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區域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01 02:28:00

導語:高速公路區域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速公路區域經濟發展論文

摘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不僅是發揮區域綜合優勢的需要,同時也是勞動地域分工、生產社會化、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滬蓉高速公路的全線通車,對于進一步促進東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步形成東西部之間強大的物流鏈,實現滬蓉高速沿線經濟一體化,加快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縮小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等等,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滬蓉高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滬蓉高速公路背景介紹

滬蓉高速公路是我國“十五”期間的重點工程,是縱貫東西和橫穿我國南北的主要由高等級公路組成的國道主干線“五縱七橫”的一部分。滬蓉高速公路東起上海,經南京、合肥、武漢、重慶,最后到達成都,全長約2154km。到2003年底,滬蓉高速公路已建成1700km,只有湖北省的320km和重慶150km的路段未建成。據滬蓉西高速公路項目指揮部總工程師曹傳林介紹,總長度達2000多km的上海至成都的滬蓉高速公路將于2008年全線貫通。作為其中西段的宜昌至重慶段,總投資達近190億元,將于明年上半年正式動工。宜昌至恩施段為203公里,總投資123億元,恩施至重慶段121km,總投資67億元,宜昌至重慶高速公路將于2007年建成通車。該高速公路為四車道設計,設計時速為80km/h。屆時,宜昌至重慶僅需4個多小時,這標志著宜昌與重慶之間水運主導、一統天下的歷史將由此改變。

2實現東西經濟協調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曾經指出:發展中國家程度不同的存在著這樣一種發展特征,即整體內各組成部分之間缺乏聯系,運輸網絡不發達,或者以僅為某些地區和社區服務的方式集中起來,市場被地方化……沿海地區的經濟注視國外與內地卻沒有來往,“飛地”經濟是并列的,沒有內在聯系,這種經濟被稱為“脫臼的經濟”。

20世紀70年代后,因世界人口的激增,各種資源的日益減少和匱乏使人們對生存環境,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進步越來越關注。協調論成為一種新型的發展觀普遍為人們所接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以謀求地區和國家效率的持續穩定和適當的區域公平為目標,在整個區域或國家總體部署指導下,協調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使局部地區融入整個區域或國家發展的整體行列,并從中實現全面的區域發展。

我國在改革開放前就存在著東西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要素稟賦,其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領先于西部。改革開放后,國家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決策,目的在于縮小東西部的經濟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東西差異擴大的趨勢,但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絕對水平仍在繼續擴大。

因此,在進行區域開發和發展地區經濟的過程中必須針對東西差異的特點,根據各地的自然資源、經濟基礎、人力資源及文化等條件,進行合理協調,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建立適合本地區發展的產業結構,科學地制定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發展戰略,使每一個地區都得到持續協調的發展。

東西經濟持續協調發展,不僅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

第一,培育滬蓉沿線產業帶,強化高速公路的“軸帶”作用,進而實現“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場、大產業、工業化”的產業布局。形成以上海為龍頭,以滬蓉高速公路為主軸,以南京、武漢、合肥、重慶等城市為支撐點的沿長江大經濟圈,帶動東西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二,中西部地區國土遼闊,資源稟賦的優勢日益突出。中西部地區是我國的能源寶庫,水資源占全國的90%,中西部地區還是我國的礦產基地、農牧業集中地。滬蓉高速公路的開通將有利于中西部的資源更加便利的向東部資源匱乏的地區轉移。

第三,上海作為滬蓉高速公路上東部的增長極,其資金、技術、人力資源,交通的優勢明顯,且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工業體系完備,服務業發達。滬蓉高速公路的開通將使得上海的優勢能夠更加便利地向中西部擴散。

