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下中國幸福感研究

時間:2022-06-18 03:04:08

導語:經濟學下中國幸福感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下中國幸福感研究

1中國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分析

1.1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因素主要是指人自身對幸福感的看法,可能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等影響,從而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使人對幸福感有著獨特的認知。在對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失業率、通貨膨脹率、收入不平等等相關經濟學角度,對幸福感進行分析。從收入不平等方面來看,當收入貧富差距較大,容易給低收入群體造成心理不平衡的問題,從而降低人們心中的幸福感。像是國企中存在的同工不同薪問題,使“正式工”和“合同工”收入有著較大的差距,這就導致“合同工”心理不平衡,從而使其幸福感降低。攀比心理在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當中,使居民不單單關注于自身的收入,也對他人收入予以關注。當發現自身收入高于他人,或是高于一般水平時,人們的幸福感會有所增加;反之,收入若是在群體范圍內處于較低的水平,或是保持整體較低水平的情況下,會使幸福感降低。

1.2客觀經濟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

從當下人們生活情況來看,“90后”買房、買車普遍采取了貸款的方式,這就會產生一定的負債。負債的存在,可能給90后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壓力,勢必會對幸福感產生影響。資產、負債對微觀經濟行為產生影響,微觀經濟行為也會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影響,最為直接的體現則是消費。家庭財富值當中,若是負債較多,就會降低消費,從而影響到幸福感。再者,經濟學中涉及借貸問題,利用借貸進行平滑消費,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借貸平滑消費主要解決了消費者由于資金壓力而無力消費的現象,以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但是借貸會增加負債,受到資金流動性的束縛,會降低幸福感。

