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歷史發展
時間:2022-03-08 05:44:00
導語:對外開放歷史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1978—2001年——政策引導性的漸進式開放階段。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為1978—1991年,政策引導下的漸進式開放格局的形成階段
1.主要表現在于:首先,點—線—面的漸進開放格局的形成。從1979年經濟特區的設立,到1984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天津、青島、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到1985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東南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88年初,又把沿海經濟開發區擴大到山東半島以及河北、廣西等沿海其他地區的許多市、縣、鎮。1988年4月,中央決定成立海南省,并作為最大的經濟特區對外開放。至此,點—線—面的開放格局形成。其次,對外開放的形式主要以招商引資為主,偏向外源性發展“1979—1984年利用外資171.5億美元,其中對外借款130.5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30.7億美元,外商其他投資10.4億美元。”[1]而這個階段的招商引資又主要表現在規模的擴張,大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形式。再次,對外開放的動力主要來自政府的特殊政策,經濟特區的“特”字的含義就在于特殊政策,主要形式包括以稅收的優惠政策及各類生產要素價格的低廉等來吸引外資。
2.對這個歷史階段的反思:首先,這個階段偉大歷史貢獻在于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注入了活力。“中國通過持續擴大對外開放,使經濟發展不斷與國際的市場經濟體制接軌,迫使傳統體制所把持的領域不斷受到外部市場經濟體制的沖擊和壓縮,從而使對外開放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基本動力源。”[2]同時外資的引進為中國這個后發現代化國家提供了資本,管理經驗,生產技術等重要的生產要素。其次,這段開放的歷程主要是由于利用特殊政策來開啟的,加之對外開放格局是漸進式形成的,這就造成了中國發展中的地區差距和所有權的差距及產業,部門間開放發展的分割和差異。再次,這個歷史階段的對外開放產業結構中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耗費型為主。這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是歷史的必然即世界范圍內勞動密集型和資源耗費性產業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同時也為中國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1992—2001年,在上個階段全方位開放格局的基礎上,“政策性開放”背景下地區間競爭開放格局的形成
主要表現是在延續中央給地方政府經濟自主權,給予外資特殊優惠待遇的政策背景下,形成了地方一定程度上“無底線”競爭格局。實質上是一種“政策性開放”——“地方政府積極向中央政府尋租,以此獲得比其他地區更大的優勢,其次地方政府通過分配這些租,使外資獲得更多的特殊優惠待遇,從而推動各個地區以吸引外資為主導的開放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博弈及地方政府之間競爭的格局。”[3]加之國家對地方的“放權讓利”及“分灶吃飯”、“財政大包干”等政策的實施及對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數字化,致使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定程度的“無底線”競爭格局,從而造成地方政府行為扭曲下的對外開放效應。
第一,從靜態角度看,對外開放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價值增值外流。由于地方爭相利用稅收等優惠政策進行招商引資的競爭,對外資的優惠政策一再突破國家底線,所得稅、營業稅由“三免兩減半”變成了“五免三減半”,個人所得稅也要免交。“據統計,僅福州市每年外商轉移的利潤就在10億元以上,流失稅款達1億元左右。而廣州著名的跨國企業寶潔公司曾一次避稅8149萬元。全國有近50萬家外企,保守估計也有300億元的稅收流失。”[4]加之有的地方政府還在土地批用上,對外資大開方便之門。“比如蘇州將地價從原來的每畝20萬元降到了15萬元,昆山則由原來的15萬元降到了10萬元,而無錫甚至降到了2萬~3萬元。而事實上,長三角一帶,每征一畝地必須上國家6萬元征地費,再加上老百姓的補償費、搬遷費和‘四通一平的建設費用’,一畝地的成本至少在12萬元以上。據估計,光是拼地價一項就送出去幾個億。”[5]
第二,引進外資的形式多為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消耗性,在地方政府的“扭曲效應”下,對外資監管力度較弱,所以對中國的環境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了動態影響。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指出,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與治理成本加起來占到2004年GDP的11.65%,而這僅僅是對部分行業的統計結果。
第三,在“扭曲效應”下,地方政府對外資實行比國家政策規定寬得多的“超國民待遇”,從而不利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企業的發展,造成了基于所有權不同的不公平局面。浙江大學史晉川教授指出:“長三角各地政府在用土地換資本以損害農民和城市居民的財產權利,以損害中小資本的權利為代價吸引外資,提高GDP。這個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
二、2001年至今——“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制度化的全面開放階段
第一,從以前的政策指導型走向了制度化和法治化的道路。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完善對外開放的制度保障。按照市場經濟和世貿組織規則的要求,加快內外貿一體化進程。形成穩定、透明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創造公平和可預見的法制環境,確保各類企業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的自主權和平等地位。依法管理涉外經濟活動,強化服務和監管職能,進一步提高貿易和投資的自由、便利程度。建立健全外貿運行監控體系和國際收支預警機制,維護國家經濟安全。”[6]
