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教學課程思政研究
時間:2022-07-13 11:18:36
導語:西方經濟學教學課程思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時期,為了全面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效率,教師要重視結合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科學制定、完善教學方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品質。本文通過實踐研究,分析了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融合課程思政的必要性,探索了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措施,以期全面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實踐水平。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實踐
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研究,加強了西方經濟學課堂課程思政教育的水平,利于培養新時期高素質專業性人才。因此,在開展教學實踐研究過程,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科學的開展教學實踐,從而不斷創新教學形式,進一步加強教學研究效率。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必要性
高校開設的經濟學基礎課程,主要內容為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課程,上述兩門課程的關系一直未得到準確的總結。在具體規劃教學活動時,高校通常會在大二階段開設西方經濟學課程,主要設置宏觀和微觀經濟學兩類課程內容。由于教師人員數量不足等多種原因,部分高校還未開設上述課程內容,加上我國使用的課程教材大多直接復制西方的教材內容,這便導致我國經濟學教育體系體現出嚴重的西方化特征。西方經濟學與資本主義同步形成,其對于資本主義市場的經濟政策和運行情況能夠進行更為科學的解釋,但西方經濟學主要為資產階級服務,具有更為明顯的階級性特征。因此理論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傾向。我國也需更為重視上述問題,對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進行客觀的理解和把握。對于全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出了明確的指導,高校需高校利用課堂教學渠道,不斷革新和強化思政理論課程的設置,全面提升課程的親和力,迎合學生的成長需求。其他課程也需與思政課程同步實施,形成全面的協同教育效果。這便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充分重視課堂的教育功能,重點將思政教育內容滲透到各教學環節,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思政教育的目標。
二、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西方經濟學本身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其理論體系更為健全,思維邏輯也更為清晰,論證嚴謹,在西方經濟學內容中富有更多的思政教育素材。有效挖掘西方經濟學中的思政內容,能夠獲得更為深刻的思政教育思想內涵。
(一)創新教育內容,重視術道結合
高校可通過對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進行創新設計,以此落實和滲透思政教育理念。結合當前大學生群體的普遍需求,需在教育規律的指導下,以達成學科教育目標為宗旨,將科學發展觀等理念與其他育人理念共同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升教育內容的系統性,促使課堂成為德育教學的主要渠道。第一是消費者的行為理論及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消費群體行為理論主要與群體的均衡性有關,該理論可輔助學生正確把握消費方法和策略。在理論講授期間融入對非理性消費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產生更為端正的消費理念和行為。第二,企業行為理論和大學生的創業觀念。企業行為理論中的關鍵在于企業以何種方式優化內部資源的分配效率,從而實現效益的最大化。但在提升經濟收益的同時,為了避免社會利益遭到損失,便需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行為理論的教學內容便可融入社會責任的相關分析,引導學生形成更為積極的創業意識,打破唯利是圖的思想觀念,指導學生在創業期間更為重視追求經濟和社會價值,形成全面的育人理念。
(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人類個體所形成的三觀能夠直接決定個人的人生高度和廣度,西方經濟學便需通過規范的教學活動輔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在實施宏觀經濟學相關教學活動時,可結合我國及其他國家的具體情況,讓學生對國家和世界產生客觀的認知。在全球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世界經濟的關聯性更強,各國已經形成更具開放化的經濟發展形勢。在開放環境中,國民收入便更為接近宏觀經濟。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以“經濟人”假設為基礎,假設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人均具有理性思維,且以利己為目標,其個人主義理論便與資產階級的觀點吻合,從本質上講也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一種客觀反映。教師需科學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避免產生個人主義觀念。在針對效用理論開展教學活動時,便可結合保羅薩繆爾森以經濟學視角總結出的幸福方程式,輔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幸福觀。同時實施機會成本教學,便可讓學生客觀認識得失,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我黨在十八大中提出了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的目標。十二個關鍵詞可從不同層面反映出核心價值觀念的豐富內涵,是社會價值體系的本質特征,能夠體現出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實踐要求,也是對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在西方經濟學理論教學中,便需結合我國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內涵實施。