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消費市場可持續性分析及對策

時間:2022-06-03 03:27:08

導語:鄉村消費市場可持續性分析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消費市場可持續性分析及對策

2011年,邢臺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969元,同比增長38.6%,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總量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從消費支出結構來看(見圖2),食品消費支出1472元,同比增長34.1%;醫療保健支出237元,同比增長89.6%;交通與通訊支出增長428元,同比增長60.9%;其他商品及服務支出99元,同比增長110.6%。同時,反映農村貧困程度的主要指標———恩格爾系數在2008年創出新高后穩步下降。2011年,邢臺市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1%,較2008年下降2.2個百分點。

農民消費層次提升,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農民消費已由最初的“吃飽、穿暖”的基本生存消費需要逐漸向追求生活質量提高的轉變。經對邢臺轄內16個縣800戶農民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現在農村家庭中電視、洗衣機等日常家用電器的家庭普及率已達70%以上,摩托車、電動車、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交通、通訊設備的家庭普及率已達80%以上;冰箱、空調、熱水器等享受型電器的家庭普及率近15%,購買汽車的家庭普及率近2%。同時,在居住質量、居住條件方面,均有明顯改觀,尤其是單門獨戶年輕人家庭擁有兩層農村小樓房比例高達90%以上,農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農民消費融資傾向增強,消費信貸逐年增長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農民生活消費的市場化進程,目前農民融資意識增強,消費行為由完全自主積累性消費逐步向融資借貸型消費轉變,尤其是受成本不斷增長影響,擬消費對象支出金額增大,而自身積累不足的情況下,如,購置經營性汽車、助學貸款、建造住房等,部分農民采用向銀行融資方式,以獲得用于消費支出的資金。近年來,邢臺市金融機構農戶消費貸款總量呈增長態勢,主要是由農行、農村信用社兩家涉農機構投放,且以中長期貸款為主。截至2012年9月末,邢臺市金融機構農戶消費貸款余額9.2億元,較年初增加2.4億元,其中,中長期農戶消費貸款9億元,較年初增加2.4億元。

農村消費動力不足,消費需求可持續性乏力

盡管近年來農村消費狀況出現改觀,但是,受制于歷史積存問題及當前形勢新變化等影響,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農村消費市場表現出農村有效消費需求不足、進一步擴大消費難度加大的跡象。

(一)農村消費收入偏低,鄉村消費品零售額份額低2011年末,邢臺市總人口737萬人,農業人口占82.6%,是以農業人口為主的人口大市。608萬的農村人口中,農村勞動力為298萬人,據對邢臺轄內16個縣800戶農民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在52.5%左右,打工的勞動力占到24%,從事服務業的勞動力占到23.5%。打工或者從事服務業的勞動力在本地的占到9成以上,因此農村人口收入偏低。受消費觀念和收入能力影響,農村無力承接發生的大量消費,形成消費斷層,造成農村消費數量占比與人口總量份額的不相匹配。2011年末,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僅為23.9%。

(二)農村地區謹慎性儲蓄動機強,即期主動消費傾向缺乏理論上,居民消費能力取決于其所擁有的財產實力,尤其是金融資產的多少。而邢臺市農村地區銀行儲蓄卻始終處于高位,動用銀行存款用于享受消費的需求極低。2011年9月末,邢臺市農村地區儲蓄存款余額1300.9億元,其中一年以上農村定期儲蓄占72.3%,絕大部分的金融資源長期滯留在銀行。據近期對800戶的農村居民問卷調查顯示,農民雖然有很強的儲蓄要求,但并不是為了獲取利息收益,而是以備不時之需,應付未來的醫療、養老、建房、子女教育等重大事項的大額開支,農民的即期收入無法及時應付大規模的開支;同時,調查發現,農民有限的收入除投入農業生產外,可用于生活消費的很少,平時日常生活開支僅局限于手頭零用錢,其他享受型的主動消費意愿極低。

(三)農民當前增收難度加大,削弱持續消費能力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從邢臺市轄內農民收入來源來看,70%~90%的農民家庭收入來源于務農務工收入,而鑒于當前經濟形勢變化,農民增收難度明顯加大。一是外出務工勞務收入減少。據對800戶的農村居民問卷調查顯示:邢臺市務工人員以在本地打工為主,以建筑、紡織、餐飲等行業為主。受房地產開發進度趨緩,及外需疲軟、出口訂單減少、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盡管日均工資有所增加,但工作量卻較2010年度、2011年度平均減少近兩成,實際收入總體下降,工作崗位難找,消費能力受到削弱。二是通脹因素對消費制約作用持續發酵。近兩年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持續攀升,物價上漲幅度較大,農資價格等農業生產成本及日用生活成本明顯上升,加上住房、醫療、教育等消費剛性增長,農民購買力分流呈上升趨勢,從而抑制消費增長。