2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幸福感研究

2.1數據來源。從經濟學角度對中國幸福感研究過程中,收集的數據來自于家庭金融調查中心,數據信息統計時間為2015年年末。家庭金融調查中心統計的數據采取了分層、三階段、規模度量成比例的現代抽樣技術,并利用CAPI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記錄,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心的數據,包括了對全國范圍內20個省市地區進行了訪問,調查范圍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和內蒙古、西藏地區,調查的總數為28140戶家庭。數據信息包括了主觀幸福感和客觀幸福感兩個方面內容。2.2數據涉及關鍵問題。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心獲取的相關數據信息,主要從資產和負債角度出發,對家庭幸福感信息進行了調查。資產、負債主要以與人們生活相關的房產、車產、房貸、車貸等資產信息為主,注重貼合人們的實際生活情況,保證數據信息能夠具有較強的可比性。上表就資產、負債的變化情況與家庭幸福感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從這一結果來看,資產升值后,由不幸福轉變為幸福的比例為18.9%,對比資產貶值由幸福—不幸福的21.3%來看,差距在2.4個百分點左右,從幸福感變化情況來看,資產升值的不變比例高于資產貶值的不變比例,約為3.5個百分點。從這一數據調查結果來看,資產貶值使人們更加厭惡,并且對人們的幸福感影響較大。從負債的情況來看,負債增加后,不幸福到幸福轉變的比例為14.7%,幸福到不幸福的比例為24.4%;負債減少后,不幸福到幸福轉變的比例為15.1%,幸福到不幸福的轉變比例為18.0%。對比不變的情況來看,負債減少的比例為66.9%,負債增加不變的比例為60.9%,從這一情況來看,負債減少對于幸福感增加有著較大的作用。2.3數據分析。在對主觀幸福感影響問題分析過程中,結合絕對資產、負債規模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性,通過利用幸福感函數公式,設置相應的參數信息,能夠對資產、負債對幸福感的邊際影響進行較好的把握。其函數公式如下:happinessij=β0+β1Inassetij+β2Indebtij+ΓXij+αyear2013+ci+uij上述公式當中,β1、β2表示了資產、負債對幸福感的邊際影響,其中公式中涉及的i表示為個體的維度,j反映出了時間維度。Xij則體現出了控制變量的總量,主要以家庭總收入、受訪者的健康情況等信息為主。通過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后發現,收入邊際影響為0.013,資產、負債的變化可能對收入估計產生一定的偏差。在其他結果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資產規模增加1倍,幸福感的提升概率為0.018;資產負債規模增加1倍,幸福感下降幾率為0.005。對比這一結果來看,資產規模變化對家庭幸福感的影響更大,負債對幸福感的影響則相對較小。2.4相對資產和負債規模的影響。相對資產和負債規模的影響,主要從攀比效應角度考慮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資產、負債具有一定的對比性,往往會將自身的收入情況、資產情況、負債情況與其他人進行比較,這會給自身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A的工資收入較高,資產規模較大,負債相對較少;而B的工資收入較低,資產規模較小,負債較高。A和B在對比過程中,A的幸福感會更高一些。B與A對比過程中,由于自身的財富值較低,就容易產生一種悲觀情緒,對B的幸福感產生不利的影響。攀比效應在幸福感問題分析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并且攀比效應對幸福感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結合計算機軟件計算,相對收入提高1倍的情況下,幸福感提升概率為0.065左右。絕對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相對較小,并未呈現顯著性。從這一情況來看,當不存在攀比效應的情況下,人們收入水平高低主要與自身的需求有關,在滿足自身需要的情況下,幸福感有所提升。2.5負債對健康的影響。經濟收入決定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經濟收入與人們的健康也有著一定的關鍵性。身體健康的情況下,人們的幸福感會相對較高,但是負債情況下,是否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是分析負債對幸福感影響的一個關鍵要素。考慮到健康與幸福感之間的密切關系,負債如何影響健康,成為“幸福=收入”問題研究必須把握的一個重點內容。一般來說,由于受到負債的影響,人們更希望結束負債。這樣一來,在日常生活當中,會考慮如何節約開支,盡快地還清負債。償債可能給人帶來一定的壓力,影響到人的心理健康。另外,在償債壓力的影響下,一些人會選擇降低生活品質或是開支,提升自身的償債能力。這樣一來,在生活當中,償債壓力較小或是無償債壓力的人會選擇進行身體體驗,對影響健康的問題進行解決。而償債壓力較大的人,可能在這一方面節省開支,從而導致自身的健康問題無法被有效關注,進而影響到了身體健康。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資產規模的擴大,滿足了人們對消費品的有效配置,從而提升了幸福感。而負債規模擴大的情況下,人們面臨著較大的生活壓力,可能導致身體健康受到負債影響,進而降低了幸福感。幸福感與收入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收入并非對幸福感有著絕對的影響,“收入=幸福”這一理論并不成立。收入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主要在于是否滿足了人們對生活消費品的有效配給,當這一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的幸福感會有所提升。在進行數據分析當中我們可以看出,資產規模增加對幸福感的影響不足1%,這表明資產規模擴大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并非是顯著的。3.2建議(1)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資產的“示范效應”對于提升幸福感有著較大的幫助,但“攀比效應”對幸福感提升有著一定的危害。如何提升“示范效應”降低“攀比效應”,成為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2)在應對負債問題時,需要對負債的不利影響進行消除,從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提高居民的教育程度,能夠對經濟、金融知識有一個更好的了解,能夠對負債問題予以理性的認知,從而發揮負債平滑消費的功能和作用,滿足人們對消費品的有效配置,以達到提升幸福感的目標。(3)幸福感問題解決過程中,要注重把握政策支持。例如保證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加強醫療衛生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消除負債帶來的不利影響,切實滿足人們的消費需要和看病需求,對于提升居民幸福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張信航 單位:山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

參考文獻:

[1]陳惠雄.經濟社會發展與國民幸福[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2]黃有光.福祉經濟學:一個趨于更全面分析的嘗試[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

[3]傅紅春,等.滿足與幸福的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董建新.人的經濟哲學研究:“經濟人”的界說、理論分析與應用[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5]陳世清.幸福經濟:以幸福為導向的經營哲學[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