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構建原因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31 09:03:00

導語:經濟學構建原因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構建原因研究論文

一、引言

關于經濟增長原因的研究,古典經濟學家非常重視。亞當·斯密(AdamSmith)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國富論》,1776)中將經濟增長的原因歸于三個方面:自由市場、勞動分工和新機器形式的技術進步,即“三大定理”。對于亞當·斯密而言,市場競爭在資源配置時能將社會福利最大化,勞動分工、技術進步對提高生產率有重要的進步作用,三個方面是經濟增長中缺一不可的。隨后李嘉圖(DavidRicardo)、馬克思(KarlMarx)、恩格斯(FriedrichEngels)等經濟學家也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原因。然而,在19世紀下半葉,新古典經濟學派出現以后,該學派就不再把經濟增長的三個方面視為重要問題,而轉而去描繪亞當·斯密的第一個思想(競爭市場的作用),并選擇了效用函數、無規模報酬的生產函數這種最簡單的數學工具(楊小凱,1996),而建立的這一模型卻與斯密的第二個思想(勞動分工的作用)、第三個思想(技術進步的作用)是相沖突的。進入20世紀初,出現了兩位偉大的經濟學家研究斯密的第二個思想和第三個思想。美國經濟學家揚格(A,Young)和熊彼特(JosephSchumpter)分別提出勞動分工、規模報酬為基礎的經濟增長理論(1928)和以創新為基礎的創新周期經濟發展理論(1912),但是經濟學的發展中,人們普遍接受了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以至于在20世紀內,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占據統治地位。事實上,美國在20年代30年代后的經濟增長與新古典經濟理論是相沖突的,這使許多經濟學家大傷腦筋。這一矛盾不但使新古典經濟學派修改原有的理論,也使以勞動分工與組織演進為基礎的制度經濟學派(發展為新制度經濟學派)及技術創新學派迅速發展,經濟學家又開始重新思考現實的經濟增長原因。至今開始出現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趨勢。

二、新古典經濟學的修正:索洛模型

新古典經濟學是以英國經濟學家阿弗里德·馬歇爾(AlfredMarshall,1842—1924)為創始人,他在19世紀90年代出版的《經濟學原理》(1890)一書中,提出了把供求論、邊際效用論、生產費用論等融為一體的經濟學體系以及均衡價格論、價值論、分配論、局部均衡論、需求彈性、供求彈性等理論體系。這一理論從生產函數和利潤最大化假定導出供給函數,從效用最大化導出需求函數,從供求相等條件導出協調個人利益的市場均衡,該理論最大的問題是生產函數。它在把市場競爭的功能形式化過程中,其生產函數效用函數理論框架使分工及專業化對生產率進步的作用變為與市場競爭不相容的東西了,同時忽視了技術進步對生產率的進步作用。如生產函數的公式為:Q=f(K,L),其中Q表示產出,K是資本,L是勞動。這里開始,新古典經濟學派實際上只研究了斯密提出的經濟增長的三個原因的一個原因:市場競爭,而拋棄了斯密的另外兩個思想。從此出現了經濟理論與經濟現實的脫節。

二戰后,為了研究經濟的實際增長,經濟學家索洛(R,Solow)出版《經濟增長理論:一種解說》。索洛指出,增長理論應當描述或解釋經濟生活具有何種特征?它所作的描述究竟怎樣?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基于“一個講述得很好的模型必須能夠再現發達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事實”(Solow,1957)的觀點,索洛設計了一種總量生產函數:

Q=F(K,L,t)

其中K、L和t是資本、勞動和時間,這里考慮了技術進步因素,只是把技術進步作為“生產函數任意一種形式移動的縮語”。在分析中,他假定技術進步為中性,規模收益不變,對美國1909—1949年的經濟進行了分析。其結論是,在此40年間每個工人每小時的產出幾乎翻了一番,而與此同時,生產函數的累積向上移動約80%。所以,按照索洛的理論,總增長的大約八分之一歸于人均每小時資本的增加,而剩下的總增長為“余數”,他將“余數”(增長的八分之七)歸于技術進步。索洛的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解釋了新古典經濟學存在的經濟理論與經濟現實的矛盾,承認了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的作用,無疑地是對早期新古典經濟學的修正。但是索洛的兩個假設是不現實的,第一,規模收益不變的假設難以成立,因為勞動分工的演進與專業化的發展及組織制度的變革,使許多行業存在規模收益及經濟激勵遞增的現象。第二,技術進步為中性的假設不現實,將技術進步看作是非體現的,即技術進步與資本和勞動無關;事實上,技術進步的一部分是體現在更高質量的機器和勞動中的,同時技術進步是影響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增長原因的研究