(四)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健全,侵蝕農民消費信心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形式主要是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合作醫療保險、農村“五保”,保障項目和保障標準不僅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也嚴重滯后于城鎮,農民養老仍主要以家庭保障為主;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水平偏低、供給嚴重不足問題十分突出。以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例,邢臺城鎮地區最低收入保障標準為每人每月收入低于280元,而農村地區納入低保人員為1608元/人/年,相比之下,農村地區低保水平僅占城鎮低保水平的47.9%,低于城鎮低保人員1752元/人/年。據市民政局統計,截至2012年9月末,邢臺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1.5萬人,占農村人口的7.2%,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和保障能力仍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因此,農村所處低水平、低覆蓋面的保障狀態,致使農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幼有所學的社會保障模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也難以消除農民即期或提前消費的后顧之憂。

(五)農村消費環境落后,阻礙農民正常消費需求在多年來“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思路下,造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變化翻天覆地,而偏遠鄉村破落依舊”的局面,農村消費環境差已成為制約農村消費的重要因素。據對800戶的農村居民問卷調查顯示: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的薄弱不僅影響其農作物生長和產量提高,增加農產品商品化難度,而且阻礙耐用消費品從城市向農村市場的轉移傳遞,制約著農村消費水平的提升。二是流通方式落后。當前,農村消費市場仍以“雜貨店”傳統方式為主,極少數連鎖、超市等現代流通方式在集鎮營業,但其服務對象的輻射面受到與鄉村距離的制約。三是農村消費安全問題嚴峻。假農藥、假種子、假化肥坑農害農事件時有發生;同時,農民缺乏有效的維權途徑,嚴重挫傷農民消費的積極性,阻礙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大。

(六)農民消費信貸結構單一,難以緩解農民消費約束據轄內農行、農信聯社等金融機構反饋,除生源地助學貸款外,只有經營汽車消費或在城鎮購房時,農民才有可能獲得消費信貸的授信。但因經營汽車抵押物的高風險和不確定性,轄內個別農信聯社已停止辦理該項業務。而能促進消費和提前消費的信用卡,農民因不具有相應的資質條件,難以擁有一卡,以信用卡透支消費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同時,在農村地區,由于大量農民外出務工,其生產經營性信貸需求、消費信貸需求相對較少,加之農民利用現代金融服務的能力較低,消費方式更多停留在自主積累性消費,因此,短期內,單純依靠金融供給層面的改進,還不能有效緩解農民消費約束,對促進和拉動農村消費影響有限。

改善農村發展基礎環境,促進農村消費潛力釋放

(一)培育農村經濟發展基礎,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切實發展好農村經濟,是提高農民實際購買力、持續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的基礎。為此,一是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特色種植、養殖、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勞務經濟,為農民尋找更多的經營投資機會;積極發展優質、高效、高產農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二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密集型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三是大力發展農村中小企業、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增加社會就業崗位供給;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就近轉移就業,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同時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的各項技能培訓和農村職業教育,增強農民素質和就業本領。四是堅持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發揮城市和工業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民就業;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配套改革,消除農民進城就業和居住的體制性障礙。

(二)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構建鼓勵消費長效機制只有盡快擴大農村保障項目、提高農民整體保障水平,才能充分消除農民生活的后顧之憂,提高農民即期消費信心,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發展。一是中央政府應增大新農合的財政投入力度。當前中央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支出,總體定位為“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力度較小,應將國家經濟發展成果和福祉惠及于農民,提高農民保障標準,并確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二是多方籌集農村社會保障資金,可通過開征社會保障稅、發行國債和社會保障彩票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最大限度地解決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短缺問題。三是要堅持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惠及每個農民的養老保險制度,改變當前以家庭保障為主的農民養老方式,提高農民整體保障水平。

(三)培育新型農村商品流通網絡,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改善和營造舒適便捷的農村消費環境,改善農村消費品市場功能,將有利于農村消費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一是加快農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消費品進入農村市場創造條件,擴大農民的消費形式和消費內容。二是積極發展農產品批發和零售市場,建立新型的農村流通業態和經營模式,實施“萬村千鄉”工程,引入連鎖經營等現代營銷方式,利用連鎖網絡為農村市場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加大農村市場規劃和建設力度,建立健全農村商業、餐飲業、現代服務業等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更多的便利消費條件。三是堅決打擊各種坑農行為,杜絕假冒偽劣產品流入農村市場,切實保護農民消費權益;加強售后服務,提高服務質量,解決農民消費中的各種擔憂,為農民購物營造“方便、實惠、安全”的消費環境。

(四)塑造活力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激發農民消費信貸需求開發與農民特點相容的金融創新產品,塑造更具活力和韌性的金融服務機制,提高廣大農民,尤其是新生代年輕農民利用現代金融服務的能力,從長遠看,將對農民消費行為產生正面的促進作用。一是建立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有效擔保物范圍,積極支持農民生產性投資行為,提高其經營性收入來影響未來的消費。二是制定針對新型消費熱點的信貸政策,延長還款期限,擴大信貸范圍,降低首付比例,促進農民商品消費從自我積累型向信貸支持型轉化,推動潛在需求變為有效需求,促使有一定支付能力的農民通過分期付款提前實現消費愿望。三是提供更多資產保值增值的手段和工具,增加安全系數較高、適合農民的金融投資方式,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擴大信貸消費能力。四是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進一步拓寬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提供風險保障,減少農村消費的后顧之憂。

作者:杜玉申雒曉冬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邢臺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