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發展現狀及趨勢

時間:2022-10-30 08:44:11

導語:消費金融發展現狀及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消費金融發展現狀及趨勢

隨著人民收入的增長以及消費信心的提升,近年來,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迅速上升,報告明確將消費定位為對經濟發展起基礎性作用的產業。伴隨大眾消費觀念向“提前享受”轉變,信用交易成為最主要消費方式,消費者對與消費相關的金融服務需求逐步釋放,主動型消費金融需求不斷增長,各類機構相繼發力搶灘。當前相對有代表性的參與機構主要為銀行系和互聯網類機構:銀行系在開展傳統消費類信貸的同時,通過參、控股消費金融公司,參與細分市場;互聯網類機構以金融科技平臺為代表,構筑消費與金融的閉環生態系統;部分網貸機構也通過綁定消費場景,參與金融市場的拓展。消費類金融產品作為金融機構零售業務的藍海領域,對精細化管理的要求較高——在獲客、征信、授信、營銷、貸后管理等整體流程及各個節點中,獲得控制成本、提高用戶體驗度、挖掘用戶價值等方面的最優方式成為消費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競爭成敗的關鍵。整體看來,消費金融作為消費產業鏈條的金融衍生需求,其對市場的把控性體現在對上游供應資源和下游需求資源的布局能力方面;其業務順利開展的核心驅動主要為其對資產的風險控制、定價能力以及融集資金的能力,以保障其業務不斷拓展、實現良性循環的經營能力;同時,使用的便捷性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行為可否轉化為金融需求流量。因此,消費場景的掌控力是各機構獲得優質信貸資產的主要來源,同時,數據積累、大數據風控及智能化定價水平是各機構在市場上能否長期運轉并取得競爭優勢的核心保障。從當前市場情況來看,消費金融市場參與者主要從風控方式、獲客渠道、獲客成本、消費場景布局、使用便捷性、資金等方面形成各自經營特點,面向不同的客戶群體,形成了多種不同的發展模式,本文主要通過分析當前消費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的運作模式,形成對比分析,并對市場競爭主體后續的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銀行系資金端業務發展基本方式

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在參與消費金融市場過程中,主要通過信用卡等消費信貸類零售產品拓展市場。受益于多年來的客戶資源積累,以及得天獨厚的資金優勢,銀行拓展消費金融類業務所對應客戶群多為信用資質優良,所設計產品大多金額相對較高、時間期限相對較長。同時,由于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對不良率的嚴格限制,其所涉及的消費金融產品對抵押、擔保等風險控制要求相對較高,這也與其主要客戶群體的特點相適應。另一方面,嚴格的風險控制紅線使銀行在以“小額、分散”為主要特點的消費金融市場上受限于嚴苛的定價機制和漫長的申請周期,且受傳統征信系統信息的局限性,部分潛在客戶市場無法實現充分開發。近期,由于監管要求銀行關閉第三方支付代付通道,更多金融交易數據信息將進一步向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匯集,對銀行拓展消費金融類零售業務提供更好數據支撐,為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開展消費金融類業務提供更為精確、高效的風險控制模式,有針對性地為使用者營銷、維護客戶,打造銀行電子商務平臺;此外,銀行對應消費支付端對第三方依賴度相對較高,在支付轉化金融需求流量等方面不具備競爭優勢。部分銀行在開展消費類零售業務的同時,也通過股權合作的方式,進一步挖掘消費類細分市場潛力——消費金融公司更加專注于消費類細分市場,主要針對市場上“小、散、靈”多樣化的消費金融需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針對20萬元以下的短期融資需求予以授信,以靈活、高效的風險控制體系滿足不同情況下的消費金融需求。在突破傳統銀行體系在定價、風險控制機制上不足的同時,消費金融公司也失去了傳統金融機構在資金成本和杠桿率方面的優勢——其業務的開展和拓展需要搭建完整的生態圈,通過配套第三方支付通道、消費場景鏈接拓展等渠道,才能夠實現其產業鏈條、生態的完善,單純消費金融公司自身無法實現其商業模式的順暢循環。因此,對于大多數消費公司而言,其業務拓展主要受限于機構自身體系不完善,支付通道費用、消費場景渠道拓展等成本較高,業務拓展受限。

