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存款準備金調控模式

時間:2022-12-16 10:33:49

導語:試議存款準備金調控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存款準備金調控模式

一、銀行機構面臨的兩難問題與應對策略

(一)銀行機構面臨的兩難問題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的支付清算業務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往賬業務,即受客戶委托,將客戶資金匯往其他銀行機構客戶賬戶的行為;一類是來賬業務,即受客戶委托,將其他銀行機構客戶資金匯入本行客戶賬戶的行為。無論是往賬業務還是來賬業務均通過銀行機構在人民銀行的準備金賬戶完成資金清算,并使得準備金賬戶頭寸產生增減。其中,來賬業務使銀行機構準備金賬戶頭寸增加,往賬業務使銀行機構準備金賬戶頭寸減少。因此,支付清算系統的流動性風險根源就在于銀行機構準備金頭寸是否能夠滿足支付業務清算和準備金考核的要求,即如何協調好往來賬業務與準備金頭寸間關系,既按照支付清算紀律要求,完成正常支付業務的清算,又使得準備金頭寸滿足準備金考核的要求。如何處理好這個問題使得銀行機構陷人兩難境地。

(二)銀行機構的應對策略隨著宏觀金融環境的變化,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規避流動性風險,滿足預期準備金考核,需要綜合考慮兩個方面:一是歷史支付業務規律,即支付業務歷史往來賬與準備金頭寸變化的規律;一是預期支付業務規律,即支付業務預期往來賬規模與結構,及其對準備金頭寸的影響。一般來講,在相對寬松的金融環境下,準備金頭寸考核比較容易滿足,銀行機構的支付清算安排應更多地側重歷史支付業務規律,滿足支付業務需求;在相對緊縮的金融環境下,銀行機構的支付清算安排應兼顧考慮預期支付業務規律,在歷史與預期業務規律兩者之間作出權衡判斷。因此,本文認為支付清算安排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辦理支付清算業務時,結合以往支付清算往來業務與存款準備金使用情況的歷史規律,對未來支付清算往來業務與存款準備金情況的預期判斷。可以嘗試推斷,在金融市場流動性受到貨幣政策約束的前提下,約束力越強,清算安排對預期不確定性的依賴性越大,銀行機構正是借助清算安排這種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預調和微調能力,來完成支付清算任務,達到滿足準備金頭寸考核的要求,實現規避流動性風險的目標。

二、資產選擇行為下的支付系統效應與準備金調控模式構建

(一)支付系統中的成本一收益機制1983年,在《穩定貨幣的自由競爭理論》?—書中,新貨幣經濟學提出以無現金支付系統(CashlessCompetitivePaymentSystem)為特征的自由競爭貨幣系統,BP“BFH"系統。認為紙幣貨幣體系向無現金貨幣體系演進的第一步就是外在貨幣消失。銀行活期存款不再代表對現金的最終要求權,而是“可轉讓共同基金份額”。這種“基金份額”可以用任何可交易的財富形式表示,如債券、股票等?。書中指出:“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中,銀行家和其他投資賬戶管理者之間很難有明顯的區別。盡管銀行比其他金融機構更注重支付服務,但競爭會促使銀行向它們的存款客戶提供不同類型的投資賬戶,而其他金融機構則更注重投資賬戶管理,但競爭也會促使它們向客戶提供與銀行聯系的支付服務。這樣一來,它們都被稱作銀行,因為它們都提供不同回報的投資賬戶,都提供資金轉移的支付服務。”③"BFH"貨幣系統兼具支付結算服務和基金管理雙重功能的貨幣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成本-收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BFH"系統的運行流程。表明,通過發行銀行券,共同基金銀行獲得負債,分別儲存在結算系統和基金管理系統兩個系統中。以單位價值形式儲存在支付賬戶中的負債如同交易媒介,以基金份額儲存在基金賬戶中的負債如同投資資產,賺取基金投資回報。

