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業發展探討論文

時間:2022-01-23 02:04:00

導語:零售企業發展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零售企業發展探討論文

一、國外零售企業進入后對我國零售企業的巨大沖擊 我國零售業發展自身存在著許多問題,如:規模偏小,集中度低;規范化水平偏低,沒有建立起完善信息系統;業態功能不完善;我國零售商的競爭意識薄弱;我國零售業缺乏高素質的從業人員。所以,國外零售巨頭進入我國商業零售業,不可避免地會給我國帶來巨大的沖擊。 1、規模優勢沖擊。進入中國的外資零售企業普遍規模巨大。如沃爾瑪,年銷售額高達2400多億美元,相當于我國零售總額的45%。可以說,不論何種業態,外資零售業都摒棄了單體規模簡單擴大的模式。而我國本土零售企業普遍存在著規模相對較小、網點布局不合理、定位趨同化的缺陷,在規模上遠未形成全國連鎖,在總體經營規模上與跨國集團有較大差距。 2、品牌優勢沖擊。外資零售企業對商品質量的嚴格把關為他們贏得了巨大的信譽,而且外資零售企業擅長將服務融入經營過程中的每個細節。不僅考慮眼前利益,更注重長遠利益;不僅考慮既得利益,更注重潛在利益。 3、信息技術沖擊。與國際零售企業巨頭比,我國本土的零售企業差距最大的并非設備配備水平,而是我國的信息化應用水平。而就目前的零售企業而言,要提高連鎖企業的規范化水平和規模化程度,并向多業態、多領域發展,信息化是必備的先決條件。這就是我國零售企業投資事倍功半的重要原因。 4、業態形式沖擊。目前,外資零售業在中國市場所涉足的業態包括百貨店、超市、大型綜合超市、倉儲式超市、便利店、專業店等幾乎所有現代零售業態,但主要的形式還是集中在超市、大型綜合超市和倉儲商場這些最有市場前景,并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業態。 5、擴張模式沖擊。進入WTO時代,外資零售商的擴張手法呈現出多樣化態勢,購并、特許加盟等手法頻頻使用。幾乎可以肯定,如今外資零售巨頭在中國的擴張策略將轉向對內資零售企業的收購和兼并,其結果將使外資零售業無論在總體規模和單體規模都迅速擴張。 二、我國零售企業應認清自己的處境 對待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首先我們必須認清兩個基本的觀念,然后認清自己與國外零售企業比所具有的優勢。 (一)認清兩個觀念 1、全面開放不是全面放開,取消限制不是取消管理。全面開放和取消限制都是WTO層面的承諾,即國家對國家的、中央政府之間的承諾。這就為我國建立自上而下的行業和市場保護和管制措施留下了空間。所以,雖然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政策保護,但仍還可以受到地方政府、本土文化和消費習慣的庇護。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市場的統一化程度提高,這種保護措施會失效。但目前來說,仍是一種有效限制外資零售業擴張的管制手段。 2、做大做強不等于盲目擴張。我國零售企業做大做強,必須要以做大為手段,做強為目的,切忌本末倒置。而在我國零售市場全面開放的大環境下,卻有許多本土零售企業近年來極力擴張,這當中固然包含有企業做大做強的因素,但也不排除一些企業急功近利,盲目擴張。如果企業片面追求擴大規模,反而會導致規模不經濟。由于規模上得太快,投資成本提高;攤子鋪得太大,管理難度加大,管理成本上升,最終使規模大的零售企業出現投資回報和單位經濟效益下降的局面。因此,我們必須從觀念上轉變過來,不要盲目追求規模的擴大,要在做強的基礎上做大。 (二)我國零售企業與國外跨國零售企業相比較所具有的優勢 1、政府為我國零售企業發展提供支持。我國取消了外資進入商業零售領域在地域、服務及數量等方面的限制,但并不是說他們可以自由進入,還存在行政審批的問題。在某些特殊商品的銷售領域還有行業準入的許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國外零售企業的進入。 2、國內零售企業搶先占有稀缺資源。對于零售業來說,店鋪位置是稀缺資源,又是決定零售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國內零售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占據了絕大部分好的店鋪位置,這無疑是外資進入我國零售市場的一大障礙。 3、我國零售企業占有本土化優勢。雖然,國外零售企業進入我國的時候,都很重視實施本土化經驗原理,但由于文化、習俗、觀念的不同,未能真正把握我國消費者的消費文化、消費習慣、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等,從而不能很好地把握本土化經營原理。 三、我國零售企業發展壯大的戰略 全面開放后,我國零售企業可以向國外零售企業巨頭學習先進經驗,增強實力與之競爭,也可以學習國外的“走出去”戰略,到海外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一)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做大做強,與之競爭。