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經濟差異政策建議論文
時間:2022-04-01 02:29:00
導語:區經濟差異政策建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匯率長期行為理論研究從1983年到2001年以來日元匯率的變化。筆者認為日元的實際升值的基本原因在于是日本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快速上升。文章同時通過對日元實際匯率和國內生產總值、消費物價指數以及貿易差額等相關經濟變量之間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各變量之間的數學規律。
【關鍵詞】:匯率;實際匯率;國內生產總值;數量關系
一.研究背景
從1997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在1美元=8.27人民幣水平上。近期人民幣匯率面臨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很多學者強調人民幣不能升值,因為在貨幣匯率問題上,日本有過前車之鑒。日元匯率從1973年開始隨市場變化自由浮動,當時1美元=308日元。1985年日本簽下了“廣場協議”,日元被迫升值,1995年4月19日出現歷史上最高值,即1美元=79.75日元。之后雖然有所起落,但總的來說70年代以來,日元整體處于升值狀態。不少學者認為正是日元的升值導致了日本經濟長期蕭條。本文主要研究1983年到2001年以來日元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的變化,匯率變化和國內生產總值、進出口貿易額、消費物價指數之間的相互關系,探索日元匯率變化的規律,分析產出的增加是否必然導致實際匯率的上升。希望通過對日元匯率市場化后變化的分析,能夠對我國的匯率制度建設有所借鑒和啟示。
二.匯率長期行為理論
關于名義匯率和各國物價或成本水平比例關系的理論可以追溯到16世紀,與貨幣數量理論發展密切相關。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負·卡塞爾推廣購買力平價理論(PPP),即一國的名義匯率會與各國物價或成本水平比率平等變化,使PPP假說成為匯率理論的核心部分。購買力平價理論背后的基本思想是一價定律,一價定律適用于單個商品(例如商品i)的情況,而購買力平價理論則適用于普遍的價格水平。在下面對日元匯率分析中,假定用表示美國價格水平,為日本國內價格水平,為名義匯率為單位本幣的美元價值,為實際匯率,由名義匯率和價格水平來確定,它是對一國商品和勞務價格相對于另一國商品和勞務價格的一個概括性的度量,實際匯率的數學表達式為:
(1)
從購買力平價背后的一價定律來說,應該不變,或是從長期趨勢來看,應該波動不大。根據上式計算1983-2001年日元對美元實際匯率的變動。一般來說廣泛使用的實際匯率根據以下價格指數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縮減指數、消費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出口價格指數以及單位勞動成本。由于消費物價指數比較容易收集,本文選用該指數來計算實際匯率,同時為了觀察上的方便,對日元匯率采用直接標價法。
注:以1990年消費物價指數為100計算
注:資料來自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從上述圖表和數據顯示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在各年度之間發生的波動,1984到1986年期間,日元匯率發生劇烈波動,幣值出現大幅度的升值,此后起落相對平穩。1989年到1994年期間日元再度升值,在1995年達到最高值,此后日元幣值有所貶值。1997年到1999年中日幣反彈,又出現20日元左右的升值。1999年之后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日元小幅度貶值。總的來說,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走勢基本相同。購買力平價理論在解釋名義匯率短期行為時完全沒有效力,但是大量實證證明,工業國的實際匯率有向長期歷史平均水平回歸的趨勢,這表明購買力平價理論在長期有一定的效力。對于匯率長期趨勢偏離購買力平價的趨勢,有許多重要的修正和改進理論。對于日元實際匯率變化,也就是日元長期處于升值可以采用巴拉薩和薩謬爾森(Balassa-Samuelson)的推測來解釋:收入水平較高的國家非貿易商品與貿易商品價格之比較高的原因是隨著實際收入的增長,貿易商品部門生產率的提高快于非貿易部門生產率的提高。由于國家內存在競爭的壓力,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中技能類似的工人工資必須大致相等。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貿易商品部門較快的生產率增長提高了非貿易生產部門的相對成本,因而提高了非貿易商品的相對價格。在各個國家貿易商品的相對價格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非貿易商品相對價格的提高導致了幣值的實際升值。下面將一國的價格總水平定義為非貿易商品價格和貿易商品價格的算術平均。假設兩個國家的價格總水平分別為和,非貿易商品價格為和和貿易商品價格為和,帶號的變量表示外國。
(2)
(3)
當以消費物價指數表示價格時,權重(和)為非貿易商品在消費總量重所占的比重。可將兩個國家以同種貨幣表示的貿易商品的相對價格定義為:
(4)
定義下列方程:
(5)
(6)
根據(5)和(6)式可以得出:
(7)