對于斯密的第二個思想,最早作出貢獻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揚格(A,Young)。他在1928年發表《遞增報酬與經濟進步》一文,文中指出了一個與新古典經濟學相反的方向,但在揚格發表這篇經典論文后的幾十年中,這個方向幾乎被人們所遺忘。直到80年代,揚格的理論才被經濟學家所引用。揚格的主要思想為:生產率與勞動分工的關系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經濟增長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應該是勞動分工的演進,技術進步是這個演進過程的表面現象,這種技術進步是源于勞動分工的發展,這是一個經濟組織與自我繁殖過程,技術進步不應該是外生的,它是生產率與勞動分工關系演進的結果。揚格的思想核心是經濟組織結構的演進和規模報酬,而新古典經濟理論核心是資源配置和比較利益,而楊小凱認為實際經濟是二者的結合(楊小凱,1996)。舒爾茨也與揚格的思想一致(Schultz,1986),他認為經濟增長應源自勞動分工和遞增規模報酬。盧卡斯((Lucas)建立了一個動態模型來解釋勞動分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Lucas,1986),施蒂格利茨(Stiglitz)也建立了一個動態模型,解釋為什么生產中的專業化和學習的專業化(教育)能促進經濟的增長(Stiglitz,1986)。楊小凱用分工的演進解釋經濟增長,并在計算機上作了大量模擬,建立了一個動態微觀模型(Yang,1987)。所有這些模型,都是從不同側面來論述勞動分工專業化、組織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該理論認識到了技術進步的作用為內生的,比新古典經濟學派有進步,但是認為技術進步是分工演進的結果;并認為,技術進步是源于勞動分工的發展顯然是不對的。事實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推進勞動分工的發展,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專業化的步伐,并直接推動經濟增長;同時分工與組織結構的演進與制度對科技進步有反作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技術進步不是勞動分工演進的表面現象。

四、技術創新學派對經濟增長原因的研究

新古典經濟學派及制度經濟學派分別強調經濟增長的原因,一為市場競爭,一為勞動分工與經濟組織結構與制度的演進,卻未將技術創新作為其直接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因,新古典經濟學派將技術進步作為外生的,制度經濟學派將其掩蓋在勞動分工之內,而真正將技術創新直接作為推進經濟增長的原因除斯密外,最早要算馬克思(馬克思,1887),往后要算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1883-1950)。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經濟發展理論》,提出了技術創新的概念,他認為,技術創新就是企業家抓住市場機會重新組合生產要素的過程,并將技術創新歸結為下列五種情況:(1)引進新產品或產出新質量的產品;(2)使用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新的商品市場;(4)獲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5)實行了新的企業組織形式。他將影響經濟的因素劃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認為人口、欲望狀態、經濟和生產組織的變動都是引起生產擴張的外在因素,而只有技術創新才是一個“內在的因素”,“經濟發展”也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關于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Schumpeter,1912)。熊彼特從技術創新理論出發對經濟周期進行了劃分。他認為,一種創新通過擴散,會刺激大規模的投資,引起經濟高漲;一旦投資機會消滅,便會轉入經濟衰退,由于創新的引進不是連續的、平穩的,而是時高時低的這就形成了經濟波動周期。熊彼特將經濟周期分為長、中、短“三種周期”理論。“長波”也稱“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歷時50年或略長一點;“中波”約9至10年,又稱“尤格拉周期”;“短波”為40個月(將近3年半),又稱“基欽周期”。他認為經濟周期的變動,特別是“長周期”的變動,同各個周期內的生產技術革命呈現著相當密切的關系,經濟的發展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一種變動。他以“創新理論”為基礎,以各個時期的主要技術發明和它們的應用,以及生產技術的突出發展,作為各個“長波”的標志。熊彼特的理論從技術創新的角度解釋了經濟增長的原因。

強調新技術、新產品能刺激經濟增長的經濟學家還有庫滋涅茨(1930年,1953年)、丹尼森(1962年)

、納爾遜和溫特(1974年)、庫姆斯等(1987)。納爾遜和溫特基于熊彼特的理論,以廠商的行為為中心點,進行了經濟增長的分析。他認為,技術先進的廠商會不斷投資于研究與技術開發。用這種方法,他們既領先于其他不太先進的廠商,又比其他廠商提高了工資率。所以,由于新技術更有效,更高的工資率會使舊技術相對效率較低,這刺激了不太先進的廠商去模仿新技術,這種競爭過程的結果是,行業狀態從而經濟狀態隨時變化。他們還從微觀經濟的假設出發,建立了經濟增長的進化模型。

五、構建創新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派、制度經濟學派、技術創新學派分別從三個不同角度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原因,但是每一個學派解釋經濟增長的原因不夠全面。對美國的“長波新經濟”不能單獨用以上三個學派的任一學派來全面解釋,我們必須用一種新的經濟增長理論作出解釋。保羅·羅默(P.M.Romer)為此作出了積極的探索。羅默于1986年在美國《政治經濟學》雜志發表《收益遞增與長期經濟增長》一文,提出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他認為,經濟增長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術變化、人口增長),而是經濟體系的內部力量(如內生技術變化)的產物。先后設計了兩個增長模型,第一個模型是對阿羅的“邊干邊學”模型的修正與擴展,第二個模型將知識賦予一個完全內生化的解釋,認為,知識是經濟主體利潤極大化的投資決策行為的產物,資本增長和技術進步是同步的。羅默的研究仍然不夠全面,從美國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新的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知識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而知識的生產、消費、交換、分配必須以創新為動力,只有創新才能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

