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國外反傾銷原因
時間:2022-04-01 10:51:00
導語:淺論國外反傾銷原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傾銷與反傾銷是既可以傷人又可以防身的雙刃劍,中國是國際反傾銷的最大受害者。本文對國外頻繁對華傾銷的原因進行系統分析。
傾銷與反傾銷是國際經濟貿易交往的伴生物。傾銷可以獲得巨大的潛在收益;反傾銷可以保護或爭取部分應得收益。中國是國際反傾銷的最大受害者。這既有我國市場經濟不夠完善、企業經營運作不夠規范的內因,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某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種種歧視和不合理的做法。
一、客觀上存在低價傾銷的現象,企業對反傾銷認識存在誤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迅猛發展,外國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案件迅速增加。我們應該從自身方面找原因:多年來我國部分出口產品供大于求,企業為了生存競相低價傾銷。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國內企業在對外出口中的確存在傾銷行為。從實質損害來看我國出口產品的數量不僅增長迅猛,而且也對進口國市場價格產生明顯影響。
有多種原因造成了我國企業在出口時存在傾銷現象:
1.改革開放使國內產業出口額大幅度增長。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達1.4萬億美元,居世界第3位。相比之下,我國產品大多擁有勞動力價格低、生產原料廉價、經營成本低等比較優勢,這使一些進口商大為恐慌,絞盡腦汁加以阻擋,提起反傾銷調查便是其主要手段之一。
2.一些企業的競爭觀念落后。現代貿易中,非價格競爭已取代價格競爭,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主流。一些企業只看重價格競爭,而對產品的功能、質量、服務上的競爭卻缺乏必要的認識。這種以低價取勝為核心的競爭觀念,不僅表現為國內市場各企業相互傾軋的不正當競爭,也突出表現在產品出口上,這是引發各國進行反傾銷調查的一個原因。
3.出口秩序混亂。我們有些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沒有長期作戰的思想,多頭對外,價格混亂。由于我國出口市場過分集中,使得我國產品在某一國際市場的數量急劇增加,很容易引起反傾銷投訴。
4.政策引導上的失誤。一些部門側重于鼓勵和獎勵企業出口創匯而忽視其實際效果,政策缺乏一致性、連貫性。從而導致了一些企業重眼前利益而輕長遠發展,出口秩序受到影響,而管理卻相對滯后。
二、貿易保護主義和對中國的歧視性作法不容忽視
隨著WTO的成立,各國關稅進一步降低,用關稅壁壘保護國內工業已經不太可能。加上近年來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和一些國家的經濟的衰退,造成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們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非市場經濟”已不再是中國經濟體制的現狀。按照東京回合達成的反傾銷協議的解釋:只有全部或幾乎全部價格由政府制定的國家,才是非市場經濟國家。另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中國90%以上的產品是由市場定價。兩者對照便知,中國已不再是非市場經濟國家了。
1998年4月27日,歐盟委員會盡管通過了條例,把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中刪除,但并非完全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在反傾銷案件處理中對申請“市場經濟”對中國企業設定了“市場經濟的5條標準”,即是:
1.企業按照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價格成本和投入,其決策沒有明顯地受到國家干預,主要生產要素的成本基本反映市場價值。
2.企業有一套明晰的基礎會計賬簿,該賬簿需按國際通用會計準則進行過獨立審計并有通用性。
3.企業的生產成本和財務狀況沒有受過去的非市場經濟體系的顯著影響。
4.涉訴企業應該受破產法和財產法的管轄,以保證其在經營中法律資格的確定性和穩定性。
5.貨幣兌換匯率的變化有市場決定。根據歐委會的規定,上述5條標準只要有一條得不到滿足,就要否定涉訴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
在替代國制度方面,美國反傾銷法允許市場經濟國家以其產品在本國市場的銷售價格作為“公平價值”。但是,對中國的出口商來說,他們卻無法預知出口價格定在何等水平上才不會被起訴。按照美國反傾銷法的規定,若找不到合適的替代國價格,可以采用推算價格或結構價格。由于很難找到一個與中國具體情況完全相同的國家,美國商務部有時就采取從不同國家分別使用生產要素的費用來聯合計算成本,有時甚至使用一些發達國家的生產要素來計算
中國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三、應訴不力助長一些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調查
據統計,到2001年底,國外對華反傾銷案件中,以我方最終勝訴的僅有13起。一些渉訴企業不應訴,帶來的負面影響有:
1.“缺席判決”,徹底退出市場。例如,1994年初,美國蒜農協會控告中國企業傾銷大蒜,被控企業近百家,可最后沒有一家企業應訴。半年后,美國商務部做出缺席判決,向進口商征收376.67%的反傾銷稅,中國大蒜被趕出了美國市場。
2.不應訴引起連鎖反應。連鎖反應表現在:
(1)同一國家對不同產品的連鎖反應。例如大蒜案后,由于起訴方律師看到了中國企業不愿應訴,又鼓動美國蜂蜜行業對中國提起反傾銷訴訟,在蜂蜜案進行過程當中,美國自行車企業又對中國自行車提出起訴,接下來是蘑菇罐頭等,總共影響了中國3億美元的出口。
(2)不同國家對我國同一產品的連鎖反應。1990年歐盟對我國出口的打火機提起反傾銷訴訟后,美國、土耳其、波蘭、墨西哥、新西蘭、韓國和阿根廷等七國相繼對我國出口的打火機提出起訴,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產品的正常出口。
大量實踐證明,積極應訴與否,結果大不一樣。我們看看美國對華反傾銷的歷史:1992年9月,美國廠商指控中國彈簧墊圈傾銷。在中國10家國有大企業默不做聲的狀況下,一家鄉鎮企業——杭州彈簧墊圈廠獨家應訴,最后成功。美國商務部把該廠的反傾銷稅率裁減一半,其余企業一律征收128%的高額稅率,如今出口美國僅有杭州彈簧墊圈廠一家的產品。
從客觀上來看,中國企業應訴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對于我國眾多企業來說,反傾銷應訴成本較高。反傾銷應訴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和費用。根據各國反傾銷法律的不同,反傾銷調查的時間有長有短,然而一般都在半年以上。一個反傾銷案件的律師費,加上交通、通訊等,動輒數十萬美元。如此高昂的費用令不少企業望而卻步
另外,由于中國企業對國外的法律法規不甚熟悉,不愿出錢打官司,卻想“搭便車”。在企業遭受反傾銷調查后,又驚慌失措,不懂得利用發起調查國的法律保護自己的正當利益。
- 上一篇:旅游資源優勢開發論文
- 下一篇:旅游景觀規劃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