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教育創新問題
時間:2022-04-26 11:20:00
導語:經濟學教育創新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實施,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經濟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對經濟學教育的改革創新談一些看法。
一、深化經濟學教育改革面臨的新形勢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學在學科建設、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諸方面取得了以下進步:第一,建設了一批水平較高、內容豐富的重點學科,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學科體系。理論學科不斷改革創新,應用學科有了長足發展,新興交叉學科不斷涌現。第二,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取得重大成果。堅持“三個面向”,加強全面素質教育,已經提出并付諸實踐;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育教學方法有了重大改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第三,經濟理論不斷創新,科學研究成果豐碩,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也必須看到經濟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最主要的是:與時代和實踐的發展需求相比,經濟學教育發展、科學研究還顯滯后,教育理念需要進一步轉變,學校結構、學科專業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需要深化,人才培養和科研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經濟學的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功能需要進一步發揮。時代在前進,實踐在發展。深化經濟學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諸方面的改革和創新面臨新的形勢。一是時代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將對經濟學教育產生重要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同時,產生了許多新問題。進入新世紀后,先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世界金融危機,然后是嚴重的歐美債務危機,受這些危機影響而急劇變動的世界經濟,必將對經濟學教育提出新的強烈需求。世界范圍內經濟學教育向何處去,我國經濟學教育由此要借鑒和吸取哪些教訓,我們如何應對西方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的挑戰,使我國經濟保持持續較快發展,是擺在經濟學教育面前的重大課題。二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迅猛發展,對經濟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2010年我國GDP達到58791億美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但2009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在世界銀行統計的213個國家和地區中居第125位。我國人均谷物產量相當于美國的26.5%,俄羅斯的54.0%。石油、天然氣人均儲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10,主要金屬人均儲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2008年,我國每個就業者創造的GDP為5855美元,僅相當于美國的5.9%,日本的7.7%,俄羅斯的24.8%…。這說明,經濟總量的躍升并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中國家的定位,沒有改變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面對這樣的現實,從經濟學角度說,我國應該采取怎樣的經濟轉型和改革戰略,這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課題。而中國特色經濟學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要植根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肥沃土壤,服務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求,為解決這些問題,推動經濟社會的前進,必須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三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將對經濟學的發展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戰。歷史表明,人類已經發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有自然科學家已經預言,“當今世界科技正處在革命性變革的前夜……即將到來的新科技革命,既是對我們的巨大挑戰,又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機遇。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看,依靠科技創新調整我國產業結構、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手段;從長遠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現代化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大變革、大事件,能否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培育新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綠色、智能、普惠、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和方向?!弊匀豢茖W家提出的這一重大問題應該成為經濟學密切關注的課題,如果我國的經濟學界能夠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行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并以此豐富和發展我國的經濟學理論,我國的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教學必將走向新的輝煌。
二、經濟學教育改革創新的主要任務和著力要做的工作
面對急劇變動的世界和豐富多彩的實踐,經濟學改革創新任重而道遠。如果我們既不盲目自滿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實事求是地估計我國經濟學現狀,雖然還存在很多不足,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經濟學理論和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教育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并開始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這個架構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其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道路在經濟學領域的體現。科學的有影響的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學教育是由實踐做后盾的。我國現在的經濟實力尚不夠強,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學教育也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但從發展的趨勢看,只要我們抓住經濟建設不放松,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經過若干年的努力,經濟發達程度居于世界最前列,是完全可能的。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我國實踐的總結和創新,進一步吸取人類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把我國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是完全可能的。我們應該為建設世界先進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體系而努力奮斗,為出更多更高質量的科學研究成果,培養更多更高素質和能力的人才而奮斗。為此,需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更高素質的優秀拔尖人才和專門人才。經濟學教育教學要密切關注并努力適應時代和實踐發展對人才的需要,確定與時代和實踐發展需求相符合并能引領社會前進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要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新模式,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以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學校與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探索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質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堅持因材施教,倡導自主學習,促進個性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培養更多的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
