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制度創新

時間:2022-03-26 11:26:00

導語:可持續發展制度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可持續發展制度創新

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性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經濟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經濟與環境的相互交替和融合是以人類的需求為動力的。人類的需求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維持人類種群生態繁衍的原始需求階段;第二,物質享受與文化需求不斷提高的階段;第三,人類以生態環境需求為顯著特征的全面需求階段,即包括物質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和生態環境需求。同樣,不同的需求階段必然伴隨有相應的經濟與環境類型。從人類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關系的發展演替規律和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所走過的工業化道路以及人類所選擇的發展模式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以需求為動力,經濟與環境關系確實經歷了農業的原始型協調發展階段、工業化初中期的掠奪型失調階段、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社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階段。由此可見,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

二、我國目前資源環境狀況

總體上看,我國目前資源供應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生態破壞擴大的趨勢近期還難以有效的扭轉,環境污染的局面雖有局部改善,但總體上還將有進一步的惡化,所有這些將成為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制約因素。(一)自然資源緊缺的問題將日益突出水資源緊張已經被大多數國人,特別是被近幾年飽受旱災的我國人民所認識,隨著人口的增加它更將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此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也將增加對水資源的需求,從而使水資源緊缺的形勢進一步嚴峻;礦產資源供給前景不容樂觀,我國從1993年開始成為石油進口國,2000年原油進口量預計達7000萬噸左右。此外,我國經濟建設需要的大宗礦一產品,如鐵礦、鉀、銅等要從國外購買,這必將遭受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土地損失的動向不能忽視,我國耕地總體面積質量不高,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79%,!999年全國耕地面積因各種原因減少84,20萬平方米,可開發的后備土地資源不足。(二)生態退化和破壞問題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視我國目前生態退化問題表現為:森林覆蓋率提高慢,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逐年擴大,生態脆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中國是一個少林的國家,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功能較低。我國目前的森林質量不高,林齡結構以幼齡林、中齡林為主。草場退化,動植物資源破壞嚴重。據1998年統計,中國90%的草地已經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達1.30萬平方米),并且每年以200萬平方米的速度遞增,退化速度每年約為0.50%,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的建設速度每年僅為0.30%,即建設速度趕不上退化速度;海洋開發處于“無度、一無償、無序”狀態,已導致嚴重的生態后果。一是自然生態系統受到破壞。二是海洋漁業資源下降,傳統優質魚的種群數量迅速減少甚至形不成魚汛。三是大量廢棄物排放造成近海水域的嚴重污染,沿海水域赤潮的發生頻率也有增加的趨勢;洪水災害對經濟造成損失將逐漸加大。據有關部門預測,21世紀初將是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的時期,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災害對我國造成的損失也將逐漸加大。(三)環境污染將成為我國近20年內發展的最大制約根據國際經驗,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時期,我國的生態環境仍然存在進一步惡化的趨勢,污染產業很可能從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大氣污染仍將加重。我國大氣污染以煤煙型污染為主,污染程度在加大。城市大氣中總懸浮物微粒年平均值普遍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標準;大城市中汽車尾氣排放問題突出,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已經成為我國大城市的重要流動污染源。隨著私人小汽車擁有量的增加,如果對汽車尾氣的控制措施跟不上,由此產生的大氣污染問題還會嚴重;廢水排放總量呈增加的趨勢。由于污染物的任意排放,我國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呈加重趨勢,東部沿海地區工業發達地區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固體廢棄物圍城問題將影響到中小城市,不僅占川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使得堆放場地附近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了嚴重污染。

