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計量下農業可持續發展分析
時間:2022-10-28 11:21:24
導語:科學計量下農業可持續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文獻計量方法為依據,客觀分析國內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現狀,提煉熱點問題和研究趨勢,為領域內的學者和決策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文獻計量法;CSSCI、CSCD期刊來源
農業可持續發展早期研究基本借鑒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注重農業發展過程中代際間公平。依據《丹波斯宣言》中的解釋,農業可持續發展指“管理并保護自然資源稟賦,適時改革技術發展方向,以保障有足夠的農業產出來持續滿足當代及后代的需求”[1]。有學者認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合理客觀地選取資源利用方式以及農業經營方式,憑借現代化的物質裝備基礎和科學技術條件,保護農業生態資源,保障當代及后代對農產品需要及實現農業長久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2]。近年來,關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更多認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多重目標的平衡。有從經濟、資源、環境以及社會持續性來綜合評價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性[3]。也有從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的角度出發,提出協同生態、環境、資源三者的關系[1]。還有從當地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實力、資源節約程度以及資源反復利用率共同評價農業可持續發展[4]。由此可見,國內農業可持續發展課題越發受到業界的關注,亟需對領域內研究現狀加以梳理。故本研究以文獻計量方法為基礎,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趨勢和現狀進行分析,期望能為領域內相關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1材料與方法
數據來自于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KI)數據庫,從檢索方式分類,該數據包括文獻檢索、知識元檢索和引文檢索。本研究為文獻檢索范圍,高級檢索條件下,選擇“期刊”條目,并且勾選CSSCI、CSCD期刊來源,以保證收集的文獻具有一定科學借鑒價值。檢索主題為“農業可持續”一詞。
2結果分析
2.1文獻總量分析。按檢索要求進行檢索后分析發現,國內領域內研究從1998年才開始受到學術界關注。以2019年8月30日為時期截點,不考慮起始時期限制,檢索總量為1340條。從選取的1998-2018年①,統計各年份的文獻發表量,如圖1所示。1998-2000年是一個國內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起始小高峰,2001-2007年研究熱度有明顯下降,2008-2011年又是一段研究高峰期,2012年以來文獻發表量在50-70篇之間,較為穩定。但是總體上,關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熱度不減。2.2研究內容分析。根據“研究內容”進行分類,分別統計1998-2019年不同研究領域的論文貢獻量,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表1,并按照文獻發表數量由多到少順序排列可發現,總共有31項研究內容。其中“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發展”以及“可持續性發展”分別排在前三位,發表文獻數量分別為575篇、566篇以及394篇。由此可見,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確受到了業界關注。2.3研究層次分析。根據不同研究層次進行分類,可分為基礎研究(社科)、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自科)、政策研究(社科)、行業指導(社科)、工程技術(自科)、行業技術指導(自科)、政策研究(自科)、高級科普(社科)等八類。具體如圖2所示。基礎研究(社科)層次文獻發表量最多,893篇,占到總體的67%,而高級科普(社科)層次文獻發表量最少,僅為1篇,去除小數約為0%。2.4研究機構及作者分析。研究機構和作者在某一領域內發表的具有影響力的文章數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本身對于該領域的鉆研能力。通過分析發現,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以及南京農業大學這些的農林類科研單位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發表的CSSCI、CSCD及以上級別的文章數量更豐碩,分別為42篇、38篇以及34篇,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走在該領域的科研前列。表2統計了1998-2019年間各科研機構和學者關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的量。學者對于某領域研究的貢獻同樣可通過其在該領域取得的科研成果加以大致評估。如表3所示,于法穩、趙其國以及羅其友等學者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排前三名,說明這些學者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的貢獻較大,具有一定影響力。2.5文獻被引頻次分析。文章被引頻次越高表示領域內認可度和威望更高,學者更愿意接受其觀點。表3給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內被引頻次排在前五的學者、文章以及刊物,被引頻次均在150以上。另外,通過與表2對比可知,文章數量多的學者與文章被引頻次高的學者并不一致,可能與發表的認可度以及質量密切相關。
3總結與建議
基于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數據庫,憑借文獻計量方法,分析國內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中的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分析1998-2019年間1340篇文獻發現,該期間文獻發表數有較大的波動,不過近幾年關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文獻數基本穩定在50-70篇/年。研究內容較豐富,并且跟農業可持續發展主題密切相關。研究層次方面,一半以上停留于基礎研究(社科)層面。同時,國內重點農業科研單位的確對該領域內研究更具鉆研能力。另外還發現,數量占優的學者與被引頻次居高的學者并不是重疊的,發表數量多并不代表其被引頻次高,間接說明了科研成果數量非常重要,但其質量、認可度以及價值更重要。鑒于此,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持續關注農業可持續發展課題;其次,攻堅克難,挖掘農業可持續發展領域更深層次研究;最后,科研成果應由追求“量”向提升“質”轉變。到此為止,可看出該領域的未來研究空間不可限量。
作者:陸杉 陳宇斌 單位:湖南工商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 上一篇: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規劃探討
- 下一篇:國內共享單車可持續發展研究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