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流通促消費惠民生思想研究

時間:2022-10-30 08:40:37

導語:強流通促消費惠民生思想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強流通促消費惠民生思想研究

摘要:一直高度重視內貿流通工作,圍繞發展商品生產、運用市場規律、搞活創新流通、提升消費品質等方面,有過重要論述,形成流通惠民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流通理論。系統梳理和深入研究強流通促消費惠民生思想,將為新時代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流通體系、更好邁向流通強國、增強人民幸福感獲得感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

關鍵詞:;強流通;促消費

惠民生確保商品流通渠道四通八達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習對發展商品生產、運用市場規律傾注了極大精力。要暢通經濟運行各環節。1983年12月22日,習在發展商品生產三級干部會議上指出,目前,正定縣正在經歷著一個大轉變,就是由不重視商品生產轉變到重視商品生產;由自給、半自給的經濟轉變到商品經濟的軌道上來。農業農村經濟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歷史性變革,從單一的種植業的小農業,到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立體化大農業,這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也是一個突破性的戰略轉變。無論是種植業、養殖業,還是林業、牧業,要與副業、加工業、商業流通的發展聯系起來,其經濟效益將以成倍、成十倍的幅度增長。從發展趨勢看,鄉村工業和商業將在農村經濟孕育中迅速發展起來,使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貯藏、運輸、銷售聯成一體,形成中國式的農工商一體化。因此,對農工商各業應進行綜合研究和整體規劃,一定要樹立“不抓農業不穩,不抓工業不富,不抓商業不活”的指導思想,站在發展商品經濟的高度上總攬全局。橫向上,抓全面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工副業、農工商綜合經營,都要開創新局面;縱向上,搞集中突破,使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環節順暢起來。要重視商品經濟。各級領導要從流通、信息、人才、技術、政策等方面總結經驗,采取措施,搞好改革,做好工作,使我們領導的思想、作風、管理手段等適應發展商品生產的需要。他強調,認定優勢,發揮優勢,是加快商品生產發展的前提條件。發揮優勢總的方針是:立足農村,依托城市,開拓廣闊的農村市場。商品經濟是一種開放性經濟,要加快其發展,必須實行開放性政策,把內部的和外部的各種有利條件都充分利用起來。商業供銷部門要廣周麗群1、2博士后(1、北京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基地北京100070;2、清華大學北京100084)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在華外資聯盟合作與我國產業安全研究”(項目編號:16BCG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圖分類號:F724文獻標識碼:A辟流通渠道,減少中間環節,搞活市場,并積極主動提供商品信息,給予技術指導。特別是供銷部門,要搞好體制改革,盡快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從經營型轉為服務型。企業要重視生產與服務(包括流通)的關系。習指出,過去辦企業靠的是國家計劃,現在不行了,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特別是社隊企業,主要靠市場調節。凡上一個項目,必須做好可行性調查,運輸供應是不是及時?產品銷售是否暢通等等,都應該調查清楚,才決定上否。如果我們仍寄希望于靠計劃、靠包購包銷,那就只能是坐以待斃。他舉例說,蠡縣的晴綸業,不是優勢產品卻可以大規模發展,主要是他們重視產前產后的服務工作,重視經銷活動。為了搞好流通領域里的工作,他們一是建立了各種專業公司;二是開辟了各種專業市場;三是發動了4萬多人到全國各地搞推銷。這幾手都是值得學習的,要盡快從靠包購包銷轉到靠市場調節上來,生產、經營一起抓,做到以銷定產、以銷促產。有些同志對此認識不足,導致企業沒活兒干,產品沒銷路,產生埋怨情緒,他說:“要埋怨的話,先埋怨自己,為什么沒有市場競爭的思想準備”。 政府要大力加強信息工作。1984年2月,習在正定縣委工作會上專門談到強化發展商品生產手段,抓好信息,搞活流通,加強協作和聯營問題。他指出,信息是商品生產的耳目和神經系統,是社會共享的人類一切知識、學問以及從客觀現象提煉出來的各種消息的總和。有人把當今世界稱為“信息世界”,把捕捉信息看成是搞活經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可見信息的重要。正定縣經濟起飛的速度快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于信息工作的好壞。不重視信息工作,就如同“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十分危險。加強信息工作,要建立機構、組織隊伍。他提出要形成一個以縣信息中心為中樞的“蛛網型”信息網。要有計劃地在全國各地設立固定信息點,廣辟信息渠道,并學會捕捉、分析和利用信息,使信息盡快轉化為財富,轉化為生產力等。要重視發揮市場作用。在發展正定商品經濟中,習反復強調市場的重要性。他指出,市場的價值法則使許多人變得聰明能干起來。要依托城市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城市需要什么我們就種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們就加工什么。在實踐中正定總結出一套依托城市的訣竅: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應其所變,被群眾稱為“二十字經”。根據實際,習領導大家大力開發“縫隙經濟”,積極為石家莊市拾遺補缺,努力開拓商品生產門路。他提出,必須運用價值規律這個杠桿,依靠市場調節,揚己之長,填大工業、大城市生產生活之缺。尋縫覓隙,擠進去,站住腳。城市缺什么,就補什么。這不僅包括搟面杖、笤帚、拖把之類的普通日用商品,也包括一些在城市不好安排的高級化工產品。正定的同志把這種運用市場調節規律填補計劃經濟不足,以拾遺補缺、勞動密集型和小型分散為主要特征的小商品生產稱為“縫隙經濟”。所謂“縫隙”,既有空間上的“縫隙”,也有時間上的“縫隙”。空間上的“縫隙”,如國家計劃之不周,城鄉結合部的薄弱環節,大工業各行業之間的空檔,市場上的供求矛盾,區域上的經濟差異等都有“縫隙”可鉆。時間上的“縫隙”,如農閑冬閑季節,工前工后的空余時間,也都有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可能。所以,只要充分利用這些時間和空間上的“縫隙”,必然形成新的生產力。流通是商品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抓生產必須抓流通。習指出,供銷社體制、信用社體制都要改革。要鼓勵農民個體進入流通,大力發展和支持個體商業服務性行業,大力發展和支持流通領域里的重點戶、專業戶,使他們成為流通領域的重要補充力量。要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和爭取市場,主攻石市,擠入京津,咬住晉蒙,沖向全國,有條件的要力爭打入港澳和國際市場。使正定縣商品流通處于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常流不溢的良好狀態。