(7)式給出實際匯率()、兩個國家各自非貿易商品的相對價格(和)、非貿易商品在國內和國外價格指數中的權重(和)以及所有國家貿易商品的相對價格()之間的關系。從等式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非貿易商品國內相對價格()上升會導致實際匯率的升值。
結合上述的等式來看看日本經濟發展種的實際情況:如果日本生產率在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平衡增長或是在各行業中得到整體提高,則各部門都獲益并將導致日元的貶值。但事實上,日本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部門的生產率不是同步提高的,導致對實際匯率完全不同的影響。貿易品部門生產率的增長迅速,而非貿易品部門的生產率增長相對較慢。貿易品部門生產率的上升有助于提高整個國家的工資水平,因而非貿易品的生產商被迫以提高價格的方式來對付工資成本上升的壓力。在日本以貿易品來衡量的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一直趨于上升。相對來說,美國的貿易品部門與非貿易品部門的生產率差異較小,所以日本的非貿易商品的價格要比美國上升得更快。根據經濟學家理查德·馬斯頓對1973-1983年美國和日本行業數據的研究,美國貿易品生產率的提高比非貿易品生產率多出13.2%,日本貿易品生產率的提高是非貿易品生產率的73.2%,美國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上漲了12.4%,而日本上漲了56.9%。在1983年以后,這種情況仍然持續。與美國的貿易品相比,日本貿易品的價格下降許多,但是貿易品價格的下降不足以抵消日本非貿易品價格急劇上升對匯率的影響。總之,日本非貿易品價格的快速上升是導致實際匯率升值的基本原因。
三.日元實際匯率和幾個經濟變量的數量關系
(一)日元實際匯率和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數量關系
產出的增加是否會導致實際匯率的上升,一直以來是匯率長期行為的實證研究的重要課題。利用EVIEW軟件對1983以來的數據用做出簡單的回歸分析,表示日元的實際匯率,采用直接標價法,表示國內生產總值,結果說明20年以來日本的實際匯率和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如下的線性關系為:(8)
DependentVariable:LOG(E)Method:LeastSquaresSample:19832001
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C(1)12.635320.39707731.820880.0000
C(2)-0.7509590.038354-19.579750.0000
R-squared0.957539Meandependentvar4.868300
AdjustedR-squared0.955041S.D.dependentvar0.361649
S.E.ofregression0.076682F-statistic383.3665
Durbin-Watsonstat1.923346Prob(F-statistic)0.000000
模型說明在1983-2001年之間,GDP每增加1%,日元實際匯率數值就反向變動0.75%。說明產出增加1%,日元匯率會發生0.75%的升值。上述模型較好地驗證了產出的增加會導致實際匯率的升值。
(二)日元實際匯率和消費物價指數之間的數量關系
價格指數是市場供求關系的晴雨表,同時也反映了日元的國內購買力。國內價格水平對于匯率的影響很重要。下面是1983-2001日本消費物價指數和日元實際匯率之間的回歸研究,存在線性方程:(9)
DependentVariable:LOG(E)Method:LeastSquaresSample:1983-20
01
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C(1)26.717142.49914710.690500.0000
C(2)-4.7292980.540896-8.7434460.0000
R-squared0.818080Meandependentvar4.868300
AdjustedR-squared0.807379S.D.dependentvar0.361649
S.E.ofregression0.158723F-statistic76.44785
Durbin-Watsonstat0.824394Prob(F-statistic)0.000000
雙對數方程的系數說明,在1983-2001年這段時間內,消費物價指數變動與日元的實際匯率呈現反向變動。日本國內的普遍物價上漲1%,日元實際匯率數值下降,日元升值4.7%左右。
(三)日元實際匯率與對外貿易之間的數量關系
眾所周知,本幣貶值可以促進出口抑止進口,從而改善貿易收支的情況。按照如此的經濟邏輯,日本貿易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日元升值出口下降順差減少外匯盈余減少,但是現實情況卻出現日元升值出口數量減少出口質量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產品價格上升貿易順差居高不下。從1983年到2001年日本長期處于順差狀態。
1.日元實際匯率與出口額之間的數量關系
國際貿易理論一般認為,一國的出口額是外國國民收入和實際匯率的函數,鑒于考查日元對于美元實際匯率的變化,以及美國是日本的主要貿易伙伴,因此將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作為考查對象。(10)
DependentVariable:LOG(X)Method:LeastSquaresSample:19832001
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C(1)0.8215630.02108538.963800.0000
