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農村經濟的作用

時間:2022-11-27 11:18:46

導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農村經濟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農村經濟的作用

摘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新型職業農民的高標準要求,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一定要抓好機會,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圍繞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這一核心議題,詳細分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在此基礎上,探析實施農民培訓的戰略目標,針對性提出了接軌農產品經營市場,實現農戶多技能培訓;多渠道組織培訓,發揮大戶示范帶動作用;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營造好的思想文化環境等工作措施和建議,要點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經濟促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1前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乎到民眾的切身利益,農民始終是這項工作開展的核心主體。而從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需要看,無論是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還是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在農村都需要強大的智力人才庫支撐。在此,提升農戶文化素質就有了現實的需要,未來應重點培養農戶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2新型職業農民及其培訓

2.1定義闡釋。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在現代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在參加2017年“兩會”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農業部出臺“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人。2.2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第一,通過培訓提升勞動力綜合素質,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后備軍。農村部分未受過職業教育培訓的農戶,多數沒有一技之長本身就業壓力就很差。這部分民眾不能參與到高技術作業中去,同時,自身創業能力又低,嚴重制約勞動生產力的綜合素質的提升,也不利于農業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研究證實: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與自身科學文化素質成正比關系。也就是說,素質低下的農戶,經濟收入水平不會太高,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值同樣不大。而且,這些低文化素質的群體,精神上更容易匱乏,是農村社會潛在的不安全穩定因素。第二,通過培訓激發農民內在致富動力,實現多種業務創收增進經濟發展。影響農村家庭高經濟收入的因素很多,比如:身體素質、家庭風氣、個人習慣、道德水平、社會治安等等。所有因素中,往往致富的動機、需求、行為等心理因素,在決定家庭收入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這是致富的動力源泉。而這部分離不開農村持續的教育培訓,離不開有目的的職業教育。同時,黨中央提出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求,也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一定要抓好機會,通過培訓激發農民內在致富動力,實現多種業務創收增進經濟發展。

3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目標

明確的培訓目標和任務,是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高質量開展的首要前提。在此,需綜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規劃,力求做到全面高效的組織農品培訓,大大提升其文化素質和社會道德水平。其一,對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的培訓,重點搞好蘋果種植技術的培訓,同時,做好桃、梨、櫻桃等經濟果樹的技術培訓,確保農戶至少掌握2~3項栽種技術。其二,對輟學回家的初高中畢業生,應加大培訓力度,至少確保培訓率在95%以上。其三,對農技、農機等涉農科技人員,要有計劃的組織進行崗前培訓、在職教育,確保培訓學時在50學時以上的人員占有比例在95%以上。其四,在全域范圍內,組織做好文化、法制、道德等宣傳教育工作。同時,將這些工作的開展,與技術培訓更好結合在一起,營造良好的再培訓學習教育氛圍。

4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工作措施

4.1接軌農產品經營市場,實現農戶多技能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應以實現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接軌,重點培養農村經紀人??窟@部分培訓個體,解決搞好生產與走向市場的接軌。同時,注意農戶的多技能培訓,為農戶分流進入城市做準備。4.2多渠道組織培訓,發揮大戶示范帶動作用。培訓工作的開展,要借助多種教學手段,結合網絡設備、多媒體教具,整合多種資源幫助民眾消化知識。對培訓內容的選擇,要做到因材施教,切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做到從實際出發,逐步深入學以致用。此外,抓好大戶的培訓工作,靠這部分民眾帶動示范,為宣傳科學知識創造載體,起到很好的帶頭示范作用。4.3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營造好的思想文化環境。要加強對農村文化活動的指導和服務,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水平,增強他們的發展意識、創業意識、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大力營造生氣勃勃、富于創造、勇于進取的農村思想文化環境。深入開展科普、讀書活動和科技、文化、衛生、法律、政策“五下鄉”活動,大力推進現念進家、先進文化進家、致富信息進家、文明習慣進家、政策法律進家、村規民約進家,使終身學習成為農民個人全面發展的自覺追求,努力推動學習型鄉村建設。加強縣文化館、文化活動中心、精神文明活動中心、新華書店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立足充分發揮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的功能,進一步加大投入和充實設備,切實改善活動條件,將其真正建成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樂園。

5總結

“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標準的界定,對搞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此,要重新認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認清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發展緊迫目標,注意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工作。

參考文獻

[1]胡焱,王伯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困境及對策研究[J].理論月刊,2017,(8):148-152.

[2]董晨飛,王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政府的職責、問題及路徑探究[J].經濟師,2017,(11):32-33.

作者:張寧潔 單位:甘肅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靜寧縣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