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城市規劃評析論文
時間:2022-10-16 02:53:00
導語:地方城市規劃評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長春城市性質與總體布局
(一)長春城市性質
長春市是吉林省省會,全國重要的汽車工業、農產品加工業基地和科教文貿城市。至2020年,把長春建成經濟實力較強、社會文明進步、科學技術先進、城市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的開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二)城市總體布局
中心城區的城市形態采用’分散組團式’布局,由以建成區為主的中心團和規劃建設的外圍組團(興隆團、富鋒團、凈月團)組成。中心團與外圍組團間設置綠化隔離帶,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結構為’多中心分區式’結構,其中:中心團分為中心分區、二道分區、鐵北分區、綠園分區、汽車廠分區和南湖分區,外圍三個組團各構成一個分區,每個分區都具有獨立的配套服務設施。規劃將與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調整城市建設用地布局結構,控制中心團的開發強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將城市建設重點逐步從中心分區向外圍分區轉移,完善各分區功能,使人口和產業達到合理布局。
二、長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
(一)總體思路:
從長春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出發,提出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思路;從目前存在和未來發展可能面臨的問題入手,關注城市空間布局對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和社會進步的支撐;以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提出城市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策略,構筑城市整體的城市生態空間結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適應城市機動化的發展趨勢,構筑城市綜合交通體系;隨著城市擴大和多元化的進程,創造分區發展和城市整體發展共贏的局面;延續城市格局,保持城市特色,創造良好的城市空間環境;適應地方資源特點的能源約束條件,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二)空間布局:
1、劃區城鎮空間組織體系:按照“一城、一區、十組團、九城鎮四個層次,實施分類指導。“一城”為主城,“一區”為雙陽城區,“十組團”為凈月組團、富鋒組團、興隆組團、合心組團、勸農山組團、奢新組團、雙營組團、英俊組團、機場服務組團、蘭家組團,“九城鎮別為泉眼鎮、永春鎮、樂山鎮、新湖鎮、山河鎮、太平鎮、鹿鄉鎮、四家鄉、齊家鎮。
2、城市結構:形成“雙心、兩翼、多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雙心”指疏解城市中心區部分職能,形成中部和南部兩處城市中心。調整中部城市中心職能,重點發展商貿、文化、娛樂等傳統服務業;建設南部新中心,引導與支持行政辦公、文化體育設施以及金融保險、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在南部中心相對集聚;“兩翼”指城市西南翼形成以汽車、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城市發展空間,東北翼形成以傳統產業和玉米加工業為核心的城市發展空間;“多組團”指重點加強凈月組團、富鋒組團、興隆組團的建設,與主城共同構成聯系緊密、分工有序、協調發展的城市空間。
三、長春市城市規劃實施效果與影響:
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已初步進行了論證,并得到了建設部專家的認可。在該規劃的影響下,長春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也開展了修編的工作,各區、各開發區的分區規劃和28項專項規劃的也在進行當中。目前,許多城市設施建設和城市開發項目,都有序的安型一般總體規劃進行。
規劃實施期間,長春建設改造主次干道50多條,1787條巷道舊貌換新顏,實施了九大區域亮化工程……新建了交通、市政、公用、環保等重點工程120多項,累計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開發投資500億元,成為長春市歷史上城市建設任務最重、困難最多、投入最大、發展最快的時期。以下是規劃后的部分效果與影響:
(一)建設改造50多條主次干道
五年來,長春市城市建設緊緊圍繞支持一汽發展、開發區二次創業和鐵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先后建設改造了亞泰大街、人民大街、吉林大路、三環路等50多條主次干道;建成了集購物、休閑、娛樂、信息交流于一體的長江路步行街;同時規劃建設了長春大橋、興業立交橋、長沈路橋等大中橋梁12座;對人民大街、解放大路、吉林大路、東盛大街、建設街、安達街、開運街等400多條道路進行了大中修;改造了人民大街南出口、102國道長沈公路、吉林大路、長吉北線、長吉南線、北亞泰大街6個城市出入口,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和承載能力。
(二)房地產開發面積2500萬平方米
長春市大力實施以棚戶區改造為重點的房地產開發工程,引進了大連萬達、深圳萬科、上海綠地、天安、融創等外埠較大的開發企業,先后改造了二道區吉林大路兩側等大片棚戶區,建成了“長春明珠”、“萬科城市花園”、“長春上海城”、“天安第一城”、“融創上城”等規模較大、環境優良、配套齊全的住宅小區。城區每年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500萬平方米左右、竣工面積300萬平方米左右,改善了市民的人居環境。
(三)改造巷道1787條
近幾年,長春市以人為本,加大了巷道的改造力度,“十五”期間共改造巷道1787條,極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條件。同時,完成了9大區域的亮化工程,目前,長春市已有路燈53113盞,為市民夜間出行提供了方便。
(四)綠化覆蓋率達41.5%
規劃期間,長春加大了環境治理力度,城市環境日新月異。五年間,長春市建成了日處理能力15萬噸的西郊污水處理廠和日處理能力2.5萬噸的雙陽污水處理廠;對伊通河城區段進行了綜合整治,實施了串湖區域治理工程,串湖治理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溪園將于今年6月竣工。長春市還規劃建設了占地93萬平方米的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目前,有來自世界130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大師們精心打造的341件雕塑精品陳列園中,使長春成為國內世界各地雕塑作品最多的城市。同時實施了“一環五帶”綠化建設工程,建成了自由大路、新發路等一批綠化精品街路,改造了南湖公園、勝利公園和人民廣場、西安廣場等主要公園(廣場),城區每年新增綠地200公頃以上,2005年綠化覆蓋率達到41.5%。
(五)16條主要街路安裝路燈
長春市還將對16條主要街路和333條巷道安裝路燈,到06年底,長春市二環以內全部亮了起來。這16條主要街路包括和順街、農安南街、農安北街、惠工路、四通路、安樂路、公平路、遠達大街、天光路、通安街、柳影路、解放大路、自由大路、亞泰大街、建民路和繁榮路。
(六)45.61平方公里面積要亮化
