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公共體育設施管護的經濟學分析

時間:2022-03-19 01:01:00

導語:有關公共體育設施管護的經濟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關公共體育設施管護的經濟學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運用經濟學分析工具(投入產出原理及效益最大化原則),把西方經濟學中的行為外部性——消費行為外部性同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管護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試圖探討我國公共體育設施大量出現提前報廢現象的原因,并以加強設施管理、延長設施使用壽命和提高利用率為出發點,從成本收益的角度提出加強公共體育設施管護的建議。

關鍵詞:公共財產消費行為負外部性使用權監督成本

EconomicAnalysis

onMaintenanceofthePublicP.E.Establishments

Abastract:Byliteratureanddocuments,thestudyconnectsthetheory“externalities”inEconomicswiththemaitenanceofthepublicP.E.establishments,usethetoolsofEconomicstodiscussthereasonsofthediscardofthepublicP.E.establishmentsaheadofscheduleandputforwardsomeadvice.

Keywords:commonproperty;externalities;access;cost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越來越重視休閑娛樂,而健身活動更是受到男女老幼的青睞,因為它既可以放松精神,又能強健體魄,是調節身心健康的最佳方式。對健身活動的極大需求不僅吸引了大量私人資本進入該領域,而且政府也逐漸增加了對公共體育設施的投資。政府利用各種投資渠道,在一些公共場所修建了供社會公眾免費使用的健身設備、設施。在現實生活中,公共體育設施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遺憾的是,這些設施使用壽命都不長,新建沒多久便失去其應有的功能,成為一種擺設。有關部門調查發現,公共體育設施遭人為破壞的現象比較嚴重,不少設施提前報廢,造成國家財產的極大損失。相比之下,私人投資的體育設施,卻較少出現短期內嚴重損壞及提前報廢情況,原因何在呢?本文擬針對該問題從經濟學角度進行一些探討。

1、公共產品理論簡介

產品有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分。公共產品是由政府部門生產的,并由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和服務,又被稱做“集體消費產品”。其顯著特點是它們在消費上具有非抗爭性與非排他性。非抗爭性是指,對于任何一給定的公共產品產出水平,增加額外一個人消費該產品不會引起產品成本的增加,即消費者人數的增加所引起的產品邊際成本等于零(如海上的航標燈,航標燈一旦建立將為所有過往的船只指示航向,增加過往船只的數量并不需要額外增加維持航標燈的成本);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會存在公共產品,就不能排斥該社會任何人消費該產品(如一國的國防一經建立,就不能排斥該國任何一位公民從國防受益)。而私人產品是指那些在消費上具有抗爭性(rival)與排他性(exclusive)的產品。對私人產品而言,增加一個消費者的消費就要增加產品的數量,一個人消費某種產品,另一個人就不能同時消費這一產品。現實生活中真正同時具有這兩種特征的產品很少,多數產品只具有兩種特征中的一種特征。公共體育設施就只具有非排他性而不具有非抗爭性,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公共財產,它是社會成員共有的,因此不能排斥任何一個社會成員使用,但使用者人數的增加會影響其他人的使用效果,這無疑會增加每一個使用者的使用成本(此處主要指不能順利和正常的使用公共體育設施所帶來的影響)。

2、公共體育設施使用上的經濟學分析

2.1外部性

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西方經濟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術語,其原意是指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造成了影響而又未將這些影響計入市場交易的成本與價格之中。可以分為生產活動上的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和消費活動上的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行為主體的生產或消費活動使他人或者社會受益并且受益者無須花費任何代價;負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行為主體的生產或消費活動使他人或者社會受損而他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現實生產、生活中外部性是經常存在的。比如,某個人在公共場所抽煙、扔垃圾,在方便自己的同時,卻影響了他人的健康,而他并不會因此向受害者支付任何形式的補償費用,即他未將這些負面影響記入其抽煙和亂扔垃圾的成本中去,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時常出現在公共場所抽煙、亂扔垃圾的現象;又比如,一個人在自己住房周圍養花種樹凈化環境會使鄰居及其周邊受益,但他的鄰居并不會為此向他作出任何支付,這種外在影響是正面的、有利的。對于公共體育設施而言,社會成員消費行為上的負外部性是明顯而突出的,因為個人行為所帶來的成本(公共設施的養護、重置成本)由集體承擔,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不相一致。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在財產為公眾共同所有的情況下,公共財產通常會遭到過度使用。

2.2外部性分析

下面我們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來說明公共財產的濫用。如圖所示,該圖是單個體育設施使用者的成本與收益曲線。橫坐標表示使用者的使用量,縱坐標表示使用者的成本與收益。圖中,AR線是使用者的平均收益曲線,MR是其邊際收益曲線,MPC是使用者的邊際私人成本,MSC是使用者的邊際社會成本。由于邊際社會成本等于邊際私人成本加私人使用公共體育設施給社會造成的成本,因此,MSC曲線位于MPC曲線的上方。為了討論的方便,假定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都是常數。圖形顯示,每個使用者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總是使自己的使用量達到Qp點,在使用量達到這一水平時,邊際私人成本等于邊際收益(MR=MC是實現最優使用量的必要條件)。從社會角度看,最優使用量應該是Q*的數量,因為在這種使用量下,邊際社會成本等于邊際收益。顯然,個體使用者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卻違背了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在公共體育設施的使用中每個使用者都會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過度的使用公共體育設施(在這里,“過度使用”既包括正常使用過度,也包括非正常使用,即不講究方式、方法的使用),造成公共體育設施的提前損壞、提前報廢,極大的浪費國家資產,最終影響全體社會公民的福利。

