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06:52:00
導語:經濟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于戰爭環境和時代思潮的動蕩,我的學生生活非常曲折。我曾經歷北洋工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學過工科、理科、經濟和歷史,非常雜,都沒學好。但是,后來我在專業經濟史研究中,卻發現過去學的一點點理工知識(尤其數學)很有用。我學過的文獻學,連同童年在私塾讀的經文,也都常派上用場。這里的一個體會是:做學問必須專,專才能精;但又要有比較廣泛的知識,博而后專,大有好處。
我做學生時學得很雜,但后來到哥倫比亞大學做研究生,就專學經濟了。回來教經濟學,又做了20年的經濟行政工作。恰好我的直接領導薛暮橋、許滌新諸先生,都是著名學者,在行政工作中也叫我們做研究,并有不少成果,包括經濟史。這里我的一個體會是:在經濟機關研究經濟史大有好處,因為能密切聯系實際,并易取得檔案和調查資料。
“”后我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專業研究經濟史了。據說經濟史是門交叉學科,其實沒有這門學科,研究經濟史的不是學經濟出身的,就是學歷史出身的。這就很自然地形成兩大學派:學歷史出身的注重史料考證,學經濟出身的重視理論分析。這兩種研究方法都好,兩派比一派好,可互相促進。但就每個研究者說,不妨有自己的體會。
我算是學經濟出身的。我研究經濟史就主要用分析方法,并喜歡計量分析,因為我學過計量學,并因此獲金鑰匙。但是,到上世紀80年代,看法開始有改變。
我首先感到的是,統計分析很重要,計量學分析則有很大局限性。一個模型變量有限,許多事情只能假定不變,這不符合歷史。研究農業,災荒不好計量,只能有災是1,無災是0。1986年我在美國參加計量史學會議,那時R.w.福格爾還沒獲諾貝爾獎,但有些老計量史家已經轉業了。歷史現象,歷史學家把它看成是因果關系,有時嫌簡單化。計量史家把它看成是函數關系,那就太簡單了。正如R.索洛所說,他們是“用時間變量代替歷史思考”①。歷史是要下功夫思考的,不能用t推論出來。
經濟學理論也有很大局限性。它沒有普遍意義,受時間空間限制。有些可稱為規律,如價值規律,但恩格斯說,它可用于15世紀以前,到16世紀就要用生產價格理論,到19世紀(這不是恩格斯說的)就要用邊際效益理論了。這指歐洲,中國還不行。1995年我寫了一篇文章,提出“在經濟史研究中,一切經濟學理論都應視為方法論”,“任何偉大的經濟學說,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會變成經濟分析的一種方法”。作為方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條件下應用。這篇文章由《經濟研究》發表,經其他刊物轉載,并獲孫冶方經濟學論文獎。②
————————
①R.M.Solow:“EconomicHistoryandEconomics”,EconomicHistory,V01.75,No.2(1985).
②吳承明:《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經濟研究》1985年第4期,第3—9頁。
那時,法國年鑒學派和新制度學派的經濟史都在中國流行起來。年鑒學派的整體觀和結構主義都來自社會學,不是來自經濟學。整體觀接近中國史學,它與經濟學之強調分析,有如中醫與西醫。M.懷特寫了一本書《分析的時代》,指20世紀,敘述的歷史變成分析的歷史。不過近年來又有恢復敘述歷史的傾向。年鑒學派所稱結構,就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結構的良窳造成經濟興衰,這比原經濟學的線性增長理論要高明得多。D.諾斯的新制度學派是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但他注意到非經濟因素,把國家論和意識形態引進經濟史。這實際是中國史學傳統,中國歷史上是強政府,講義利論,不過,諾斯說他是取法馬克思。總之,學習年鑒學派和新制度學派給我很大啟發。至少,經濟史不能就經濟論經濟’要研究社會結構、制度、思想
然而,使我感觸最深的是J.A.熊彼特。他在傳世巨著《經濟分析史》開篇說,經濟分析有三項基本功:歷史、統計、(經濟)理論。其中歷史最重要,“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歷史事實,不具備適當的歷史感或歷史經驗,他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時代(包括當前)的經濟現象。”①
————————
①[美]約瑟夫.熊彼特著、朱泱等譯:《經濟分析史》第1卷,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32頁
我深感自己缺乏歷史知識,沒有歷史感,這就做不好經濟史研究。“歷史感’’尤難。我曾努力讀前人的“歷史哲學”,有十幾家,雖可借鑒,但還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感。歷史感或歷史經驗要靠自己研究歷史得來,并要學古史,因為要通古今之變。這我就不如學歷史出身的同行。好在我也讀過兩年歷史,并幸遇名師陳寅恪、錢穆等,還有孟森老先生。也寫過考據文章,只是太浮淺,需補課。
1999年我寫了篇文章,提出我對研究經濟史的看法。我提出歷史、經濟、制度、社會、文化思想五個方面。①
我以為,經濟史首先是史。每個歷史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的經濟。如戰國時代,各國經濟都要為戰爭服務;秦漢大統一,就有了《貨殖列傳》。這不是上層建筑決定論。歷史是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統一的整體。從歷史出發就是從整體人手。布羅代爾的《15—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一書的第1卷就是整體論,它規定著第2卷經濟和第3卷資本主義的“邊界條件”。
歷史研究是研究我們還不認識或認識不清楚的過去的實踐,如果已認識清楚,就不要去研究了。這種認識,只有根據經過考證的、你以為可信的史料,別的都不足為據。但歷史認識是相對的,隨著知識的積累和時代的進步,過去認識清楚的東西又變得不清楚了,因此歷史總要沒完沒了地再考證,再認識。
經濟史是研究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是怎樣運行的,以及運行的機制和效果。這就出現經濟理論問題。經濟理論是一定的經濟運行的抽象,但不能從抽象還原出實踐,正如不能從“義利論”中還原出一個君子國,世界上也沒有一個“經濟人”國家。在研究經濟史時,一切經濟理論都應視為方法,思維方法或分析方法。
任何經濟都是在一定制度下運行的,否則就亂了。制度變遷通常是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和諾斯看法有異,是J.R.希克斯觀點,也是馬克思觀點。歷史上土地制度、賦役制度、租佃制度、雇工制度的變遷都是由于需要。但在重大的歷史變革,如由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變中,單這些制度變遷還不行,還需要有體制的變革,以至根本法(constitutional)的變革。這是歷史學家關注的,經濟學家忽略了。
————————
①《經濟發展、制度變遷和社會與文化思想變遷的關系》,(吳承明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353頁。
經濟史本來是社會經濟史,老一輩經濟史學家都研究社會。1952年禁止社會學,不敢研究了。1979年已解禁,自應恢復社會經濟史。
經濟發展、制度變革、社會變遷,在最高層次上都要受文化思想的制衡。我不把文化思想看成“非正式制度”,不用“制約”,而用“制衡”(conditioned),有二義:一方面,不合民族文化傳統的東西(如)行不通;另方面,文化思想又是改變傳統的先導,這在歷史上叫“啟蒙”。歷史學家重視啟蒙,經濟學家不重視。從管子起,歷代都有啟蒙思想,研究經濟史要注意它。
- 上一篇:經濟學方法論研究論文
- 下一篇:恩格斯的經濟史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