C(2)-0.2145120.047617-4.5049200.0003
R-squared0.923484Meandependentvar8.007967
AdjustedR-squared0.918983S.D.dependentvar0.353902
S.E.ofregression0.100733F-statistic205.1766
Durbin-Watsonstat1.958383Prob(F-statistic)0.000000
(11)
從模型的各項檢驗指標來看,在1983-2001年時段內,日本的出口符合國際貿易理論的描述,匯率與外國國民收入都是促進出口的變量,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和日元貶值可以增加日本出口額。
2.日元實際匯率與進口額之間的數量關系
對于進口來說,國際貿易理論認為,一國的進口是本國國民收入和實際匯率的函數,如下所示:(12)
DependentVariable:LOG(M)Method:LeastSquaresSample:1983-2001
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C(1)0.7319570.03402921.510020.0000
C(2)0.0301090.0721770.4171510.6818
R-squared0.794207Meandependentvar7.716868
AdjustedR-squared0.782101S.D.dependentvar0.380447
S.E.ofregression0.177591F-statistic65.60713
Durbin-Watsonstat0.863086Prob(F-statistic)0.000000
(13)
從模型的各項檢驗指標來說,日本的進口模型符合國際貿易理論的描述: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是促進進口的變量,直接標價法的日元實際匯率與進口量呈負相關。但是模型說明主要影響進口量的變量是國內生產總值。
3.日元匯率與貿易差額之間的數量關系
從國際貿易角度來說,貿易差額是匯率的函數;而從國際金融角度來說,貿易差額影響一國的外匯儲備,也反映了一個外匯市場上的外匯的供求關系,會影響匯率的變動。長期的出口順差,會使得實際匯率數值下降,導致本幣升值。根據1983年到2001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DependentVariable:LOG(X-M)Method:LeastSquaresSample:19832001
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C(1)11.333010.91358112.405040.0000
C(2)-0.9773890.187171-5.2219190.0001
R-squared0.615979Meandependentvar6.574787
AdjustedR-squared0.593390S.D.dependentvar0.450372
S.E.ofregression0.287184F-statistic27.26843
Durbin-Watsonstat1.391723Prob(F-statistic)0.000069
從模型的各項檢驗指標來看,在1983-2001年期間,日元匯率和貿易差額之間是這樣的關系:(14)
說明外匯市場上實際匯率和貿易順差反向變動。直接標價法下,實際匯率數值上升,幣值貶值,貿易順差會增大。實際匯率每發生1%的變動,貿易差額就會反向發生1%左右的變動。
四.結論
本文根據巴拉薩和薩謬爾森(Balassa-Samuelson)假說解釋了日元實際匯率升值的基本原因,并將日元的實際匯率和幾個相關的經濟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日元的實際匯率和國內生產總值、消費物價指數、進出口額之間存在以下幾個數量關系:
1.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1%,日元實際匯率升值0.75%。
2.日本消費物價指數上漲1%,日元實際匯率升值4.7%左右。
3.日本主要貿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和日元貶值可以增加日本出口額,之間的數量關系是:如果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8%,日元實際匯率貶值0.2%,日本的出口額將上升1%。
4.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促進進口增加,日元實際匯率與進口量呈負相關,但是影響進口量的變量主要是國內生產總值,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73%,日元匯率升值0.03%,日本的進口額上升1%。
5.日元實際匯率每發生1%的變動,貿易差額就會反向發生1%左右的變動
【參考文獻】
[1]劉巍.對日元匯率與其他宏觀經濟變量之間數量關系的分析.[J].金融與投資2002(1)15-17
[2]伊藤隆敏.彼德·伊薩德等.匯率變化及其對亞太經合組織地區貿易合投資的影響..[M].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年12月
[3]保羅·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4]劉巍.對人民幣變動軌跡的實證分析.[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3(2)26-30
- 上一篇:高速公路區域經濟發展論文
- 下一篇:論外貿市場拓展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