互聯網系線下資源積累特點

不同于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參與消費金融市場的傳統方式,金融科技公司作為互聯網類消費金融機構,以移動支付作為切入接口,滲透入各個生活消費場景,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場景化運營模式。這類機構多立足于電商平臺豐富的消費場景,為電商平臺用戶消費行為滲透金融服務——通過獲取客戶歷史消費數據,了解客戶消費行為習慣,通過多個維度的數據標簽實現對消費者的全方位畫像,并不斷進行更新迭代,分析客戶消費及相關金融需求;通過大數據信息采集,形成相應信用評級,提高風險控制精準度;借助第三方支付通道,鏈接線上線下不同消費場景。同時,根據大數據分析,形成個性化線上產品推薦,進一步促進消費,間接推動消費金融發展,構筑消費與金融的良性循環生態——形成以大數據支持為基礎,靈活的風險控制和個性化產品設計為特點,高效、便捷的經營模式,在市場競爭中對資產端需求變化反應更快,能夠有效激活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由于其生態高度依賴消費場景,線上客戶以電商客戶為主,獲取便捷,市場拓展成本較低;同時,線下生態圈拓展涉及范圍廣,推廣、維護客戶的成本相對較高,融資渠道受限,成本較高也成為互聯網類機構業務拓展的最大受限因素。此外,伴隨信用大數據的打通,其在場景消費數據方面不再具有獨特優勢,大數據風控等比較優勢將在未來的競爭中逐漸削弱。網貸平臺作為專業信貸平臺,所發放的消費貸主要針對缺乏傳統征信信息、以在校大學生為代表的“新興產階級”,在租房、電子產品、教育等消費領域深度布局,挖掘相應領域的消費需求;通過對接相應線上線下場景資源,收集并分析目標客戶的行為數據、即時場景信息等,將同質化的目標客戶群通過利率和額度分層,從而確定授信方式和額度,并在線上完成全流程的小額貸款業務。此類平臺場景拓展主要通過地推的方式,在其布局的細分領域尋求潛在借款人。由于平臺無法直接獲得消費場景、消費對象的詳細數據,其流量導入和風險控制多依賴于第三方科技公司所提供的大數據及風控模型,個性化、精細化定價程度不及電商平臺所匹配的消費金融服務,對優質客戶的吸引力相對較低。 

消費金融未來發展趨勢

綜上所述,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類金融平臺由于天生特性不同,在拓展消費金融的過程中,優勢各異,業務拓展重點有一定差異——傳統金融機構多以資金為競爭優勢,加之長時間以來優質客戶資源積累,拓展資產端、獲取消費的流量場景、提高傳統消費信貸的使用便捷性成為其消費金融類業務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互聯網金融平臺以既有消費場景為依托,衍生出消費金融的功能,結合消費需求歷史數據的大數據分析,消費與金融需求結合更加密切,市場反應速度更快,對客戶產品需求分析更加精準;另一方面,整體業務規模的拓展主要受資金規模限制,加之監管提高對互聯網金融融資規范化運營的要求,融資成為互聯網類金融平臺業務拓展的首要問題。由此來看,消費金融藍海市場中,在需求挖掘、場景布局、操作便捷、資金成本、風險控制等方面成為各競爭主體取得絕對性、比較性優勢的戰略要點:從消費場景拓展來看,需要最大限度延伸消費需求相關鏈條,并圍繞相關鏈條進行消費場景布局,從而提供豐富的場景基礎和相關金融服務保障;從資金來源來看,降低資金成本,可以為貸款利率提供一定降價空間,從而吸引和留存優質客戶群;從風險控制水平來看,通過智能化的風控決策,實現風險管理全流程的覆蓋和控制,全鏈條的資產質量監督體系,從而提高風險把控能力;與此同時,方便快捷的操作流程,成為鏈接消費行為與金融服務不可缺少的橋梁。在具備上述優勢的同時,機構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需將個體優勢相串聯,逐步形成資金成本降低、資產質量優良、客戶粘性提升的運營模式,實現長久運營的良性循環。在未來的競爭中,消費金融市場各類參與主體應系統分析其在業務開展過程中的比較優勢,找準競爭切入點,以自身某一項或者多項特點為支點,形成差異化市場競爭力。銀行系機構可以依托資金、優質客戶資源的優勢,利用線下信用卡既有場景優勢,借助云計算、算法模型等技術,加強對風險因素的分析及運用,形成與消費金融型業務相匹配的風險控制系統,針對優質客戶群,推廣相關產品;互聯網類機構可以以低申請門檻、高信息透明度及便捷的用戶體驗為優勢,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規模效應,加大場景化資源的拓展,進而彌補其在資金成本、市場信用度以及牌照方面的劣勢地位,在小額交易方面、垂直細分市場等領域獲得優勢市場,實現更長的生命周期和用戶粘性。在整個消費金融的生態鏈上,各個機構都存在自己的優勢,這意味著在未來合適的、一定的時間里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業務在更深層次融合和拓寬,形成合作共贏的生態。事實證明,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類金融平臺勢必需要聯合而行。在場景接入、渠道拓展等多方面雙方的需求互補注定行業合作是大趨勢,消費金融不再是一個單一的場景和鏈條,而是一個高度整合、完整的生態體系。從相互競爭到合作共贏,傳統銀行可利用天生的金融資本優勢,用自身龐大的金融市場基礎托起更具靈活性和針對性的面向個人的消費金融市場,結合互聯網金融的數據、場景優勢,更好控制風險,降低資金成本和獲客成本,獲得用戶流量,鏈接客戶生活、消費、金融場景,挖掘零售業務藍海市場,提高消費金融行業整體的盈利水平和服務效率。伴隨著消費金融生態的搭建,風控技術及征信體系將不斷完善,相應產品向便捷化、多樣化發展,最終實現消費金融機構、消費者及消費市場的共贏局面。

作者:周衍魯 周挺輝 單位:1.山東行政學院 2.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