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消費制約因素及破解路徑

時間:2022-06-04 11:41:45

導語:鄉村消費制約因素及破解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消費制約因素及破解路徑

制約湖北省農村消費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從湖北省統計年鑒統計中可以看出,湖北省農村擁有2877萬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50.27%,但在社會消費市場份額中,農村家庭所占比例卻不到40%。顯然,與城市消費市場相比,農村消費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潛力。農村消費市場遲遲難以啟動,其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人均收入水平偏低,農民消費能力不足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認為收入對消費起決定作用,認為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故農民收入增長慢、增收難仍是制約農民擴大消費的最大障礙。2010年,湖北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832元,僅相當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31%,與城鎮居民2000年的收入水平相當;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5.82%,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4個百分點。近年來,湖北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之間的差距雖有所縮小,但兩者之間絕對量的差距仍在逐年拉大。

(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消費預期較弱教育、醫療、養老是居民消費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之相配套的農村現代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時間較短,各項配套政策執行效應有一定的滯后期,農民消費預期較弱。如教育改革使更多學生能夠接受高層次的教育,但教育成本的增加造成了農民群體的負擔加重,特別是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農村家庭,負擔更重,使農民在消費時有很大的顧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雖然實現了全覆蓋,但報銷的額度較小,農民不得不把有限的收入積蓄起來以備失去勞動能力或生病時的生活消費,即使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有意識地克制消費。農村市場保險機制缺失。農業是弱質行業,其典型特征是產出低、風險高,經常發生自然災害,由于缺乏相應保險補償機制,農業生產經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三)消費環境差,基礎設施落后近年來,在中央出臺的擴大內需政策中,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很多。但國家對農村的投入中,立項門檻太高,農民惠及面太窄,農民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項目少之又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部分農村地區電網老化、電壓不穩、價格偏高,制約了農民家電消費的積極性;自來水普及率低,洗衣機在許多農村不具備使用條件;農村地區網絡接入條件差,影響了電腦等產品的使用。農村市場供給結構不合理,部分廠家忽視農民的實際需求,只是把農村市場作為城市市場的簡單延伸,甚至是作為處理積壓滯銷產品的場所。農村地區缺乏維修服務網點,售后服務無法保證。農村消費觀念趨于保守。“量入為出、勤儉持家”是農民的生活準則,“收支相抵,略有節余”是農民傳統的理財原則,省吃儉用幾十年就是為了給子女置房子、辦婚事,這種消費觀念大大削弱了農民對消費的需求。

(四)支出負擔重制約了農民的消費能力盡管近幾年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但農民支出負擔依然較重,成為消費增長的主要障礙之一。農民收入除了維持日常生活必需品開支外,建房、農資、人情往來和各種費用支出占其收入的相當比重。在對湖北中部某村調查時發現,2010年的房屋修建、農資、人情和各種費用支出分別占其總支出的9.1%、17.3%、7.9%和13.6%,合計占47.9%。在農村,建房、兒女嫁娶、子女教育是農民過度儲蓄的主要原因。一般情況下,兒女的住房、婚姻耗資十萬元以上,目前湖北省農民人均年收入5800元左右,以一家三口人計算,每年收入在17500元,扣除必要開支,每年積累6000元,需要農民家庭積蓄15年。另外,高額教育費支出也影響了農民消費能力。隨著物價的持續走高,農民小孩在高中、大學的花費是一筆較大的開支,甚至需要農民家庭多年積蓄。在收入有限和消費信貸需求無法滿足的情況下,農村家庭的大額支出只能依靠長年的積蓄和舉債,長期的儲蓄意愿抑制了消費需求。此外,我國農村流通市場不發達、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價格波動性強,經常發生“增產不增收、低產沒得收”現象。

(五)金融資源匱乏,農村地區信貸支持不足農村金融機構單一,農民消費信貸需求難以滿足,致使其消費能力不足。目前,湖北省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主要是以農村信用社、農發行、農行、郵儲和村鎮銀行為主,但由于受服務網點少、信貸產品管理成本高、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滯后、抵押品缺乏等因素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手段和技術水平較低,銀行“嫌貧愛富”現象嚴重,農民信貸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阻礙了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

破解農村居民消費難題的有效途徑

(一)強化宣傳引導,提升農村居民消費觀念要通過多種電視、網絡等形式媒體和形式,在農民中開展合理消費提高生活質量的宣傳活動,幫助農村居民樹立適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匹配的現代消費觀。要引導農民合理消費,使他們逐步拋棄養兒防老、攢錢醫病以及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不良消費習慣,做到適度合理消費,提升生活質量和水平。

(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消費信心一要完善農村市場價格機制。通過實行農產品保護價格政策與建立生產風險基金、價格調節基金和農產品儲備制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標準,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二要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結合湖北省農業特點,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增加農民的有效投入。在發展農村產業化過程中,將產品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和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經營收益。三要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大力發展農產品的精加工產業,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四是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創新土地流轉模式,讓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得到實際利益。積極引入資金和技術,鼓勵有資金有技術的人到農村,按照土地流轉制度依法取得土地經營權,創辦各類高科技的農業種養或加工公司,加大農產品開發力度,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五是健全各級農業科研機構,做好技術推廣工作,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和素質,實現農業生產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三)優化農村消費環境,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穩健發展一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在教育、衛生、通訊、水電、交通等方面的投資力度,將城市供水、供電、道路建設、電信、廣播電視等服務延伸到農村,為大量家電產品下鄉創造條件。興修水利,實行科學用水,擴大農田灌溉面積,實現戶戶通自來水;興修道路,在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再適當拓寬,為大量汽車下鄉創造條件。二是優化農村消費市場,針對農民不同種類的消費需求,適時調整產品結構,改善產品設計,設計各種消費品的款式和功能等,建立和完善產品售后服務,提升農村居民消費積極性。加大對農村消費市場的整治力度,保護農村消費者利益,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和風險。三是引導農戶轉變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提升農村居民消費品質。

(四)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及福利體系,增強農村居民消費信心一是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適時調整農民糧補貼標準、農業機械補貼,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并讓農民從財政轉移支付中得到更多實惠,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加強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農村居民低收入者和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力度,保障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權利,提高農民整體消費水平、消減貧富差距。將進城務工農民納入到地方社保范疇和工傷保險范圍,并為農民工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三是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步伐,解決農村“老有所養”的老齡化問題。有條件的地方可進一步增加投入,提高財政補助標準和水平,強化縣、鄉、村醫療衛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村低收入者和貧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醫療保障。四是優化農村義務教育的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通過減免特困農村家庭子女學雜費、建立教育資助基金、無息助學貸款等形式,為農戶子女受教育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五)以滿足農民融資需求為著力點,加快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揮現有農村金融機構的作用,擴大其業務范圍,增強其經營能力。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集體通過設立小額擔保公司、村鎮銀行等微小農村金融機構,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針對農戶的個人征信體系,使銀行能全面、準確地了解借款人資信情況,對農戶消費信貸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行跟蹤監測和控制。加大金融對三農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創新農村居民信貸模式,豐富農村信貸產品,大力開展以土地經營權為抵押物的土地流轉貸款、農村專業合作社聯保貸款,加大金融對農戶發展的支持力度。探索支持農村建房、購買農用車輛、大額耐用消費品等消費信貸業務,滿足農民多層次消費需求。優化農村金融支付環境,通過在農村地區設置ATM機、POS機、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金融結算工具,為農村居民經濟生活提供便捷的結算服務。

作者:馬潔單位:湖北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