三、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資源環境的污染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造成環境污染的經濟根源主要是外部的不經濟性,而造成外部不經濟性主要有以下幾點二(。)市場失效市場失效是指作為資源分配機制本身所具有的缺陷,造成這種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不確定性以及收益遞增等,這些原因使得市場功能失調或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市場失效導致稀缺性資源的市場價格偏離真實價格,投資者為了獲得額外利潤不考慮環境成本,造成自然資源耗竭和生態環境退化。市場失效的領域還有很多,如壟斷和寡頭的存在使得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私人不愿意向外部經濟的項目投資,企業不愿意承擔外部不經濟的成本,市場不能自發地提供發展所需要的產業結構變化,市場不能自發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等等。對于我國來說,主要原因是對環境污染采取行政辦法,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即生產者自己不承擔環境成本,卻由社會來承擔,給社會造成了得不到賠償的損失。我國草場退化、荒漠化及河流污染均屬于經濟學上的“公地悲劇”范疇,是由產權不清造成的。〔二)政策失效雖然政府干預可以糾正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中的市場失效,但政策的失誤卻可能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國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長江上游地區的過度砍伐造成森林覆蓋率下降,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在長江中下游的河道和湖泊中淤積,導致長江防洪能力明顯下降,這也是我國近幾年長江流域發洪水的根本原因,

四、我國可持續發展需要綠色經濟制度

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十五”計劃中的一項重大戰略,也將是我國中長期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由于綠色經濟強調以人為本,以發展經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核心,保障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同時又能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使自然資源和環境得到永久利用和保護。從我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勢在必行。《中國21世紀議程》的制定是我國政府為落實1992年聯合國與發展大會有關決議的一個實際步驟,其目的是協調經濟與環境關系,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制度的經濟內涵要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需要進行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制度創新,綠色經濟制度是隨著全球環境革命在經濟再生產各領域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經濟行為的初步制度框架,亦是目前實施生態環境政策與經濟政策決策一體化的創新結果。綠色經濟制度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二1.綠色制度環境:有綠色資源制度、綠色產權制度、綠色市場制度、綠色產業制度、綠色技術制度和綠色產品制度。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為從生態環境角度規范和考核經濟個體的經濟行為創造有益的制度環境。2.綠色規范制度:包括綠色生產制度、綠色消費制度、綠色貿易制度、綠色營銷制度,綠色包裝制度、綠色標志制度和綠色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的健全與實施,必然使生態環境資源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經濟各領域實現有效配置,并對各種經

濟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和規范。3.綠色激勵制度:包括綠色財政制度、綠色金融制度、綠色稅收制度和綠色投資制度。這些激勵性制度安排,必將對生態環境資源利用和保護的經濟動力提供一種有效制度保障。4.綠色考核制度:包括綠色會計制度、綠色審計制度和綠色國民經濟考核制度。這些制度安排,從定量上將生態環境的存量消耗與折舊以及保護與損失費用納入到經濟績效的考核之中。即只有這些經濟考核制度才能較好地反映出人類經濟行為的真實經濟績效,以對經濟個體的經濟行為實行有效的定量考核與監督。(二)綠色經濟制度的未來效用1.遏制作用。以上各種綠色經濟制度的嚴厲貫徹執行,可以迫使經濟個體不得不放棄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行為。因為資源消耗越高,生態環境破壞越嚴重,其經濟行為的業績就越小。從而就能夠有效地迫使經濟個體采取果斷的經濟技術措施去轉變經濟行為,以利實現生態環境有效配置。由此可見,目前人們各種不合理的經濟行為必然在這一系列綠色經濟制度的制約下逐步回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2.激勵作用。各種綠色經濟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可以大大鼓勵那些率先實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經濟行為。因為資源消耗越少,生態環境污染越輕,其經濟行為的業績就越大。這就能夠激勵經濟個體進一步采取科學的、先進的經濟技術措施,去更好地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平衡,把經濟發展真正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因此,綠色經濟制度將激勵人們的經濟行為沿著可持續發展道路闊步前進。

參考文獻:

【1】吳玉萍,董鎖成構建中國的綠色經濟制度〔月.經濟研究參考,2001,(16).

【2】周宏春,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手段和政策工具[J].經濟研究參考,2001,(2)

【3】鄭易生環境政策與經濟政策應相互融合[J]經濟研究參考,2001,(29).

【4】張饅.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生策略【J].財經問題研究,2001,(5).

【5】戴星翼.環境與發展經濟學「M].立信會計出版社,1995.

【6】韓威生態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蔡舫,張車偉.可持續發展戰略「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