二是瞄準時代和實踐發展的需求,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等學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既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又是科研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經濟學要抓住全社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機遇,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展國家急需的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在當前,特別要適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世界發展潮流,研究和揭示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規律和趨勢。適應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的新要求,揭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特殊歷史、發展所處的特殊階段,面臨的國際環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分配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的規律,以及社會主義條件下政府職能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等,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要積極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應用對策研究,促進交叉研究,推進協同創新,要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提升創新能力為突破口,建設開放、集成、高效的創新機制,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高等教育,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貢獻。
三是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瞄準時代和實踐發展的需求,大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經濟學是經世濟民之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經濟學的本意和宗旨。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不斷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要自覺參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學研緊密融合;要自覺參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開辟自身發展新空間;要自覺參與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適應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時代需要,加快發展繼續教育,廣泛開展科學普及,為社會提供形式多樣的教育服務,深入開展政策研究,積極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努力為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作出積極貢獻J。四是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瞄準時代和實踐發展的需求,繼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按照品格優秀、業務精良、職業道德高尚的要求,造就一支忠誠于教育事業、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學貫中西的教師隊伍,造就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新的學科教學帶頭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強、政治和業務素質良好、銳意進取的青年教師骨干。關鍵措施是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和教師在高校的中心地位,建立能夠使優秀教師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良好機制,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三、需要堅持的幾項原則深化經濟學改革創新必須堅持如下一些原則:
1.堅持經濟學教育的科學發展、內涵式發展。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實際看,我國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教育發展將堅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新,走內涵發展、科學發展的路子。穩定規模,保持公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規模相對穩定,高等教育規模增量主要用于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專業學位碩士生教育以及擴大民辦教育和合作辦學;優化結構,使各層次、各類型人才更好滿足社會多樣性需求,促進不同區域高等教育協調發展;強化特色,使各類學校各定其位、各展所長,在各領域辦出特色;注重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地方和高校大膽探索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經濟學要按照科學發展、內涵發展的要求妥善處理規模、結構、質量的關系。
2.堅持指導理論的一元化和知識來源的多元化。堅持指導理論的一元化,就是在經濟學的建設和經濟學教育教學改革中要堅持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知識來源的多元化,就是在經濟學的建設與經濟學教育教學改革中要充分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們堅持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而保證了經濟學教育教學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期間雖然也發生過曲折和失誤,但同樣依靠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總結教訓的基礎上,自覺地糾正錯誤和失誤,使經濟學教育教學恢復到正確的軌道并取得新的重大發展。與此同時,我們堅持經濟學知識來源的多元化,借鑒和吸收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學中的科學成分,為我所用,從而使我國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教學不斷豐富和發展。實踐證明,這樣的做法是必要的,有益的。
3.從本國實際出發,致力改革創新與學習借鑒別國經驗,這是經過長期探索得出的寶貴經驗。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經濟學曾先后學習蘇聯、東歐以及西方多個國家的理論和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積極作用,但教訓也值得總結。最突出的是,在學習借鑒別國理論和經驗時,一定要從本國實際出發,有分析地借鑒并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致力于改革和創新,而決不可盲目照搬。在這方面教訓是深刻的。照搬蘇聯理論,結果搞了計劃經濟體制,嚴重地束縛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照搬西方理論顯然也走不通,近年來爆發的世界性金融危機以及歐美債務危機又一次證明,西方經濟學主流理論的有效性即使在西方也是打折扣的,在中國就更需要對其加以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這方面經驗也是豐富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學習借鑒別國理論和經驗的同時,從我國實際出發,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改革創新,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發展的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經濟學教育教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驗和教訓都說明,經濟學的改革創新不學習借鑒別國的理論和經驗不行,舍此就不可能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但學習借鑒別國理論和經驗只能從我國實際出發并與我國的實際相結合,否則要么照抄照搬事與愿違,要么只能跟在別人后面被動落后。這里,有一個經濟學教育教學的國際化和本土化的關系問題。國際化是指中國經濟學要走向世界,世界各國的經濟學要進人中國,中國經濟學與世界范圍各國的經濟學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并在交流學習中取長補短。中國經濟學要國際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國際化是手段,目的是要解決中國問題,所以國際化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強調中國化或稱本土化。在國際化進程中要努力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國家的先進經驗,吸取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為我所用,最終目的還是要發展自己。所以國際化并非放棄自我,更不是要對別國的理論別國的做法照抄照搬,相反是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把別國的理論、別國的經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吸取過來,與我國的實際相結合。
4.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同時引領經濟社會前進。經濟學改革創新要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向。經濟學教育教學只有堅持這樣的方向,才有明確的服務對象和發展動力,才可以發揮自身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當前需要和長遠需要、局部需要和全局需要、表面需要和本質需要之分,經濟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就必須認真研究、妥善處理這些不同需要之間的關系,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將這些需要統籌兼顧,使經濟學的建設與發展與之相協調。特別是我們應倡導并努力實踐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主動適應而努力擺脫被動適應的局面,在主動適應中發揮經濟學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反思歷史有利于記取教訓。在“”年代和“”時期,我國一些學者曾經編寫經濟學教科書,撰寫理論文章,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但當經濟社會發展在當時特定的條件下走向彎路的時候,有些經濟學教科書和文章不是以科學的理論矯正這種扭曲,引領社會前進,而是亦步亦趨地詮釋當時政策的合理性,結果不但沒有起到經濟學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反而誤導了民眾和社會。相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教育教學堅持改革創新,不斷總結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在服務中引領社會前進,為改革開放提供了人力和支持,其經驗應該總結并得到發揚。
- 上一篇:社保局走村訪企實施方案
- 下一篇:交通局交通審計工作計劃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