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經濟與城鄉經濟關系思索
時間:2022-04-26 10:17:00
導語:二元經濟與城鄉經濟關系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二元經濟結構”是用來描述發展中國家所普遍存在的城市和農村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象,即鄉村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經濟和城市以工業為主的現代經濟,商品性生產與自給性生產并存的一種社會經濟結構狀態。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矛盾已成為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實現向一元經濟結構轉化,將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
一、城鄉二元結構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長期的“重城市、輕農村”國家政策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以趕超式地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發展模式,脫離了傳統鄉村的發展現實。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以“剪刀差”的形式將大量的農村資源抽取到城市,確保城市工業化的穩定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使農業的發展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當時我國的嚴重缺乏資金和外匯儲備,為了實現一定的原始資本積累,政府部門推行了糧食統購統銷,以工農產品不等價交換的方式,獲取工業化所需的原始資金積累。此外,我國的戶籍制度人為地將城鄉劃分為兩個相互隔離的部分,兩部分居民不能享受同等經濟和社會待遇。如此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改革開放以后,盡管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社會政策并沒有跟上經濟政策,使得各種社會問題未能隨著經濟的發展得到相應的解決,反而使得有些矛盾進一步加劇。
(二)市場經濟的力量加劇了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們會將一小部分的資金用于購買農產品,而將更多的資金用于購買其他商品,尤其是耐用消費品。相對而言,這些消費品主要出自于工業部門,而大量的現代工業部門集中在城鎮,且其行業利潤率長期高于農業部門,這也導致農村收入水平增長遠低于城市。改革開放后,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不斷加強,然而城鎮居民的大部分支出集中在汽車、電器、旅游、住房等,這些消費項目與農村或農民卻沒有太大關系,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難回流到農村。這種只取不予的單向流動,進一步惡化了二元結構的矛盾。
二、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現狀及其危害
(一)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現狀特征
一般地,發展經濟學家將二元經濟定義為包括農村的傳統經濟和城市的現代經濟兩部門的整體經濟結構,但是我國的經濟結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雙層剛性二元經濟結構”和轉型二元經濟兩方面,其基本的現狀特征有以下幾點:
1.城鄉工業化的二元結構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推行的計劃經濟制度是以城市工業為主導的,這就形成了城鄉徑渭分明的城鄉二元化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后,城鄉隔離制度有所松動,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形成鄉鎮工業、城市工業并存的二元工業化格局。隨著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農村工業化在加速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協調社會、經濟的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這種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城市工業大多以國有企業為主,對新型工業化形成了制約,城鄉之間產業結構趨同化及產品的同質性,導致了資源不能優化配置,形成了城鄉之間的無序競爭。
2.城鄉勞動力市場和就業的二元結構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勞動力市場表現出了典型的“二元四級”特征,整個勞動力市場可分為二元,即城市勞動力市場和農村勞動力市場,而每一元又分為兩層,城市勞動力市場分為正規部門(一級市場)和非正規部門(二級市場),其中非正規部門是指被現代工業部門認為是無利可圖的市場空缺,其運作形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易變性,可以提供許多就業部門;農村勞動力市場分為傳統部門的勞動力市場(四級市場)和非農產業部門(三級市場)的勞動力市場。在這四級勞動力市場中,二級市場充當了一級市場的蓄水池,吸納了從一級市場上在國有企業改革中淘汰下來的勞動力,同時也吸納了由四級市場進人城市的農民工,減少了對一級市場的壓力。作為三級市場不僅吸納了四級市場中的過剩勞動力,而且促進了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的轉化,加快了農業的工業化進程。
3.城鄉市場體系的二元結構從全國的統一市場結構來看,主要包括城市和農村市場兩個板塊,由于經濟結構的二元性,使得城鄉市場的分割和城鄉市場體系不對稱。在農村市場體系中,信息市場、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和金融市場都不健全,不能與城市市場形成對接;在城市市場體系中,具有較為完善的生活資料市場、文化與服務市場、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等,商品交換發達,經濟主體具有獨立的物質利益關系,這也導致了城市和農村經濟轉型的任務不相同。
4.區域經濟的二元經濟結構所謂區域經濟的二元經濟結構是指同時并存著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落后地區的二元性。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區域經濟發展的二元性日益擴大。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已基本完成經濟體制轉型,并開始向高級化階段邁進,進入全面的擴張時期;而中西部地區尚未完成經濟體制改革,經濟正處于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發育遲緩。這些市場化水平、經濟發展程度和資源財富的差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二元經濟結構形成。
(二)二元經濟結構的危害性影響
1.不利于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我國長期的城鄉分隔政策拉大了貧富差距,對農村的投資比重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的經濟發展,使得城市和農村El益分化,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此外,城市享有高工資、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國家壟斷行業更為明顯,增大了企業的運營成本,相對地削弱了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影響了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
2.不利于社會穩定由于受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影響,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農民收入低下,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生產運作,同時國家在農業的基礎設施投入上較少,促使農民選擇小規模的經營方式,無法引進新技術、改良新品種、開拓新市場。入世以來,我國農業受到了巨大沖擊,城鄉差距的懸殊已經超過了國際警戒線,是產生諸多社會矛盾的根源,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安定團,不利于社會穩定。
三、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及其模式
(一)改革現行戶籍制度,加快城市戶管理,促進城鄉人口合理流動盡管戶籍制度在上世紀50年代保障社會的安定、防止農村勞動力流失等方面起到過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戶籍制度管理在活躍的市場體制中顯得僵化,不能滿足城鄉居民和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需求,抑制了城鄉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此外,這種管理體制使得大多數進城農民沒有安身之地,不能安居樂業,同時還時常引發歧視、排擠農民等社會問題。因此,應盡快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消除這一道人為的障礙,最大限度地取消對農民進城的不合理限制,逐步恢復城鄉居民的自由遷徙和職業的雙向選擇權利。
(二)深化農村,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繁榮農村經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小農經濟結構與現代化農業的問題日益突出。為解決我國農業發展新階段出現的新問題,首先,應對農村土地進行徹底的改革,讓農村土地恢復活力,農民對土地投入產生熱情;再次,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使農業投入水平能滿足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加快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現農產品結構多元化,全面提升品質,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搭建農戶和市場之間的橋梁,加快發展農產品批發組織,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條線管理,增強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第四,堅持科技興農,發展農村實用技術,用先進的技術設備武裝農業和非農產業,逐步實現集約化經營;第五,促進農村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更新農民觀念,逐步改變農村社會封閉落后的面貌,全面推進農村社會的現代化。
(三:)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要協調城鄉經濟關系,應該加強城鄉之間合作和商品交換關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協作,完善城鄉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大市場。重點加強農村市場體系的培育,加快農村技術市場、土地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的發展,為城鄉工業的協調發展提供市場環境,降低市場進入門檻,促進農村市場與城市市場的對接,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發育的基礎條件。要加大投資加強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小城鎮作為協調城鄉關系的聯結點,提高小城鎮的積聚效應和經濟功能。同時,應該制定一整套的城鄉結合點發展制度規范,優先發展與農村工業發展有較大關系的產業,推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小城鎮建設服務。
- 上一篇:縣政府工業企業發展壯大實施意見
- 下一篇:縣政府招商引資工作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