我國在改革開放后期,便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已經在國際位列第二,這便為我國成為世界強國提供了前提保障。在實施宏觀經濟學教學活動時,教師便需側重聯系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宏觀經濟的政策進行深化解讀,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更為堅定的愛國意識。在開展分配理論教學時,教師也可結合我國對分配制度的改革來說明平等的問題。讓學生樹立平等意識,同時結合失業和通脹相關知識的教學,對學生滲透敬業的思想。開展不對稱信息相關內容的教學活動時,也可向學生滲透誠信思想。開展外部性教學時,則需輔助學生形成友善的思想,全面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教師可在經濟學理論的講授中,從不同層面對學生滲透思政教育內容,以此促使學生形成更為端正和積極的“三觀”,與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相符。
(三)科學發展觀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
我國開展西方經濟學的目標是應用西方理論來指導中國的實踐。我們可深化學習和領會其在市場經濟方面的理論,對我國的市場發展進行指導。西方經濟學以理論、實踐相結合為主。通過列舉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來說明我國社會發展的成果,適時滲透科學發展觀念和社會核心價值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滲透生產理論,便需側重關注勞動的價值和重要意義,形成人本思想意識。在實施經濟增長理論教學活動時,需將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實踐相結合,由原本的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增長,以此對學生實施科學發展觀念的教育和引導。在實施西方經濟學理論教學時,尤其講解宏觀經濟學時,需將中外經濟發展形勢進行對比分析,結合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果等突出成就進行研究,促使學生意識到我國的發展主要得益于社會主義的進步,這邊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先進性,從而形成“四個自信”。
三、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實施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需側重對教學活動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在充分熟練掌握教學內容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度挖掘教學內容以及其中隱含的思政內容,從教學兩個方面設計具體的“課程思政”實施目標、具體落實手段和環節。實施“課程思政”需將道德教育持續滲透在學科教學中,需科學處理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之間的關聯關系。課程思政內容不能直接加入到經濟學學科教學中,而需將二者形成一定的聯系,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入到經濟學中。課程思政的內容應與學科知識緊密結合,教師也需著力提升思政內容與學科知識之間的相關性,促使學生在了解西方經濟學內容的基礎上,還可同步受到德育的熏陶,從而在增強學科知識儲備的前提下還可形成思政素質的全面提升。教學活動需將教書和育人作為終極目標,教師需深度挖掘學科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在具體規劃和實施教學活動時,教師便需從自身的經驗角度著手,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充分分析經濟的發展規律,科學把握學科研究的框架體系,回歸對個體和宏觀主體的研究,引導學生運用經濟理論知識對現實的經濟形勢進行分析,在實踐中發揮理論的功能,同時完成育人的目標。如在開展“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可將教學活動設置為理論結合實踐,最終指導實踐的框架。首先教師可向學生提供生活案例,從而引出外部性的問題,此后向學生闡明外部性問題的含義。由于經濟市場缺乏必要的管制,因此便導致出現正外部行為無法持續,負外部行為難以杜絕的問題。從對該問題的理論進行研究,總結出較多的解決方案。如將企業進行兼并處理,通過對企業產權界定等問題的分析,實現負外部性征稅等。將上述理論進行梳理介紹后,便可再次回到實踐,重新對上述解決方案進行分析,深化理解其實踐的意義,并對比國內外出現的外部性問題案例,對其解決思路進行探討,同時研究適合的使用條件和范圍。此時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將討論的范圍拓展到個體生活中的外部性問題,對其解決方案進行深化分析,從而啟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構成條件進行思考,如個體需對社會提供更多的正外部行為,正外部性的相互碰撞和結合才能總體形成和諧社會。結束語總之,通過開展實踐研究,提高了西方經濟學教學水平,加強了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滲透效率,利于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基礎。希望通過以上分析,能全面提高課程思政背景下西方經濟學教學實踐研究水平。
參考文獻:
[1]孫淼,王帥洲.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J].福建茶葉,2019(10):66-67.
[2]孫亞南,王興芬,張月.高校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的重大意義與實踐指向[J].教育觀察,2019(31):128-130.
[3]王萬光.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問題初探——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價值觀導向問題及其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大學教育,2019(08):138-140.
[4]楊明.《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實現路徑的探索[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0(11):125-126.
[5]陸夏.“新發展理念”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解讀[J].廈門大學學報,2018(05):1-8.
作者:王丹竹
- 上一篇:CDIO模式畢業設計與實踐
- 下一篇:司法局績效評價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