強化市場導向,促進流通與生產相適應

在福建寧德,習提出,經濟建設就是最大的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閩東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1989年他在論畬族經濟的發展時強調,要樹立商品經濟觀念,這是開放的前提條件。畬族經濟的發展,既需要外力的幫助和推動,更需要內在活力的啟動。要啟動內在活力就要把原始的、自然經濟的封閉保守的觀念,改變為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新思想、新觀念。要以市場為主導。 習指出,今后閩東的發展,不但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更需要尋找適合閩東經濟的道路,其指導思想歸結為“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注重效益”。他強調,開發和扶貧對閩東來說,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所以都應統一于商品經濟規律的運動之中。針對資源開發問題,習強調,資源開發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市場需要,從立足于本地資源這個角度看,我們很有必要樹立“市場為主導”的戰略思想,并由此確立一條“市場—技術—資源”的發展戰略。自然資源不等于經濟資源,自然優勢也不等于經濟優勢。自然資源只有同市場結合,才是經濟資源。利用和開發資源必須著眼于社會需要,商品必須是市場需要的商品。要做好糧食流通工作。習指出,閩東經濟發展要上新臺階,必須把糧食作為一項重大工程來抓,實行生產、經營、流通、服務的一體化。在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同時,建立一批有適度規模的商品糧基地。同時,重視抓好糧食產后的流通工作,建立和健全流通渠道,使流通與生產相適應,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擴展農副產品銷售市場。比如,有的地方有豐富的生產鮮活產品的資源,但當地市場卻十分有限,因此資源優勢難以轉變為經濟優勢。如果我們采用保鮮包裝,就可以把鮮活產品運出去,從而擴展它的市場。此外,通過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還可以提高農副產品的品位,提高它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這也是擴展銷售市場的一個方面。

治理餐桌污染守護舌尖安全

食品安全是流通產業安全的關鍵目標,是黨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2001年2月,新華社接連刊發兩條反映餐桌污染的報道。時任福建省省長的閱后,立即作出批示:“‘餐桌污染’是一個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活安全,關系我省農產品能否擴大國內外市場和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大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此后,創造性地提出并一手推動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打響了治理餐桌污染的第一槍。多年來,治理餐桌污染連年成為福建省委省政府致力打造的為民辦實事項目,全省食品安全總體保持良好態勢,未發生較大的食品安全事故,為城鄉居民的餐桌拉開了從種養到加工、流通、消費一條龍監管的“食品安全網”。2017年1月3日,對食品安全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民以食為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關系我國13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抓得緊而又緊。這些年,黨和政府下了很大氣力抓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老百姓仍然有很多期待,必須再接再厲,把工作做細做實,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增強食品安全監管統一性和專業性,切實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要加強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建設職業化檢查員隊伍,提高餐飲業質量安全水平,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安全工作,嚴防、嚴管、嚴控食品安全風險,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安心。

加快流通等服務業發展

在浙江工作期間,在其所著《之江新語》中對服務業發展等有精辟論述。將服務業培育壯大為主動力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推進增長轉型的客觀要求。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將服務業逐步培育壯大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動力產業”。推動服務業發展,必須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流通經營方式改造服務業,推動服務業現代化。要把服務業發展與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結合起來,推動物流、金融、中介、軟件和信息等與生產密切相關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更好地為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服務。發達的運輸、物流、商貿業,有利于生產要素和產品大進大出,實現工貿聯動。要把服務業發展與專業市場提升結合起來,推動專業市場經營業態創新,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和網上虛擬市場,借鑒現代流通經營方式改造商品市場和專業街區,完善市場服務功能。要把服務業發展與擴大消費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商貿、旅游、文化、體育、保健、商住等服務業,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總結推廣興商建市的“義烏經驗”。義烏通過堅持“興商建市”戰略不動搖,走出了以商貿業為龍頭,發展國際小商品城,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成功之路。對此高度肯定,他指出:“義烏的發展是過硬的,在有些方面還非常突出;義烏發展的經驗十分豐富,既有獨到的方面,也有許多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方面”,要進一步總結、提煉、推廣。2006年6月8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在義烏召開座談會,推動當時已在浙江掀起的學習“義烏發展經驗”的熱潮向縱深發展,在這次座談會上,將義烏的經驗概括為“莫名其妙的發展、無中生有的發展、點石成金的發展”。

