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優勢開發論文
時間:2022-04-01 10:51:00
導語:旅游資源優勢開發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藏地處我國的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以上的地區,約占全區總面積的45%以上,[1](P5)因而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自然地理位置構成了西藏與內地交往的天然屏障,使得西藏相對比較封閉,造成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然而,這種封閉性產生的可進入性差使得西藏自然環境人為破壞少,形成了幾近壟斷性、多樣性的旅游資源,使西藏擁有發展旅游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資源優勢
(一)自然景觀資源。西藏有許多著名的大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脈就位于西藏高原最南緣,其中超過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超過8000米的山峰就有10座,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國和尼泊爾的邊界上;[2](P5)在西藏的自然景觀中雅魯藏布大峽谷以世界第一大峽谷而稱著于世。雅魯藏布江以南迦巴瓦峰為中心,形成極為奇特的“馬蹄形”大拐彎峽谷,兩岸懸崖高聳,峭壁突出,江流迂回,氣勢磅礴,景象萬千;西藏還擁有為數眾多的湖泊,全區大小湖泊共1500多個,總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30%以上,其中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有47個,[2](P8)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納木錯是西藏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西藏的冰川總面積達2.7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冰川總面積的46.7%,[2](P6)廣布的冰川是熱愛登山和探險人士的向往之地。
(二)動植物資源。由于氣候、地理環境的多樣性,西藏的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西藏是我國各省、自治區中第一大林區,這些林區基本上都是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林地中的原始生態鏈保存得相當完整,被稱為地球“生物基因庫”;植物中,草藥材資源十分豐富,如冬蟲夏草、雪蓮、貝母、三七、黨參、紅景天、靈芝等;其中列入國家保護的植物有天麻、紅花木蓮、玉龍蕨、長葉云杉、喜馬拉雅長葉松、滇楠等31種;西藏自治區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125種,占國家保護動物的1/3強,其中藏羚羊、野牦牛、盤羊系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動物。這些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具有很高的科研、藥用價值,也是經濟價值極高的觀賞旅游的寶貴資源。
(三)人文景觀資源。
1、宮殿、寺廟和古建筑。藏傳佛教的宮殿和廟宇是西藏最具旅游吸引力的人文景觀,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最高、氣勢最宏偉的山體式宮殿建筑,高119米,它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藏族建筑藝術與文化繁榮的象征,是西藏眾多寺廟、宮殿的代表;西藏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就座落在拉薩;圍繞在廟宇和莊園附近的眾多的“林卡”也是游人觀賞的重要資源,位于拉薩西郊的“羅布林卡”藏語是“寶貝公園”的意思,占地360萬平方公里,以前一直是達賴喇嘛的夏宮,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代表;西藏還擁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王朝遺址——古格王都遺址。藏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藏傳佛教獨特的宗教文化以及聞名遐邇的寺廟、豐富壯觀的歷史文物古跡、眾多的世界之最,無不對游客充滿誘惑力。
2、高原民俗風情。在長期封閉的自然環境下,西藏人民創造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和民族性格。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藏歷節日和慶典活動,幾乎月月都有。藏歷新年、雪頓節、望果節、燃燈節等無不洋溢著濃濃的雪域特色;與眾不同的藏族飲食、建筑、服飾和工藝品等等;獨具特色的誕生、婚禮等儀式;引人入勝的民族舞蹈和娛樂活動;尤其是以藏傳佛教為主要內容的宗教文化,使旅游者對其產生強烈的神秘感和吸引力,這也是西藏旅游業獨具特色的魅力所在。
(四)邊貿旅游資源。西藏是我國西南地區的門戶,擁有約4000公里的邊境線,南面與西面分別與緬甸、錫金、不丹、尼泊爾、印度等國以及克什米爾地區接壤,邊境線上就分布有二十多個縣,具有發展邊貿旅游的特有優勢,特別是聶拉木、亞東等地可發展成為邊貿旅游的熱點地區。
二、開發現狀和存在問題
(一)開發現狀
從景點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上看,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觀光型旅游為主,多種專項旅游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基本上形成了以拉薩市為中心,日喀則、山南地區相結合,輻射那曲、阿里、林芝、昌都地區點線面相連的景點開發利用總體格局。同時,立足不同地域的資源特色和開發利用條件,各具魅力的五大旅游區已具雛形,即:以拉薩為中心的歷史文化觀光區;以登山、探險、徒步、朝圣旅游為主的后藏東南旅游區;以野生動物觀賞、狩獵、草原風光為主的藏北旅游區;以森林生態、地貌科考、探險漂流和休閑度假等特種旅游為主的藏東南旅游區;以雅礱河谷風景名勝為主的文化旅游區。