3發揮滬蓉高速公路的紐帶作用,促進東西部經濟的協調發展

3.1著力培育滬蓉高速公路上的增長極,以滬蓉高速公路為軸,采用點軸發展模式

在新的世紀里,中西部地區應該努力培育其增長極,采用據點開發模式。首先選擇符合區域條件的主導產業和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的城市,建立區域經濟的增長極,促使區域內的要素和經濟活動向優勢區位聚集,在以主導產業為核心的產業群內合理配置,產生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然后通過增長極的作用,較快地啟動區域經濟,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區域經濟總體上的快速增長,建立起具有自我增長能力的區域發展機制,逐步帶動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在滬蓉高速公路上應主要培育合肥、武漢、重慶、成都等城市作為增長極。這幾個城市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有能源、鋼鐵、有色金屬、汽車等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利用其工業優勢,在改造傳統工業的同時,逐步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轉化,增強產品在省內、國內的競爭力,大力發展新興的服務業。從而快速發展起來并帶動區域的發展。在增長極形成后,在若干極點內就容易產生要素和經濟活動的集聚,隨著滬蓉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的完備,動力供給線路、水源供給線路、信息傳遞線路和各種經濟社會聯系的建立,便產生了相對密集的商品流、資金流、人員流和技術流等,從而形成區域內的相對發達的軸線。這些軸線的形成一方面可以產生擴散效應可激活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產生集聚效應,吸引區域內其他地區的要素,經濟活動向此聚集,在原增長極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增長極。

3.2加強東西部產業方面的合作

(1)實行梯度型產業結構。東部地區經濟正面臨產業的升級換代,由于東西部經營成本(工資、地價等)差異,可以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西部地區轉移。

(2)專業化分工的合作。開始時可實行垂直型分工,待達到一定階段時,可向水平型分工或混合型分工過渡。

(3)搞好滬蓉高速公路沿線的發展極點與周圍地區的生產要素的配置,形成以大、中城市為中心,以交通通道為發展軸線的發展模式,逐步形式區域產業特色和優勢,以取得產業分工和規模經濟的雙重效應。

3.3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中西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從經濟發展進程分析,我國總體上處于工業化中期,其中東部地區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中部地區基本上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前半階段,而西部地區則處在工業化的初期。經濟發展史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都是不可逾越的階段,勞動生產率和就業水平的提高、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第三產業的發展等,都必須以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為基礎。中西部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推進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核心任務。在加強工業化進程的同時帶動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化。在滬蓉高速公路的軸帶上的中西部增長極如武漢、重慶等城市,要高質高效建設基礎設施網絡,優化發展環境;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制定和實施優惠政策,吸引并吸納高密度聚集優質要素資源;大力促進產業發展,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加速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成為區域性“窗口”。使增長極成為融流通中心、金融中心、先進制造業中心、信息中心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性中心。進一步發揮增長極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其他大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以滬蓉高速公路為軸帶,構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鎮并存,布局優化、分工合理、協作緊密,充滿生機的城市群和多層次的城鎮體系。

4促進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的宏觀調控對策建議

4.1必須理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建立在中央統一領導下中央與地方合理分權的新體制,通過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經濟管理權限明確各自的事權、財權和決策權,做到權利和責任相統一。

4.2處理好行政區劃的省區與大經濟區的關系

大經濟區是由相鄰區域經濟密切分工協作發展起來的跨省區經濟聯合體,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產物。大經濟區的形成有利于促進橫向經濟聯系,發揮和放大區域優勢,加快區域共同發展。但經濟區缺乏相應的行政行為能力。省級地方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中間層次,掌握著行政指令、經濟杠桿、政策法規等調控手段,與大經濟區對經濟活動的協調相比,更有權威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大經濟區有必要建立一些協調組織機制,以加強對有關地方政府經濟管理活動的協調。

4.3合理運用各種調控手段

(1)計劃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計劃手段應以指導性間接管理手段為主,重點是科學制定實施國民經濟和地區發展戰略。在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應通過計劃手段優先安排在中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西部的發展。

(2)經濟手段。經濟手段主要是中央政府運用各種經濟杠桿調節地區產業結構,地方政府主要是保障中央經濟手段在本地區的合理實施,或在中央授權下有限度地運用地方性經濟杠桿。經濟手段的主要任務是,實行規范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提高中央財政用于支持中西部的比重;提高國家政策性貸款用于中西部的比重,引導外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增強中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引導和鼓勵沿海與內地經濟聯合與技術合作等。

(3)法律手段。主要是采取法律形式調節經濟關系和活動,保護合法權益,保證經濟運行的正常秩序,也可以用于調節地區產業結構。

(4)行政手段。通過政府行政部門和經濟管理機構,制定頒布有一定約束力的規定和指示,即采用一定行政手段來調節地區經濟活動和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1[法]弗朗索瓦·佩魯(F.Perrour)著.張寧等譯.新發展觀[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王小魯,樊鋼.中國地區差距:20年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4唐宇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理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王湘東.區域開發戰略和模式的比較及相機抉擇[J].上海經濟研究,2004(3)

6陳修穎.論京九軸帶的經濟開發[J].國土開發與整治,19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