定2020年比2000年GDP再翻兩番的奮斗目標,而實現此宏偉目標的基石之一是確保其間國家糧食基本安全。為此,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要求到2020年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合理預測2020年前中國糧食安全形勢,有助于找準實現未來糧食安全的切入點。然而,現有預測中國未來糧食安全的相關文獻基本上是基于定性分析的粗略估算,且彼此差異較大。基于此,本文依據改革以來糧食安全相關指標的歷史數據,運用回歸分析技術,對2020年以前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做出較為系統的預測。

一、2020年以前中國糧食安全形勢預測

1.指標選取、數據來源及預測方法。(1)指標選取。本文選取糧食播種面積、糧食單產、糧食總產量、總人口和人均糧食占有量等反映糧食安全程度的五個變量。(2)數據來源。總人口數據來源于《2007年中國經濟年鑒》,糧食總產量和糧食播種面積來源于《2007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而糧食單產和人均糧食占有量系筆者據上述統計數據計算得到。(3)預測方法。為了簡化起見,本文不考慮糧食進出口和國家糧食安全儲備等因素。本文采用OLS回歸法定量預測未來中國糧食安全狀況。其具體步驟:首先,依據糧食播種面積、糧食單產、糧食總產量和總人口的1978—2006年歷史數據,分別以時間為自變量對它們進行OLS回歸處理,并檢驗模擬的線性方程的擬合優度;其次,在四個回歸方程均具有較好擬合優度基礎上,分別對這四個變量作外推式預測,得出2007--2020年間各變量的年度直接預測量;再次,求糧食播種面積與糧食單產的預測量之積,得到糧食總產量的間接預測量,將糧食總產量的間接預測量與直接預測量作比較,據穩健原則選取其中較小者為糧食總產量的預測數據;最后,用糧食總產量預測量除以總人口預測量,得出入均糧食占有量的預測數據。數據處理采用Eviews6.0和Excel2003軟件。

2.預測過程及結果分析

依據糧食播種面積、糧食單產、糧食總產量和總人口的1978—2006實際數據,運用OLS法,分別估計出它們對于時間的一元線性回歸方程(表1)。觀察這四個回歸方程各自的確定系數及調整的確定系數,發現它們均具有較好的或優良的擬合優度,可用于預測各自的未來量。

依據表1各回歸方程,分別對糧食播種面積、糧食單產、糧食總產量和總人口進行外推式預測,得到它們的2007—2020年預測量;再據2007—2020年糧食總產量和總人口的預測數據,可計算出此間的年人均糧食占有量(表2)。

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的基本安全水平應大致為365公斤—370公斤。將人均糧食占有量的預測量與該糧食基本安全水平作比較,發現2007—2020年間入均糧食預測占有量均略高于該糧食基本安全水平,說明2020年前中國糧食基本安全是有保障的。

雖然2007年與2008年是本研究的未來年度,但就目前而言,它們已是歷史年度;這就為檢驗本文預測結果的可靠性提供了契機。《2008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07年糧食總產量為50160.3萬噸,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8年糧食總產量為52850萬噸,而2007年和2008年年末實際總人口分別為132129萬人和132802萬人,即2007年和2008年實際人均糧食占有量分別約為379.6公斤和397.9公斤,分別超過各自預測量約2公斤和20公斤。這表明本文所預測的人均糧食占有量不僅可以滿足未來國家糧食安全的基本要求,而且其預測水平基本符合實際且穩健可靠,通過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的。公務員之家

二、2020年以前中國糧食安全影響因素分析

實現上述未來中國糧食安全目標,須妥善處理四方面影響因素:(1)人口因素。應繼續執行嚴厲的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近來學術界出現了針對現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雜音”,即認為若繼續執行嚴格的人口政策,中國未來將出現勞動力短缺、人力成本過快上升并危及經濟發展后勁等不利局面。其實,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因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中國最大國情與最大矛盾始終是人口過多、資源緊張,中國資源環境承載力早已接近極限,這是威脅社會經濟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潛在誘因。至于幾十年后的問題,現在不宜過于“深謀遠慮”,應依據未來的具體情形由后代們去歷史地予以解答;況且,未來隨著科技進步,勞動力需求將呈降勢。因此,未來中國人口即便有較大幅度的減少也不足為慮。(2)耕地因素。耕地是最基本的糧食生產要素,改革以來中國農作物播種面積呈穩中微升之勢,而糧食播種面積呈波動下降態勢。其實,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增收的經濟效益導向與糧食生產的社會效益功能之間矛盾尖銳化的表現。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就須最嚴格地保護耕地,并有效協調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生產上的爭地矛盾。中國既要切實硬化基本農田保護,又應著力改良耕地,做到既確保耕地面積的基本穩定,又要持續提升耕地生產能力。只有切實貫徹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才可能為確保中國未來糧食安全提供必要的耕地資源基礎。(3)農業基礎設施因素。改革以來中國糧食生產與自然災害之間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且旱災、澇災是中國最頻發且影響糧食生產最重的兩大自然災害。這表明中國糧食生產仍未擺脫“靠天吃飯”局面,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依然比較薄弱。同時,要在“人增地減”雙重壓力下謀求未來中國糧食基本安全,就須切實‘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以持續提高單產。因此,必須盡早確立農業水利基建優先發展的糧食安全新戰略并盡快建立健全中國特色農業投入保障制度。(4)制度因素。在農業生產發展上,應確立“制度重于技術”理念,著力開展農業經營制度創新,注重通過制度創新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穩步提升。應優先進行農地利用制度、農村金融體制、財政支農體制等相關農業制度的實質性創新,以達到激發廣大農民的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積極性,活化涉農資源,從而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維目標。應加快農地利用制度創新改革,設法實現在糧食生產用途上農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應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以激勵農民增加對耕地的投入,鼓勵農民有償流轉土地,漸進地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資金是農業經濟的血液,糧食生產離不開靈活、便捷、低成本的融資服務,須切實扭轉農村資金外流局面,實事求是地謀劃農村金融改革,建立以合作金融為主體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以促進農村金融資源優化配置。改革以來財政支農能力低下且已積重難返,其主要原因不在于財政支農資金數量不足,而在于財政支農效率長期低下,加快財政支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已刻不容緩。

三、結論

1.若能設法維持改革以來人口、耕地、單產等變量的基本演進態勢,則中國2020年前的糧食基本安全是有保證的。總體而言,政府只要能繼續實施最嚴格的人口控制政策和耕地保護政策,改進和加強農業科研及其推廣工作,著力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并實施農業水利基建優先發展的糧食安全新戰略,中國的糧食安全就不足為患。

2.持續提升糧食單產是確保2020年以前中國糧食安全的戰略支點。中國未來糧食安全的嚴峻形勢是人口持續增加而耕地不斷減少的雙重壓力長期并存,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措施只能是努力提高糧食單產。然而,在農業科技短期內難以取得重大突破且農業科技推廣難度加大的背景下,促進糧食單產持續提升面臨巨大挑戰;在自然災害頻發而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依然比較薄弱的現實農情下,糧食單產要從2006年的4715.9公斤/公頃增至2020年的5832.9公斤/公頃,需年均遞增1.5個百分點,其難度是巨大的。因此,應在持續增大財政支農投入基礎上,著力改革創新各項涉農制度,以制度創新克服中國未來糧食安全“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