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信息化水平測算與分析思考

時間:2022-01-13 03:08:00

導語:廣東信息化水平測算與分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東信息化水平測算與分析思考

論文摘要:根據改進的信息化指數模型對廣東省1990---2001年的信息化相對水平進行了測算分析,發現該時期內廣東省信息化相對指數呈現指數式快速發展;同時對廣東省和全國部分地區的信息化水平作了分析比較。

論文關鍵詞:信息測度;比較分析;信息化指數;廣東省

1廣東省信息化相對指數的測算

信息和信息化的宏觀測度是分析和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發展水平的計量方法。本文擬采用最初由日本學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數計量方法,測算廣東省1991年至2001年的社會信息化相對水平。信息化指數包括信息量、信息裝備水平、通信主體水平和信息系數等四大類二級指標,其中每一大類又包含若干項三級子指標。因為原模型為30多年前所提出,一些指標的設立與當今信息社會的發展相比已經過時,所以,這里我們對之進行了適當的改進,刪除一些已過時的或在廣東(或全國)信息經濟發展中已達到飽和甚至處下降趨勢的指標,而增加一些具有時代代表性,更能反映信息化發展程度,且相應數據能方便獲取的指標。

例如,在信息量指標集中增加“每百萬人互聯網用戶數,,指標,刪除每百人所訂報刊數、人均圖書出版量指標(事實上,廣東近to年來這兩項指標處下降趨勢)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指標(近to年這一指標變化不大);在信息裝備水平指標集中增加“研究與發展經費占GDP比重”和“移動電話擁有量”等指標,刪除電視人口覆蓋率和廣播人口覆蓋率指標(已處飽和狀態);在通信主體水平指標集中增加“國有企事業單位平均每萬職工專業技術人員數”或“平均每萬從業人員擁有專業技術人員數”指標。為更準確地反映人們的信息消費情況,將信息系數指標中原來的“人均全年消費性支出中除衣食住外雜費所占的比率”指標換為“人均全年消費性支出中信息消費所占的比重”,其中信息消費是指全年消費性支出中交通通信、娛樂教育、文化服務等方面的支出。

二步簡單平均法計算信息化指數的步驟是:首先,確定某一年(或某一地區)的指標值為100,作為基準值,其他年份(或地區)的指標值分別與之比較得到相對指數值;其次,將4個二級指標中各項指標的相對指數進行平均,分別得到4個二級指標的指數值;最后,將4個二級指標的指數值除以4得到信息化指數。根據廣東省1991-2002年統計年鑒和2001年《中國信息年鑒)的統計數據,經整理和測算,廣東信息化指數的結果見表1。

2對廣東省信息化水平測算結果的總體分析

從總體來看,在1991〕年到2001年的12年中,廣東省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的信息化指數是1996年的20.7倍,是1991)年的41倍,12年中,平均年增36.4%。特別是近6年,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的普及使信息化指數的增幅更大,年均增幅達65.7%。

從這12年來信息化指數數據的相對差異性來看,如果把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的普及因素去掉,可以計算出信息化指數的相對差異系數由162%下降至41%。可見,1995年因特網商業化后,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技術平臺已成為信息時代新的生產力代表,它的迅速普及使廣東信息化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從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看(見圖1),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廣東的信息化指數基本沒有較大的變化,但在因特網商業化后,特別在90年代的后期,廣東的信息化指數產生了飛躍發展,線性模型顯然不足以描述其發展趨勢。此時,利用時間t的指數函數模型能較好地說明這種飛躍式增長。作指數函數模型估計得:

其擬合優度達到0.9967,DW=2.389,方程和系數在10%顯著性水平下通過假設檢驗。

未來幾年中,互聯網和移動電話仍將在社會信息化發展中起重要作用,故我們可以利用信息化指數的擬合方程(公式1)對未來幾年廣東信息化水平進行預測。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廣東省信息化水平預測值分別是:

即20(12年、2003年和2004年的信息化指數將分別是1996年的47.97.111.43和259.93倍。

從4個二級指標的指數發展趨勢來看,廣東近12年來(特別是近6年來)信息化水平指數式發展主要是信息量和信息裝備水平的迅速增長引起的,通信主體水平和信息系數的增長相對較慢,近似線性發展趨勢。從四者數據分別擬合所得方程的函數形式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這一點,它們的擬合方程分別是:

信息量指數和信息裝備水平指數的指數函數估計方程擬合程度高,方程和各系數估計在5%的水平上都是顯著的,且方程不存在一階自相關。而線性函數模型較好地擬合了通信主體水平指數和信息系數指數,修正自相關后方程和各系數檢驗在1%水平上都是顯著的。

值得注意的是,從圖2可見,信息系數指數在1994年前一直處于上升趨勢,但1995年開始下降,緊接著又穩步上升。可以說,正是互聯網重新促使人們逐漸增加了信息消費的支出,拉動信息系數產生新一次攀升,這是新型信息技術對人們生活和社會整體信息化水平的直接影響。

3廣東省信息化相對水平的比較分析

為了與其他地區在統計指標數據上一致,我們對表1中所用的個別指標進行了調整。這主要是在信息量指標集合中增加了“人均函件數”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兩項指標,這兩項指標在廣東雖然已處飽和或下降趨勢,但在地區比較中,不同地區的相應值還是有較大差別的(見表2)。表2以2.001年我國的信息化指數為基準(全國2001年為100),將廣東省近幾年的信息化相對指數與北京、上海、浙江、安徽以及全國進行比較。信息化指數的計算仍采用二步平均法。

由表2測算的信息化相對指數可知,廣東省信息化指數遠高于全國的總體水平,2001年廣東信息化指數超過全國總體水平61個百分點,比浙江省高3個百分點,是安徽省信息化指數的2倍。但與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北京和上海相比,處于明顯劣勢。2001年,廣東的信息化指數僅是北京的44%,比上海少近100個百分點。這反映了廣東省的信息化水平雖然在全國處于前列,但遠滯后于北京和上海。

從二級指標的比較來看,廣東省除了2001年在通信主體水平指數上比浙江少2個百分點外,其他3個二級指標的指數都明顯高于浙江省同期的指數值。

在信息量的單項指標中,廣東的人均郵電業務總量處于全國前列,人均長途通話次數明顯高出北京和上海,互聯網的發展比浙江快。廣東在信息化發展中,其信息量的發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信息裝備水平的單項指標中,廣東每百戶電視機擁有量低于浙江,但廣東在移動電話和電話機等新型信息技術裝備方面要超過浙江,這反映了廣東處于我國改革開放前沿的特點。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的研究和開發經費占GDP的比重較高,是浙江的3倍多(2001年)。

廣東與浙江的農村居民人均全年消費支出中信息消費比重差不多,但廣東城鎮居民信息消費比重高出浙江3個百分點,反映廣東居民的信息消費意識較強。

2001年廣東的通信主體水平指數比浙江稍低,原因在于其每萬人大學生人數較低,甚至低于全國總體水平,這是廣東信息化指標集中惟一落后于全國的單項指標,因此廣東在高等教育方面函需加強。廣東第三產業從業人數比重與浙江相近,平均每萬從業人員擁有專業技術人員數明顯高于全國水平,比浙江省還多70人,但同北京和上海相比有較大差距。所以,廣東目前要繼續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大力加強高等教育事業,提升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在引進人才方面要以學歷、學位、專業技術職稱等作為人才準人條件,放開引進高層次人才,進一步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爭取在短時間內趕上北京和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