目前,全區開放的著名山峰有44座,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3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1個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景點達100余處,其中:AAAA景點有5處;[2](P392)拉薩市已成為國家命名的優秀旅游城市;全區各地都成立了旅游局,另外已有43個縣設立了縣級旅游局。[3](P145)
(二)存在問題
西藏的旅游資源開發雖然已有一定基礎,但與資源的蘊藏量極不相稱,仍有大量不容忽視的問題存在。
1、資源總體開發程度不高。旅游基礎設施薄弱,服務設施還不配套;交通不便、景點分散使游客不易進出,將大量時間耗費在旅途中;景區規劃不合理,重復建設太多,一些必備的服務設施建設跟不上;景觀資源的開發較單一,造成資源特色的浪費,開發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
2、行業管理差。西藏旅游資源的開發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在景區的所有權方面還存在權限不清的問題,影響了景區的規劃和建設。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盲目開發的現象時有發生。相當部分環境質量高、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上乘,且具有科學考察價值的重點旅游資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層次的開發,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業管理不當,造成景觀的破壞和景點的重復建設,大大損害了西藏旅游業的形象。
3、保護意識差。在開發過程中資源的保護意識差,對旅游資源的破壞現象仍然存在,人為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現象嚴重。隨著游客的增多,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日益凸現。
4、對外開放的景區太少、手續繁雜,嚴重制約了景區的創匯能力。
5、旅游資源的開發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規劃和建設,難以形成真正的旅游品牌。旅游資源與其他資源一樣,必須經過開發才能發揮效益。由于資金投入不足,西藏缺乏對現有景點的開發、包裝、修飾以及對具有開發潛力旅游資源的挖掘。旅游景點遍布整個西藏,可是這些景點基本上是自然的、“先天的”,有的缺乏必要的修飾,有的缺乏統一規劃和設計,有的則缺乏挖掘和開發。沒有形成旅游的品牌特色,影響了旅游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6、旅游資源的開發,在地域上表現出明顯差異。雖然各地(市)都擁有特定的旅游資源,但由于交通和旅游服務設施的限制,目前旅游區大都集中在中部地區,形成了以拉薩、日喀則、澤當、林芝為中心的旅游網絡,而藏東、藏北和西部的旅游資源利用率比較低。現已開發的旅游資源當中,人文資源所占比重大,尤其是宗教旅游占突出地位,對風情、習俗、文化旅游資源利用還不充分,自然旅游資源利用得更少。由于高原奇異的景觀大都處于偏遠、海拔高及自然地理的突變區,遠離城市,交通極為不便,雖然有較高的旅游觀賞價值,但開發難度大,因而未能很好地利用起來。
三、開發總體思路和具體措施
(一)開發總體思路
根據西藏旅游資源的優勢和開發現狀,針對目前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筆者認為,西藏旅游業必須在資源開發機制方面下工夫,樹立和落實科學的旅游發展觀,不斷創新旅游管理、投融資和經營機制,加快旅游資源開發步伐,走集約化、精品化的道路。以宗教文化、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登山科考、徒步旅游為五大主題,大力開拓國際、國內旅游市場;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和宣傳促銷的投入力度,使旅游業產業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的優點充分體現出來;走“先保護,后開發”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并形成良好的機制,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具體開發措施
1、明確旅游資源的所有權,規范旅游業的管理機制。西藏現有旅游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劃分不清,旅游管理體制不合理,旅游資源、旅游景區、景點管理和旅游行業管理等環節相互配合機制不夠健全,往往造成各自為政的局面,無法形成整體合力和優勢;旅游管理部門與其他綜合或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之間還存在不少權限交叉和權限劃分不清的地方,往往造成行業管理方面的沖突。有些景區、景點既是風景名勝區,歸建設部門管理;又是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歸林業部門管理;又是文物保護單位,歸文物部門管理;同時還是國家A級旅游景區,由于管理頭緒多,缺乏統一的領導和協調,再因各部門利益沖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游業的健康、順利發展。如巴松湖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就有西藏自治區旅游總公司、西藏自治區團委、西藏自治區民政廳、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政府等單位介入其中,各自進行開發經營,這種狀況很不利于景區的統一規劃和生態環境建設。針對西藏旅游景區管理體制混亂的狀況,應加快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積極探索符合西藏旅游業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在符合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的前提下,根據不同景區的實際情況,采取合資、獨資、租賃、出讓所有權等方式吸引投資,依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來加快景區的開發。這樣既可以徹底打破多頭管理的舊體制,又可以使區內的各種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形成規模效益。
