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產業轉移的問題與策略詮釋
時間:2022-04-10 09:34:00
導語:承接產業轉移的問題與策略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產業轉移產業承接對策
內容摘要:目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世界范圍內的產業格局出現新局面,這加速了沿海產業轉移步伐。各地區應結合具體實際,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競爭力增強,本文針對中西部產業轉移與承接中的一些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產業轉移是指某個時期某個產業或者產業集群從某些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過程和現象。產業轉移往往以投資形式出現,其本質是現有生產能力在空間上的整體或部分轉移。
每個國家或地區在選擇產業轉移和承接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自身的外生比較優勢、內生比較優勢和交易效率比較優勢所共同組成的綜合比較優勢,而避免選擇有綜合比較劣勢的產業。當這些比較優勢之間有沖突時,選擇何種產業應該由該國從事該產業的外生比較劣勢是否超過其內生比較優勢或交易效率中的比較優勢而定。總之,產業轉移和承接都應當以綜合比較優勢原則為準則。
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積極主動地承接產業轉移,已成為后發展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助推器。產業轉移是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某一地區或國家轉移到另一地區或國家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轉移和承接是同步進行的。
產業轉移的趨勢和機遇
產業轉移是指某個時期某個產業或者產業集群從某些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過程和現象。產業轉移往往以投資形式出現,但本質上是現有生產能力在空間上的整體或部分轉移。產業轉移對承接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在目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世界范圍內的產業格局出現了新的局面,加速了沿海產業轉移步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地區利用率先開放和地域上的有利條件,抓住發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承接和發展了大量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加工工業。近30年來,我國東部地區承接了三次大的產業轉移。第一次是在20世紀80年代,香港的大部分輕紡、玩具、鐘表、消費電子、小家電等輕工和傳統加工業的轉移;第二次是20世紀90年代初,主要是臺灣以及日本、韓國的電子、通訊、計算機產業的低端加工和裝配的大規模轉移;第三次是從2002年開始直到現在還在進行中的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以制造中心、產品設計中心、研發中心、采購中心為代表的高端產業的轉移。目前我國東部地區集中了全國80%左右的加工工業,以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為主導的國際產業形成了加速向東部地區轉移的新態勢。但隨著東部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已經成為必然要求,再加上近年來東部地區加工工業開始出現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供給趨緊、產業升級壓力增大、企業商務成本不斷提高、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騰籠換鳥”成為必然,我國東部地區加工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
從總體上看,東部產業轉移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產業轉移規模越來越大;二是轉移的產業主要以加工制造業為主,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轉移的勢頭強勁;三是對資源能源依賴較強的上游產業轉移趨勢明顯;四是來源地相對集中,大都來自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等地;五是與東部地區相鄰且交通運輸條件較好的中西部省區,在吸引產業轉移方面明顯占優勢。
當前東部地區正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積極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一些產業已經出現明顯轉移趨勢。各地要抓住東部地區“騰籠換鳥”這一有利時機,增強開放合作意識,營造招商引資良好環境,以更積極的姿態、更有效的措施,搶占先機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吸引大批東部產業進入,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存在的問題
空間平臺建設相對滯后。園區、產業園的基礎設施和產業協作配套建設相對滯后,集聚能力不強,同時基礎設施運轉水平不高,設施共享率低,綜合功能有待充分發揮;園區存量土地不足,不能滿足承接產業轉移的需要,制約了招商引資工作推進,一些在談招商項目因用地原因而撤銷,一些簽約項目因土地未交付或園區配套跟不上至今尚未開工建設;園區、產業園的運作機制還不科學,規模、檔次較低,與現代企業的要求還存在差距,導致開發進程緩慢。
融資渠道不暢。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較多,尚未完成資本原始積累,資金實力弱,資信普遍不高,信用擔保體系又不健全,融資普遍困難。融資渠道不暢,影響中西部地區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
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建設滯后。中西部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組織層次低、規模小。如現代物流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物流過程各個環節仍處于獨立、分割的狀態,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物流設施落后,物流運輸、倉儲的現代化水平較低,物流企業數量少,專業化操作程度低,服務質量和功能遠遠不能滿足發展要求。同時,信息化建設滯后,企業運用信息網絡資源,提高生產和管理技術,開拓市場能力等方面還亟待提高。這對中西部地區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將帶來不利影響。
軟環境建設仍較薄弱。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各級服務經濟主體的意識有所增強,但全社會親商、安商、富商的氛圍還不夠濃,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專業技術人才不夠多,科技創新體系、產業政策體系還需要不斷完善。
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
(一)要切實加強對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領導
主動加強與東部地區的溝通聯系,密切雙方合作,積極選派干部到東部地區掛職鍛煉,在人才引進、技術融入、市場接軌等方面加強與東部地區的交流合作,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有利條件。出臺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的相關政策,建立承接產業轉移的高效運作機制。同時,實行一系列優惠政策,在稅收、用地、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二)要選準與東部地區的產業承接點
準確把握東部產業轉移的規律和特點,認真分析研究引進什么產業、如何引進等問題,有效推進雙方產業對接,增強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利用綜合成本優勢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利用區位優勢承接市場在外產業轉移。利用產業優勢承接配套產業轉移。利用資源優勢承接精深加工產業轉移并利用資源換取新產業到地區發展。注重引進和發揮龍頭企業和大企業的帶動作用。要從隨意性的招商布點向科學合理布局轉變。
(三)構建融資服務體系
要努力開辟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探索建立市場化的投融資體制。積極吸納外部資本,充分激活民間資本。要完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體系,探索建立產業投資基金、創新風險投資基金。金融機構要增加貸款種類和貸款抵押物種類,并適當提高現有資產抵押率,對成長型企業要擴大授信范圍,增加授信額度,在授信范圍內簡化貸款手續和貸款擔保手續,促進成長型企業快速發展,同時為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
(四)加快物流信息平臺建設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及信息服務業,有助于降低產品的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為產業轉移提供快捷方便的通道。一是要依托交通和專業市場的優勢,努力推動運輸、郵政、貨運等企業向現代物流服務企業轉型,提升服務水平。建設與現代物流業發展相適應的物流設施系統和物流信息系統,培育專業化、社會化物流服務企業,尤其是引進和培育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推動傳統倉儲、運輸企業和專業批發市場的整合,并建立規范有序的物流服務市場。二是要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充分發揮信息網絡作用,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進企業融入國際國內競爭市場。
參考文獻:
1.陳建軍.中國現階段的產業區域轉移及其動力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2002(8)
2.胡俊文.國際產業轉移的基本規律及變化趨勢[J].國際貿易問題,2004(5)
3.魏后凱.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競爭力的影響[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4)
4.王先慶.跨世紀整合:粵港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J].商學論壇,1997(2)
- 上一篇:漫談企業財務政策的體系及途徑選擇
- 下一篇:經濟哲學發展與回歸的邏輯起點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