以登高望遠姿態大力發展現代流通

重視流通的先導性作用。2007年8 月,上海市委舉行常委學習會,聽取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陳文玲關于《現代流通與國家競爭力》的專題輔導報告。時任市委書記的指出,現代流通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先導性力量,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上海實現“四個率先”、建設“四個中心”的重要載體。要以登高望遠的姿態,大力發展現代流通,加快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上海經濟集聚和輻射作用。提高站位發展現代流通。強調,上海的發展需要著眼更高的層面、占據高端位置。要有遠大眼光,樹立全局觀念,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更高階段的要求,大力發展現代流通,建立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在產業鏈中占據高端位置,提高城市國際競爭力。要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在積極發展現代流通中不斷提高上海的集聚、輻射能力,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要充分利用上海處在國內外市場“交匯點”的優勢和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發揮“窗口”和“橋梁”作用,發揮集聚和輻射功能,使上海成為長三角、長江流域和國內外各種要素大流通、大交換的制高點,成為資本流通、商品流通、技術流通、服務品流通和信息流通的中心。

保護和傳承中華老字號

要發揮老字號的質量示范作用。2013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品牌是信譽的凝結。一個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確立起來,就可以成為質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會放心購買和消費。因此,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我們有信譽、有市場的食品品牌還是太少了。一些老字號逐漸消失了,有的即使還在,但傳統手工制作工藝失傳了,有的用流水線生產,產品口味同過去相差甚遠。名稱還是那個名稱,味道已經不是那個味道了。要保護和傳承食品行業老字號,使優秀品牌不斷發揚光大,發揮其質量管理的示范帶動作用。要加強品牌建設,積極爭創名牌,用品牌保證人們對產品質量的信心。要增強老字號發展信心,促其重放光彩。2017年,在全國政協關于老字號的調研報告上批示,做好保護和促進老字號發展工作,營造良好有利環境,讓民族品牌大放光彩。2013年底,曾光顧餐飲老字號慶豐包子鋪,黨的召開后的10月31日,再次帶領新當選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滬參觀中共一大會址,參觀后到上海老字號“老半齋”餐館就餐。這些舉動強化了人們對老字號品牌的身份認同,激活了消費者的國貨意識,也極大地鼓舞了老字號品牌企業的發展信心。

流通樞紐要“買全球賣全球”

2013年11月,到被稱為“中國物流之都”的山東省臨沂市調研,他表示,臨沂物流搞得很好,要多元發展,向現代物流邁進。物流業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要加快物流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提高流通效率,推動物流業健康發展。2014年5月,到河南鄭州調研,聽說鄭州著力打造國家鐵路一類口岸、多式聯運服務中心、中歐班列貨運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更多的“中國制造”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集結鄭州再向世界各地出發,他非常欣慰。希望河南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多做貢獻。在考察了河南保稅物流中心“物匯中原,暢通其流”的情況后,總書記勉勵他們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的戰略目標不斷前進。

“互聯網+流通”要更好造福于人民

2015年7月,在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工作會議上指出,內貿流通經歷了三次革命,目前信息技術、科學技術推動內貿流通創新,電子商務發展很快。要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要求,為流通創新營造好的環境。在浙江烏鎮視察“互聯網之光”博覽會時指出:“互聯網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很多領域的創新發展起到很強帶動作用。互聯網發展給各行各業創新帶來歷史機遇。要充分發揮企業利用互聯網轉變發展方式的積極性,支持和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進行創業探索”,“互聯網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很多領域的創新發展起到很強帶動作用。我們要用好互聯網帶來的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3億多中國人民,更好造福各國人民。2016年4月,在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要著力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資源配置優化,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推動創新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揮積極作用。我國互聯網企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在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黨的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要通過創新驅動和引領,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提供有力支撐。

以品質消費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2014年2月,視察北京時,提出要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2017年2月,再次視察北京,仍強調要不斷朝著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前進。他指出,城市規劃建設做得好不好,最終要用人民群眾滿意度來衡量。要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關心的問題為導向,以解決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大氣污染等問題為突破口,提出解決問題的綜合方略。要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斷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這里講的公共服務供給就包括社區商業等流通設施網絡,以及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消費需要的各類服務。因此,北京根據視察的重要精神要求,提出加快推進全市生活性服務業規范化、連鎖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撐。在黨的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經濟學角度看,美好生活的核心內涵和主要目標是通過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品質消費需要,提升居民福利水平,增強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此,報告提出要“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要在現代供應鏈、中高端消費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要“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國家發展改革委編.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人民出版社,2018

4.張美君.馬克思消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5.謝加書.美好生活建設的中國道路.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10)

作者:周麗群 單位:北京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