美國經濟從1991年4月開始增長至今,已有9年,股票市場價格指數曲線迅猛上升,1987年道瓊斯指數僅為2000點左右,到1995年道瓊斯指數上升到4000點,而從1995年到1999年,僅用了4年時間,道瓊斯指數突破了萬點大關。與經濟增長、股票市價高漲并存的是低失業和低通脹,其失業率于1999年降至90年代最低點,約4.2%,通脹率降至2.1%。美國90年代的經濟增長呈現的特點與以往有顯著的不同:(1)經濟增長周期延長。美國自1854年有經濟周期紀錄以來,到現在146年中共經歷了31個周期,擴張期超過了80個月的只有4次,其中最長的為1961年3月至1969年12月,共106個月,而“新經濟”的經濟周期從1991年4月—2000年10月,歷時115個月。(2)經濟增長與失業率和通脹率的變化呈現新的特點。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周期中,高增長與失業率下降、通脹率上升并存;70年代,美國經濟滯脹時期,失業率上升,通脹率也上升;而90年代的經濟增長時期,高增長與低失業率、低通脹率并存。90年代的美國經濟的兩個顯著特點對經濟理論提出了挑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國出現“長波新經濟”現象呢?

有學者認為,“新經濟”是“由新技術革命所推動的經濟發展與增長”(劉樹成等,2000)。我們認為,新經濟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為技術創新,二為制度創新。正如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在2000年4月5日“白宮新經濟會議”上所說,美國經濟增長的原因,其答案不是單一的,他歸結為四條,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有兩條:一是新經濟的性質,他以技術為動力,以創意(ideas)為引導,植根于創新和進取心;二是美國企業制度的力量。

第一、從技術創新層面分析。美國二戰后,一直重視科學技術的創新,從而率先進行了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等信息技術為主線的技術革命。信息技術革命以新的供給創造了新的需求,又以新的需求推動了新的供給,促進了社會總供求的良性互動,推動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從而延長了經濟擴張期,減少了經濟波動的幅度。同時,美國在生物技術、機電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上有許多創新的成果和專利應用到了生產中,產生了許多新的產品。美國的技術創新促進了企業的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跨國公司數量增多,企業產生了規模經濟。

第二、從制度層面分析。美國有一系列促進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制度和政策有:(1)引進科技人才制度。美國多次修改移民法,保證每年有一大批國外的科技人才獲得H1B簽證,企業也為科技人才提供優惠待遇及工作條件和職業發展機會,從而形成了吸引國外優秀科技人才的長期制度。(2)科技創新的投資制度。長期以來,企業有技術創新投資的積極性,形成了政府與企業共同投資進行研究開發的制度,保證了科學研究的科技投入持續增長。(3)高科技產業化的制度。美國鼓勵興辦高科技園,實行軍事高科技民用化,在企業建立了技術入股、技術人員享受利潤分配、股票期權等收入分配制度,這些制度能促進高科技迅速產業化。(4)專利制度。美國的專利制度有利于企業創新,企業通過獲得技術和產品的專利而在一定時間內保留壟斷地位,同時,科技創新會產生技術“溢出效應”(泰勒爾,1988),推動產業經濟的發展。(5)特許制度。美國的企業為使技術快速傳播且能盡快獲得經濟效益,實行了特許制度。特許制度有利于新技術的擴散,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6)縱容壟斷的制度。美國雖然有反托拉斯法令,但執行中卻是縱容了壟斷,使壟斷加劇。壟斷使企業獲得國際壟斷利潤,使美國的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美國還制定一些有利于企業創新與發展的金融、財政等一系列制度,良好的制度是推動美國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美國的經濟增長為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范例,為逐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應建立創新經濟學,建立創新的經濟增長模型。

創新經濟學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四個方面。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屬于知識的生產,知識生產越多,經濟才能發展越快,這是創新經濟學的核心部分。制度創新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保證,管理創新應注重知識技術的管理,從而構成以知識為軸心的,包括知識的生產、擴散、應用、傳播的體系和知識、技術、制度、管理為一體的創新經濟學體系。

六、結論

1、經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學派。而新經濟中,從美國實證分析可證明,創新是推動新經濟增長的動力,技術創新是核心,但技術創新需要從制度上給予保証,制度變革也成為新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2、在新的經濟發展中,保持長時期的高速發展是可能的,因為技術進步的速度、高科技產業化的速度、知識傳播的速度迅速提高,使以知識(技術)為主的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帶動新一輪的消費與需求。

3、新經濟帶來經濟理論的創新,我們可以基于美國等國家的實證分析建立“創新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