2、改革旅游開發投融資機制,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旅游資源開發步伐。旅游經濟的大發展,離不開資金的大投入。解決建設資金短缺這一制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瓶頸”,不能單靠財政或自身的積累,要通過創新體制、激活機制,逐步建立社會化、市場化的多元投資體系,積極推進旅游資源開發的市場化運作。西藏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以市場為導向,著眼發展大旅游、大市場、大產業,改變以往由政府投資開發旅游資源的做法,通過出讓旅游資源的開發經營權,建立起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新機制,靈活機動的投融資機制。在不破壞生態環境、文物資源和不突破現有旅游規劃的前提下,實行整體規劃與整體開發、切塊開發、承包開發相結合;利用內資和引進外資相結合;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方針,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爭取國家各種專項建設資金扶持;建立旅游發展基金;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國外資金;多形式、多渠道地籌集社會資金,廣辟財源,多方集資,解決西藏旅游資源開發資金不足的難題。
3、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旅游經營機制,實施“區域聯合發展”戰略。西藏的旅游資源雖然十分豐富,但區內外同類資源較多,不但西藏各地同類資源較多,而且與西藏相鄰的青海、四川和云南也擁有類似的旅游資源。青海、四川和云南旅游業發展較快,在旅游資源的保護、立法和規劃方面也走在前面。如何避免旅游資源的沖突和空間競爭,是西藏發展旅游業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這就要求從經營機制上進行創新,以新的機制來使旅游資源得到最大化的開發與利用。避免區內外同類資源沖突,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走區域聯合開發道路,通過同相鄰省市以及區內的相互協調,強化功能分區,突出特色以及差異性,從而使資源沖突達到最小化。
特色是旅游業的生命,通過區域聯合協作,發掘同類資源的不同實質和文化內涵,使西藏各地的旅游景區、景點呈現出“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新面貌,這應是西藏旅游業獲得勃勃生機的必由之路。
西藏與周邊省區在旅游資源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補性,這使西部旅游業實現聯合經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成為可能。在旅游產品開發方面,自2002年起,西藏、云南、四川三省區已開始聯合建設“中國香格里生態旅游區”。隨著青藏鐵路的全線貫通,西藏還可以和西部其他省份聯合建設數條旅游線路,通過和其他省市的合作,避免不同省區的旅游企業集團之間的無序競爭和重復建設,實現區域旅游資源的優勢互補,形成規模效益;同時,區域聯合經營還可以克服西藏旅游業淡旺季明顯的缺陷。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2月是西藏旅游的淡季,恰恰這個時候是尼泊爾旅游的旺季,兩者兼具有非常強的互補性。2003年底,西藏已開辟了內地——拉薩——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冬季旅游線路,吸引了不少國內外游客。[4]
4、轉變政府職能,重新普查,科學規劃,加大資源開發力度。西藏旅游資源景點類型多、分布地域廣。雖然自治區有關部門組織過多次專項和聯合調查與論證等,但由于種種原因,對整個旅游資源的數量、質量、種類、范圍、開發價值、客源前景都還沒有一個全面科學的統計和分析,不能為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因而,要充分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思路,繼續組織力量對西藏的旅游資源進行全面的普查、評估,同時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加大開發力度。在原有的基礎上重新組織專家學者深入實地察看,收集資料、拍攝影像資料、配解說詞、撰寫文章等等,充分挖掘歷史古跡、人文景觀的內涵,搜集民間傳說與景區、景點相結合,然后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進行通盤考慮、綜合規劃、統籌安排、擇優順次發展。旅游規劃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關鍵,規劃科學與否,決定著旅游業的成敗。西藏許多旅游景區缺乏整體規劃,局部地區在盲目開發過程中出現了遍地開花、重復建設的現象;景區雷同、過于分散現象嚴重,在開發利用上難以形成“規模集聚效應”;有些景區的開發僅僅是設門售票,沒有全面系統的景區旅游內容介紹,景區內部也缺少相應的景點標識,只能進行基本層面的觀光游覽。因此,在西藏旅游資源的規劃中必須認真權衡利弊,統一規劃,規劃建設項目必須與西藏現有的旅游資源相適應,與西藏的民族文化相協調,突出特色;同時也要考慮到西藏生態環境的承載力。
5、要積極爭取進一步擴大西藏的對外開放水平