長春市對亞泰大街、長春大街、伊通河以東、自由大路以北、東環城路以南、東環城路以西區域和開運街、南環城路以東、靖宇街、衛星路、開宇街、南環路以北、臨河街以西、寬平大路以南、南湖大路以南、自由大路以南區域,共45.61平方公里面積進行亮化。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整個室外照明工程預計總投資將達到7000多萬元。四、規劃中的特色與創新:
本次規劃修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五個統籌”,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突出重點,持續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不斷提高城市綜合競爭能力。
(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規劃從分析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省域范圍、市域范圍的角度出發,明確長春市在不同層面的定位、發展策略。規劃期內,要面向國內外,積極推進與東北中心城市的經濟合作與協調發展;塑造與吉林省中部城鎮群之間的緊密聯系,加強與吉林省中部地區在產業發展、城鎮空間、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布局等方面的協調發展,進一步增強長春市作為吉林省中部城鎮群核心城市的綜合輻射作用。
(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資源節約保護利用規劃,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針對經濟發展與資源、生態之間的矛盾,規劃明確提出未來長春市資源生態發展戰略。第一、實現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相結合,重點加強生態建設;第二、促進水資源戰略性轉變,提高用水效率,維持水系系統完整性;第三、培育資源節約型生產和生活方式,提高資源重復利用率;第四、貫徹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原則,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第五、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市政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創建生態園林城市。
(三)實行規劃區范圍內全覆蓋規劃,統籌城鄉發展。
規劃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基礎上,重點突出中心城區職能、空間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合理確定和強化各組團產業依托,切實改善城鎮生產、生活環境,推進村屯用地結構性調整。規劃期內,逐步實現退宅還耕、退宅還林,促進農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鎮、組團集中;逐步縮小城鎮與中心城區的差距,促進小城鎮由數量型向質量性轉變;逐步發展壯大組團,與中心城區形成聯系緊密、資源互補的城市空間。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協調共生的城市發展格局。
(四)突出社會公益設施建設,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
規劃健全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建立合理的級配體系;發揮公共投資導向性作用,促進規劃區空間結構的形成和發展;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區省會服務職能,加強現有城市中心的商業、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職能;努力促進以信息、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南部新中心的形成;結合市級文化、會展、體育等專項服務中心的設置,帶動分區級中心形成與發展;以建設文化名城為目標,促進公益性文化事業繁榮興旺,推動經營性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全面提高社會文化生活質量,發揮出長春市作為省域文化中心的輻射作用。
(五)創建“流綠都市”,提高城市品位,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
規劃以創造“流綠都市”為目標,調整優化城市綠地系統,加強環城綠帶、水系綠化、生態廊道、低密度空間建設,提高城市綠地的比例,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利用現有景觀要素,保護、延續和發揚長春市傳統景觀特征,保持城市“疏朗、大氣、通透、開放”整體空間意象。
(六)明確城區發展方向,促進分區發展。
為加快經濟發展,促進城區、開發區和縣域經濟發展,在開展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各城區、開發區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
五、城市規劃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嚴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設用地規模,保護耕地,節約用地。要嚴格保護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鄉鎮企業要相對集中發展。
(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要搞好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和公路主樞紐規劃,積極發展公共交通,控制好鐵路線路及場站建設用地和機場的發展用地及凈空條件。要重視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堅持開源和節流并重的原則,節約用水,在產業結構、用地結構調整方面要充分考慮城市實際供水能力,以保證各項事業順利發展。按照《總體規劃》要求,建設好以城市防洪為重點,包括抗震、消防等的城市綜合防災系統,確保城市安全。
(三)做好歷史街區及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作。要加強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街區及其周圍環境的保護。要重視城市設計,充分發揮長春市園林綠化的優勢,本著尊重自然、尊重歷史的原則,精心塑造建筑別致、街景獨特、環境優美的園林城市形象。
(四)大力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要優化產業結構,按《總體規劃》的要求調整不合理的工業布局。進一步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使用清潔能源的比重,發展集中供熱,加強對汽車尾氣的治理,綜合整治大氣污染。加快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的建設。要保護好已有植被和各組團之間生態防護綠化帶,進一步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要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 上一篇:市火災隱患普查及冬季防火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縣安全生產緊急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