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基礎設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探究

時間:2022-12-14 09:39:29

導語:綠色基礎設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基礎設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探究

摘要:綠色基礎設施在我國可持續建設中的地位愈來愈高,其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對大尺度土地利用規劃的指導性和戰略意義。文章基于綠色基礎設施的規劃,探討了當今時代條件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思路。

關鍵詞:綠色基礎設施;環境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

1引言

1.1綠色基礎設施概述。20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迅猛,環境質量卻日益惡化,人們為了尋求一種可以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互不干擾的發展模式,提出了綠色基礎設施(GreenInfrastruc-ture,簡稱為GI)的定義,其目的是尋求一種土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模式。綠色基礎設施可以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網絡結構體系的存在,是一個人與自然共生的綠色空間網絡系統,由網絡中心((hubs)、連接廊道(1inks)和節點(Sites)這三個結構性要素組成[1]。傳統的城市綠地系統因規劃方式的限制,通常格局小,連通性差,功能不完整,綠色基礎設施的空間組織特性不同于傳統的城市綠地系統,主要特點有:系統性、連通性、復合性以及層級性等。1.2環境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面臨環境日益惡化、貧富差距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下提出的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觀[2]。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并能維持其持久穩定運轉的條件下,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已經被證明是從根本上對付全球挑戰,實現社會、人口、資源、經濟協調發展的唯一選擇。隨著2012年的“里約+20”峰會的召開,可持續發展被肯定為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總鑰匙”。

2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在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必要性

2.1指導土地規劃,改善資源利用方式。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最突出的特點是景觀破碎化程度高,自我更新能力差,不能發揮整體效應。因此,在土地開發前,應首先對大區域進行綠色基礎設施適宜性分析,從國家、省級、市級的戰略視角,在大尺度、系統化和生態化視角完成綠地系統規劃布局,再從中觀、微觀層面進行比較細致的規劃設計,形成功能完善的穩定的生態綠地系統。2.2綠色基礎設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成功的GI規劃能為城鄉可持續發展提供巨大的效益,主要體現在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層面。其中,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以及國家的生態安全、群眾認同感和歸屬感;經濟效益方面,GI建設有利于提高地方吸引力,推動旅游業發展,引進創新企業入駐,增加財政稅收,同時能為人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最后,環境效益方面,優化雨水收集方式和雨洪管理,優化地方土壤、空氣、水的質量,豐富生物多樣性,形成生態網絡,并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

3基于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環境可持續發展策略探究

3.1建設和完善城市綠地網絡體系。(1)建立城市綠色廊道。通過對城市綠色廊道系統的規劃,建立城市綠化控制帶,引入生態流,形成綠色生態廊道。(2)綠色樞紐。以城市住區為中心,向外輻射生態農田、經濟林地等樞紐結構,利用這種生態恢復結構模式改善人居環境的質量。(3)綠地系統的整合。將現有的城市綠地進行有機連接而形成“綠色基礎設施網絡”,是一種有效的開拓更多城市綠色空間的途徑。3.2修復城市邊緣廢棄地。目前,城市化發展正向城市邊緣地帶擴張,城市邊緣廢棄地包括被過度開采的山體廢棄地、煤礦廢棄地、工業廢棄地等。這些邊緣廢棄地的修復可以依靠良好的風景規劃,向城市廢棄地和污染區域引入生態流,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結構模式,穩定區域土壤環境,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須的條件,進而改善區域氣候環境。3.3對灰色基礎設施進行生態化處理。(1)雨水系統:采用設置滯洪區、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對雨水進行過濾,再返還至接收區等途徑,模擬自然狀態,減慢和存儲地表徑流。(2)污水系統:從污水源開始減少污水的產生,并利用人工濕地和骨料對污水進行一定程度的過濾,建筑和社區范圍內采用生態技術對污水進行一級處理和二級處理,再進行回收和利用。(3)能源系統:利用自然能和廢棄物在回收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大量能源,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能量來源,使資源保持可持續的循環利用。(4)交通通訊系統:減小社區服務半徑,增加自行車和步行系統,降低私家車使用頻率,推行低碳出行。

4結語

在新常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要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助力中國城鎮化建設,傳統的綠地規劃理論必然不能滿足現狀。因此,當下更需要在實踐中結合科學的綠色基礎設施理論,對國土進行全局的統籌策劃,珍視每一寸土地。現在,綠色基礎設施規劃是我國的環境可持續建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生態文明時代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張云路,李雄基.基于綠色基礎設施構建的漠河北極村生態景觀規劃研究[J].中國園林,2013(9)

2李昌麒.經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王鳳婷 單位: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