(二)資產選擇行為下的支付系統效應在前述金融機構的資產選擇行為中,主要體現為成本-收益約束機制,即相對“共同基金”資產收益,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是中央銀行控制的清算資金成本的不確定性,包括對存款準備金調控的不確定性、所面臨的準備金考核罰息的不確定性以及支付清算業務結構是否穩定的不確定性。因此,中央銀行對清算資金成本的操作,構成了新貨幣經濟中的“支付系統效應”。所謂“支付系統效應”,是指中央銀行通過對金融機構清算賬戶成本-收益約束的影響,改變金融機構資產結構,達到政策目標的效應。銀行負債的資金總額將分配在兩個方面:一是共同基金賬戶,以基金份額形式存在并有投資收益;二是用于支付準備的清算賬戶,以“價值單位”形式存在且沒有投資收益。在“支付系統效應”的作用下,銀行在考慮支付清算業務結構及支付清算資金需要的前提下,將不斷調整這兩個資產賬戶的資金配置,以達到最大化的資產配置。本文認為“支付系統效應”控制模式的意義在于:一是該模式改變了通過直接控制名義貨幣數量方式,而采取收益成本控制機制傳導貨幣政策,達到政策目標;二是該模式建立在“市場機制不存在本質缺陷”的前提下,即承認市場有效性,這個前提順應了新貨幣經濟發展的趨勢;三是該模式兼顧支付清算資金需要與業務管理,為從銀行機構的選擇行為判斷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四是伴隨著經濟系統向更高層次的發展,金融中介自由競爭特征增強,它推動金融制度從機構管理模式向功能管理模式的轉變。結合上述四個特點’本文認為支付系統控制模式利用市場機制作用于金融中介行為,順應了現代貨幣體系的發展趨勢,也為本文基于電子支付構建準備金調控模式奠定了基礎。

(三)基于電子支付的準備金調控模式構建根據上述的認識及預微調機制的內在機理分析,以及新貨幣經濟學的理論解釋,本文對支付清算安排的預微調模型構建如下: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金融市場行為活動和客戶委托,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支付清算系統發起往賬和接收來賬業務,并結合準備金管理需要和實際情況,對往來賬業務作出具體安排;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準備金賬戶資金隨著往賬的發出而減少,隨著來賬的轉人而增加;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支付業務往來賬情況,檢查準備金賬戶資金是否滿足業務處理與管理需要,是否符合成本-收益的最佳組合條件,并對支付清算安排作出適當調整;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調整后的支付清算安排,對往來賬資金的流動性進行監控,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調整支付清算安排的準備。

三、總結與建議

(一)電子支付業務與準備金調控之間存在確定的相關關系。本文通過支付系統與準備金調控關系分析,認為在傳統條件下,準備金調控時,銀行業金融機構主要考慮法定準備金考核要求,以及支付業務處理與資金管理的需要,并通過支付清算安排,對準備金期末余額7jC平作出調整。在后貨幣經濟時代,本文通過引入支付系統成本-收益機制,認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電子支付業務管理在準備金調控時,除主要受準備金期初余額、法定準備金水平,以及支付業務往來賬金額水平等四個影響因素外,還將在支付系統成本-收益機制作用下,對清算業務的歷史規律以及清算資金的預期水平作出判斷,通過資金的成本與收益比較,對清算業務處理與資金頭寸管理作出最佳安排,以適應宏觀金融調控形勢的需要。

(二)電子支付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場對準備金宏觀調控的反映靈敏度。電子支付業務的背景是經濟活動,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對支付清算安排的調整,來滿足準備金率宏觀調控的業務處理與管理需要,實際上也是金融市場對宏觀政策作出的一種適應性反映。本文通過引人支付系統效應,以支付系統的成本-收益機制為基礎,認為銀行業金融機構采用支付清算安排,對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動性情況與成本作出判斷,根據電子支付與準備金調控之間的邏輯關系,對支付清算安排作出調整,以適應銀行業務支付清算與資金管理的需要,更快更準確地針對市場形勢作出調整,提高應對金融宏觀調控的靈敏度。

(三)電子支付有利于提高準備金調控的可預測性與有效性。人民銀行采取準備金調控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對宏觀經濟金融市場流動性的管理。在支付系統成本-收益機制以及支付系統效應的作用下,銀行業金融機構可通過采取支付清算安排以適應清算業務處理與資金管理的需要。人民銀行可通過對銀行業金融機構支付清算安排的分析,研究金融機構對金融市場預期流動性的反應,并作出準備金調控政策有效性的判斷。同時,基于支付系統與準備金之間的邏輯關系與約束機制,也為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準備金調控的可預測性提供了條件。

作者:張蛇山周鵬博單位:吉林大學商學院中國人民銀行錦州市中心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