規模經營是國外零售商制勝的法寶。他們之所以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迅速擴張,關鍵在于有規模龐大的母公司作為后盾。也就是說,只有我們把企業做大做強,才有資格與國外零售商進行同一等級的較量。一方面,國內零售企業之間可以通過強強聯合的方式,組建企業集團,擴大企業規模,盤活企業資產存量,以增強競爭實力;另一方面,有條件的零售企業可以大膽出去,通過合作、合資等方式與跨國公司對接,形成有雄厚資本實力的跨國企業集團進行跨國經營。 采取規模化發展戰略。1以并購、重組方式進行聯合擴展。2爭取上市,或利用已上市條件低成本籌集資金,解決擴張所需資金問題。3連鎖經營。涉足連鎖便民超市,與其主營百貨業形成互補。4向地方擴張。國內大型零售企業可以利用其影響力,走出中心城市,伸向外資零售業還無暇顧及的地方“圈占”領地。 (二)采取“走出去”戰略。我國零售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開展跨國經營戰略和全球化經營戰略。具體做法: 1、根據市場鄰近原則選擇目標市場。市場鄰近原則包括:地理鄰近原則、文化鄰近原則和經濟發展水平鄰近原則。理想的目標市場是指與母國市場既具有地理鄰近性又具有文化鄰近性,同時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作為其“走出去”的目標市場。 2、做好周密的市場研究。國際市場環境復雜多變,國與國之間文化差異明顯,國際商業競爭異常激烈,這就要求零售企業“走出去”前要做好充分周密的市場調查研究。中國零售企業缺乏國際化經營經驗,前期市場調查顯得更為重要。主要內容包括:目標市場政治、經濟、文化形勢;市場規模、潛力、供求狀況、競爭格局以及當地商業網點布局、商業業態分布;居民購買力、消費水平、消費習慣、人口密度、通訊交通狀況、客流量、商檢標準、與我國相關的產品市場、競爭對手情況等等。 3、實行“本土化”策略。國與國之間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消費差異。因此,零售企業“走出去”必須采取“本土化”的經營策略,以符合當地消費需求的商品服務,贏得東道國顧客。 4、建立靈敏的信息系統。零售企業“走出去”以后,要把國內國外的業務經營管理融為一體,統籌安排,快速反應市場需求變化,離不開靈敏的信息系統。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從一個小折扣店發展成為全球500強之首,就是建立在利用靈敏的信息系統整合優勢資源的基礎之上。全美第二大零售商凱馬特申請破產保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終未能整合出一套適合自己業務狀況的信息管理系統,來有效地管理商品供應鏈。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零售企業要發展尤其是要“走出去”發展,必須對商品進貨及庫存、運輸進行電腦管理,這正是目前我國零售企業的薄弱環節。 5、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零售企業“走出去”要投身到風云激蕩、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去,成功的關鍵在于人才。而我國目前缺乏的就是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中國零售企業一方面要通過報酬、機會、文化來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通過“人才本土化”策略來聘用當地人才,但最根本的是要培養適應“走出去”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既可以自己培養,也可與外國零售企業合作培養。要重視業務技能與知識的掌握,更要重視思想品質的提高。要加大教育、培訓的投資力度,建立一套能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培養出一批具有國際商業頭腦,并能從事國際經營的商業人才。 提要根據中國政府的承諾,中國在加入WTO三年內全面開放商業零售市場,即中國取消外商投資零售業的區域、股權和數量等方面的限制,國外的一些大型零售集團搶占中國市場的速度和規模進一步加快和擴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本文將從我國零售市場全面開放后存在的問題,我國國內零售商所具有的優勢,以及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發展壯大三個方面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