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助力重慶經濟發展探析

時間:2022-06-02 11:03:31

導語:金融科技助力重慶經濟發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科技助力重慶經濟發展探析

摘要:近年來,金融科技對金融行業的重要作用不斷凸顯,也逐漸成為眾多學者進行研究的一大焦點。基于重慶市金融科技發展的現有成效,圍繞其必要性及可行性兩大角度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重慶市提升金融科技發展的對策建議,旨在提升重慶市金融科技,實現重慶市高質量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金融科技;重慶;路徑探析

隨著新興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科技對金融行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金融科技近年來彰顯出快速發展的勢頭。2020年,中央財經委員會強調努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的經濟圈建設。在響應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兩地”“兩高”等重要指示的基礎上,重慶市人民政府在2020年4月印發了《關于推動金融科技應用于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金融科技的應用與發展。同時,重慶正在積極促進成渝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設。為達成上述目標,本文立足于重慶市金融科技發展的現有成效,并進一步探索重慶市發展金融科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加快重慶市金融科技的發展。

1重慶市金融科技發展的現有成效

作為首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連接紐帶,重慶正在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完善和推動金融科技的良好發展,加快重慶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同時也使得重慶在中西部金融科技的發展領域中位居前列。(1)科技型企業隊伍日益擴壯大。在重慶,科技型中小企業管理系統已成立并開始使用。與2018年相關數據相比,重慶市2019年科技型企業數量增長53.4%,達16918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25%,達3141家,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位列中國西部地區第一名。同時,金融科技領域的眾多優秀企業,比如,譽存科技、馬上消費金融等,也在蓬勃發展。(2)科技金融體系初步完備。為了促進科技型企業的穩健發展,重慶高新區在2012年開始陸續推出多種科技金融創新產品,并向600多家企業提供了服務。重慶高新區科技金融體系已初步完備。此外,2020年重慶市科技創新工作會也表示,本年的重心將放在努力健全科技金融服務平臺體系,提高對應的服務水平上。(3)重視科研人才的培育。為挑選、培育英才,重慶市政府特地制定了政策文件進行選拔,同時,“三百”科技領軍人才支持計劃于2016年開始實施。杰出人才數量不斷攀升,至2019年年初,全市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已達79人。同年,重慶高新區已擁有14個博士后工作站,仍在不斷的吸納和培養博士、博士后,力求為重慶金融科技的蓬勃科技發展不斷輸入高端人才資源。

2重慶市發展金融科技的必要性

(1)傳統金融發展存在局限性。根據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末,重慶市商業銀行貸存比已經達到0.82,遠超過北京(0.48),上海(0.60)等直轄市,也超過深圳(0.66),杭州(0.8),間接融資發展空間不大,僅低于天津(1.02)。因此,重慶市依托傳統金融服務促進本市經濟轉型升級受到一定的限制。(2)數據共享水平低。在重慶,目前的數據共享和開放程度較低,信息“孤島”現象尚未得到完全改善。根據《2019年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可以發現江蘇(45.92)、上海(43.06)、福建(34.57)等東南沿海地區省市成為大數據發展的領頭羊,發展水平普遍較高,而重慶大數據發展相比較靠后,數據資源開放水平得分僅為24.08。(3)市場主體性較弱。從企業數量和實力兩個角度來看,重慶金融機構和龍頭互聯網公司明顯不夠。在重慶,只有三家較大的法人銀行,與全國性銀行的實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2019年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可以發現,重慶市入選的科技公司較2018年增長了一家。(4)研發創新水平滯后。在重慶,影響力較大的企業、市場、商品數量較少,前沿的科研平臺更少,導致研發創新水平遠遠落后。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北京大數據發展總指數評分最高,達74.11,廣東(69.42)、浙江(53.64)次之,重慶以46.89的大數據發展總指數得分位列第七。(5)業態發展不健全。在重慶,金融科技業態以P2P網貸和網絡小貸為主,金融大數據相關領域的企業特別少。2015年,華龍信用成立,打開了民間機構自主擁有開展征信業務的開端。此外,2019年重慶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僅6張,遠遠落后于北京(49)、上海(46)、深圳(19)等多個省市。(6)高端人才匱乏。目前,重慶在吸引和培養人才方面的相關體系還有待加強。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人才凈流入的十大城市中,重慶尚未入選,入選的是深圳、杭州等省市。并且,重慶市近5年入選58名杰青、優青等六類高層次人才,與北京(1858人)、上海(909人)等省市還存在較大差距。(7)監管機制不夠完備。隨著金融產業和科技產業的逐漸融合,各個金融業務部門必定會出現交叉合作的情況,但對于金融領域的監管,“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現有模式與實際金融業并不完全契合。因此,如何保持創新和監管的平衡,使其適應時代的發展是促進金融科技有序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3重慶市發展金融科技的可行性