由于西藏的特殊區域環境,對外開放的基層行政區域較少,然而大部分景區、景點都分布在非開放地區,給旅行社的接待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不利于旅游業的大發展。外國游客進入非開放地區手續繁瑣,環節較多,等待時間長,需要公安外管辦辦理“外國人旅行證”,軍區的批準函等,許多外國游客鑒于繁瑣的進藏手續而放棄或取消旅游計劃。此外,交通線路少以及費用高,也是制約外國游客進藏旅游的重大因素。目前,國際航運方面,只有加德滿都——拉薩一條直飛航線,國際旅游者進出西藏都必須轉幾次飛機,無形中增加了進入成本,嚴重制約了西藏旅游業的發展,不利于發揮西藏旅游資源及沿邊優勢。因此,西藏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就必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簡化外國游客進藏旅游的手續,改進管理方式和方法,使西藏的旅游業既能得到大發展,又不導致西藏的不穩定;同時積極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展跨境旅游,充分發揮沿邊優勢,實現資源優勢互補。
6、積極開展生態旅游,實現西藏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西藏發展旅游業不能走“先開發,后保護”的老路,一定要堅持社會、經濟、生態全面發展。通過積極倡導生態旅游,使生態旅游進入人們的生活,并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做到以旅游帶動資源開發,以資源開發促進旅游發展,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努力做到資源的保護為第一原則。
據世界旅游組織估計,目前生態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總收入的15%-20%,生態旅游已成為21世紀國際旅游發展的主流。[5](P3)生態旅游對西藏來說更顯重要,西藏的旅游資源之所以很具吸引力,就在于它的人為破壞少,景區、景點能夠保持原有風格風貌,而且具有獨特性和壟斷性,隨著西藏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旅游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是一件急需解決的問題。
1993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與自然保護區會議上給出的生態旅游定義是“倡導增加對大眾關注的旅游活動。提供必要設施,實行環境教育以便游人能參觀、理解、珍視和享受自然和文化資源,同時并不對生態系統或社區產生無法接受的影響。”[6](P13)
西藏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如何對這些近乎壟斷性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是對旅游業全面合理規劃的關鍵一步。西藏的一些旅游資源像古建筑、古寺廟、古墓葬具有不可再生性;西藏的生態環境也同樣具有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壞,其恢復過程將是極其漫長的。所以,對這些旅游資源應該是保護與開發并重,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先保護后開發,如果沒有有效的防范破壞的辦法,寧可先緩開發,絕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破壞長遠利益。因此,對這些資源的開發要有限制、有禁區,對那些不宜公開的東西要設禁區、要限制。事實上,合理的限制和禁忌非但不會減弱這些資源的吸引力,相反會增加一些神秘感,使之更具魅力。
7、突出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加大特色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力度,建立多元開發機制。民族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是西藏旅游業蓬勃發展的魅力所在。旅游紀念品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在旅游業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色鮮明的旅游紀念品通過游客可以將西藏的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帶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無形中起到宣傳促銷的作用;同時,旅游紀念品的大力發展,可以帶動西藏第二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勞動就業崗位,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旅游紀念品是西藏發展旅游和增加創收的一個重要優勢,然而,目前西藏旅游紀念品還是旅游產業結構中的薄弱環節,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外游客的需求。國際上旅游購物收入一般占到旅游收入總額的30%左右,我國多年以來,旅游購物在旅游創匯中的比重一直在20%上下徘徊,[7](P1010)而對西藏來說這個比例就更低。西藏市場上現有的旅游紀念品很大一部分產于國內以及印度、尼泊爾等國家。旅游紀念品生產的滯后性,嚴重制約了西藏旅游業的發展。因此,西藏在旅游紀念品的開發上應實現由單一旅游紀念品向多元旅游紀念品體系轉變。
多元開發機制要求開發的旅游紀念品具有差異性和多層次性,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開發旅游紀念品,實現旅游紀念品多元化。從調整和優化結構入手,加大對有技術特色與優勢的中小企業的扶持,鼓勵發展鄉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工藝水平,聘請著名設計人員,及時了解游客的消費需求和市場信息,結合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有針對性地開發適銷對路的旅游紀念品,如開發藏藥及保健品,具有民族風味的土特產、紀念圖章、藏刀、民間手工藝品、藏式地毯、卡墊、唐卡等。在旅游紀念品的開發中要適當拉開檔次,多品種、多規格、多價位,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加大對企業技術、產品設計人員的培訓力度,使旅游紀念品的文化含量和地方特色更突出、更鮮明。
- 上一篇:旅游線路開發決策演化論文
- 下一篇:淺論國外反傾銷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