第二,在引進外資的形式上,注意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以配合國內的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迎接國際產業結構的新一輪轉移。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抓住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結合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更多地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注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中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6]
第三在“走出去”方面有很大的進步。以下是商務部對2008年1—10月份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咨詢業務統計:“第一,在對外承包工程方面2008年1—10月份,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429.2億美元,同比增長46.4%;新簽合同額816.5億美元,同比增長57.9%。截至2008年10月底,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營業額2494億美元,簽訂合同額4112億美元。第二,在對外勞務合作方面,2008年1—10月份,中國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65.6億美元,同比增長28.9%;新簽合同額62.3億美元,同比增長22.6%;派出各類勞務人員34.7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4.9萬人;10月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83.8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8.1萬人。截至2008年10月底,中國對外勞務合作累計完成營業額543億美元;合同額585億美元;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453.5萬人。第三,在對外設計咨詢方面,今年1—10月份,中國對外設計咨詢業務完成營業額2.95億美元,同比增長10.5%;新簽合同額7.1億美元,同比增長23.1%。截至2008年10月底,中國對外設計咨詢累計完成營業額25.18億美元,簽訂合同額44.83億美元。”[8]
三、放眼未來——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新發展
第一,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與建設,以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凈化中國人文環境,以制度創新來吸引外資,尤其是高技術產業。同時加強對外資的監管,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防止外資福利外流。
第二,積極深入貫徹“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方針。在“走出去”方面,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進一步優化外貿結構同時為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引進來”方面,積極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嚴控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貿易項目,適度控制低水平的項目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鼓勵高端加工貿易的發展,增強國內配套能力,擴大國內采購范圍,提高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和附加值。
第三,利用對外開放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下注重本土企業的培育與發展,尤其是加強本土企業的名牌化,提高本土大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第四,在新形勢下,形成更高一級的“增長極”,提高全國對外開放水平,帶動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在沿海等經濟基礎較好的地方,積極推動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中部做好迎接東部重化產業的轉移,西部做好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工作,提高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及國內國外協調發展。
總之,在對外開放格局的發展中,根本在于注重科學發展,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重點在于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兩者的著落點就在于促進中國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之走上集約型發展的道路,同時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以促進中國經濟的高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圣民.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J].百年潮,2004,(3).
[2]王建.新時期對外開放戰略調整的路徑選擇[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7,(12).
[3]鄭凱捷.從政策性開放到制度性開放的歷史進程[J].世界經經濟研究,2008,(5).
[4]石華.外企在華每年避稅300億元,中國反避稅困難不少[N].環球時報,2004-07-07.
[5]新望.蘇南模式的終結:第1版[M].北京:三聯出版社,2005:214.
[6]中共十六大三中全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R].
[7]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EB/OL]./aarticle/date/200811/20081105894560.html
- 上一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策
- 下一篇:糧食潛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