(1)移動創新奠定基礎。近年來,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積極協調重慶市金融辦、發改委,組織轄區相關試點單位,持續推進以條碼支付、標記化等技術驅動的移動金融創新,取得了移動金融基礎服務平臺成功建設、移動金融交易規模逐步擴大等初步進展,為后續金融科技試點奠定了基礎。(2)政策引領。繼《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8-2020年)》后,重慶市政府在2020年4月出臺了《關于推動金融科技應用于發展的指導意見》,旨在快速推進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努力將重慶建設成為“一帶一路”沿線的“數字經濟中心”。金融科技相關政策的頒布一方面有助于引進金融科技企業,另一方面為金融科技的經濟運作提供了機會。(3)產業基礎較好。在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和金融產業的基礎都比較深厚。與2017年相比,2018年重慶智能產業銷售收入增長了19.2%。2019年上半年,增長了16.9%,達3230億元,戰略新興產業增加了12.8%。不僅如此,重慶積極與各大知名企業進行合作。可以看出,借助金融科技改造金融和服務實體經濟空間巨大。(4)國家戰略定位突出。作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重慶戰略定位特色鮮明,其發展更是受到了多方的扶持。基于此,重慶的互聯網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互聯網巨頭自2017年開始競相布局。總的來看,大數據智能化的興起和互聯網巨頭的加持為重慶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帶來了無限機遇。(5)智博會落戶重慶。作為國家級展會,智博會致力于大數據智能化引領創新發展。重慶舉辦智博會,將有助于中國西部地區不斷創新,在大力發展智能產業的同時,進一步引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穩健發展。

4重慶市提升金融科技發展的對策建議

(1)源頭推動,吸引金融科技機構落戶。重慶政府可以從源頭推動金融科技創新,通過參考各類機構的金融科技相關報告,借助政策支持、資金支持等方式吸引優秀的金融企業落戶,并推動金融科技國際合作基地、聯合研究中心的建設。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支持合資公司設立等形式加強合作創新。(2)重點扶持,形成金融科技企業標準化。首先,應該重點打造在研發、場景應用等方面具有優勢的金融科技企業,形成帶頭示范作用。其次,需要形成國內外金融科技建設的標準化,力求解決存在的信息孤島林立等問題。最后,可以對金融科技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和必要的技術支持,吸引金融科技企業落戶重慶。(3)共享綠色數據,助推重慶金融發展。首先,應該加快與金融科技相關的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數據基礎支撐。同時,可以設立“綠色金融大數據中心”,從而將自動采集的重慶市企業環保排放數據納入衡量企業貸前審批的參考評價標準。此外,推動地方政府部門、金融系統以及第三方機構清洗、處理、整合與共享掌握的原始數據資源,共享綠色數據,促進重慶綠色金融、綠色經濟的發展。(4)加大培育力度,儲備金融科技人才。一方面,可以通過踐行各項政策引進和培養金融科技國際化高端人才,加快行業人才體系建設,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特許金融分析師、國際結算師、特許公認會計師、數學金融、金融軟件、金融管理等專業的辦學水平,并鼓勵高校與金融機構合作建設實訓實習基地,不斷加強培養通曉金融與科技的復合型人才。(5)智慧生活,金融科技惠及產業。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應致力于發現場景、挖掘場景和拓展場景,比如:打造民生場景,推動菜場、便利店、醫療等民生場景的移動支付應用;打造旅游消費場景,促進旅游支付移動化等。使金融科技真正做到惠及產業,使人民能夠真切享受到金融科技創新及支付結算發展帶來的紅利。

參考文獻

[1]巴曙松,白海峰.金融科技的發展歷程與核心技術應用場景探索[J].清華金融評論,2016,(11):99-103.

[2]鞠躍亮.金融科技內涵簡析和未來展望[J].中國新通信,2019,(10):242.

[3]皮天雷,趙鐵.互聯網金融:范疇、革新與展望[J].財經科學,2014,(6):22-30.

[4]單建軍.金融科技發展及潛在的金融穩定影響分析[J].金融科技時代,2019,(10):63-67.

[5]卜亞,李暉.演化博弈視角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問題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11):116-122.

[6]唐雯,陳愛祖,饒倩.以科技金融創新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J].科技管理研究,2011,(7):1-5.

[7]束蘭根.科技金融融合模式與中小科技企業發展研究[J].金融縱橫,2011,(5):9-13.

[8]丁濤,胡漢輝.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國際比較及路徑設計[J].軟科學,2009,(3):50-54.

作者:陳潔 余丹 黃翊 單位:1.重慶工商大學 2.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