3、加強公共體育設施養護的措施探索

針對公共體育設施使用過程中出現的負外部性問題,一方面需要群眾提高道德修養以做到在科學、正確的使用過程中能夠愛護公共體育設施,但另一方面,作為投資主體的政府理應承擔起管理和維護的主要責任。而政府該怎樣做才是最有效的呢?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講則是如何做到花費一定成本使效果盡可能的好或者為達到一定效果而使自己花費的成本最小。要解決負外部性造成的公共體育設施的過度使用乃至提前報廢問題必須從外部性產生的原因出發,從而探討如何把群眾行為的負外部性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

3.1產生外部性的原因分析

外部性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由一個共有的變量所引起。A、B共同享有的特定變量,可能是雙方的效用函數共有的,也可能是雙方的成本函數共有的.共有變量對A和B都有利,也可能對它們都有害,或者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有害。第二,由模糊產權引起。對于一些供給量相對固定的資源,你使用越多,留給我使用的就越少,在產權(廠商或個人對某種資源或財產所享有的權利,一般包括資源或財產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自由轉讓的權利)共有的情況下,每一個使用者將從自我滿意度出發盡力多使用資源,而較少考慮共有資源的承受力。第三,市場組織成本所引起的。所謂市場組織成本即是指組織一個新市場,并維持其運行所必需的管理成本或費用。如果市場組織成本超過其所帶來的新增收益或所避免的損失,那么新的市場體系將難以維持。

對于如何解決外部性問題,經濟學界提出了一些對策和辦法,但都因其局限性而缺乏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英國經濟學家科斯認為可以通過明晰產權防止負外部性,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科斯定理成立的重要前提,那就是談判或者交易無成本,然而在現實經濟中,談判不會沒有成本,談判本身得花費時間,談判中提出的證據要花費精力去收集,而談判所達成的協定得動員人力物力去監督執行,其結果往往會因為談判成本太高而使協議根本無法落實;另外,有觀點認為,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和補貼將私人的邊際成本或邊際收益調節到社會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這樣,私人的行為就不會對社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但是,政府一般不具有設定最優稅收或補貼的充分信息,或者即使政府獲得了這方面的充分信息,但付出的成本巨大,從而使稅收或補貼的效果大打折扣。

3.2防止負外部性的措施探索

要有效的防止負外部性,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從引起外部性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入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能一概而論的照搬理論。

3.2.1明確負外部性行為后果的承擔主體

公眾在使用私人體育設施時,一般會自覺遵守使用規則,科學合理的使用設施,原因在于其行為后果的承擔主體(設施所有者)是明確的,他的行為直接影響著設施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在他使用設施的過程中,其行為會受到引導和監督。公眾負外部性行為的后果承擔者顯然是國家,但國家是一集體概念,最終的后果其實是由社會公眾承擔的,負外部性直接影響著社會公眾對公共體育設施的使用。

3.2.2加強公眾的使用權權利意識

公共體育設施由國家投資,國家是所有者,所有權是明確的,而使用權是社會成員共有的。社會成員在使用公共體育設施的過程中,較具有隨意性,他人也往往視而不見,正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眾的權利意識不強,沒有意識到他人對公共設施的破壞就是對自己使用權利的侵犯,因此,必須增強公眾對公共體育設施使用權的權利意識,作為權利主體,要保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害,就必須互相監督,這也是公眾內部進行自我管理的經濟成本最低的有效方法。

3.2.3運用市場運行機制增強使用權的外部監督力度

政府作為所有者可以考慮運用市場運行機制來實現監管的目的。衡量這種運行機制的可行性的標準是監督成本是否大于公共體育設施的日常養護成本。具體來講,監督成本的主要支出是監護人員的工資,這筆支出是筆固定開支,一定范圍內不隨設施使用量的變化而變化,相對而言較容易控制,且數額也不會太大;設施的日常養護成本有一個極大值和極小值,極大值為設施的徹底報廢,“養護”成本為重新購買設施的支出,極小值則是在使用者都非常科學的、愛惜的使用公共設施的情況下的自然損耗。針對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絕大多數的公共體育設施的日常養護成本較高。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從平均值看,日常養護成本一定大于監督成本,監督是劃算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收集不同區域、不同種類體育設施的毀損情況及支出的養護成本來確定監護人員的人數及相關的支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對使用者的使用權進行外部約束,與使用私人產品相比,除了無須支付使用費以外,使用者也要保證自己在使用公共設施后他人的繼續使用不受影響,否則也要承擔賠償的責任。

參考書籍:

《新編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郭羽誕陳必大主編

《西方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厲以寧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