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3 05:22:00

導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

論文摘要:現代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心臟,政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腦,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雙手,供給與需求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雙足,從而使人們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

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始終存在一對基本矛盾,這就是經濟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欲望的無限性。市場經濟是依靠市場的客觀力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功能來配置資源、調節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形式。計劃經濟是由政府首腦或中央計劃機關利用行政權力、通過行政渠道下達指令性計劃來分配經濟資源、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形式。經濟自由主義主張經濟放任,由市場的力量來組織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而國家只能為此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條件,承擔某些不適合由市場來組織的經濟活動,市場應該由“看不見的手”——價值規律自發調節[1]。大危機之后,凱恩斯在經濟理論上實現了“凱恩斯革命”,提出了必須在那只“看不見的手”的基礎上加上一只“看得見的手”,即實行國家干預主義,主張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調控,并限制私人經濟活動,由政府直接從事大量經濟活動[2]。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了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之外,還具有自己的本質特征。

一、現代企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心臟

中國加入WTO之后,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外國的商品價格低廉以及某些商品質量較好,服務業的服務質量較好,服務項目較多,我們如何同他們爭奪客戶?外國企業以高工資吸引人才,我們如何把人才留住?在外國商品涌入后,國內的就業壓力在一段時間內會加劇,我們如何應對[3]?目前我們存在的通貨緊縮、需求不足、供給過剩等一些列問題,使經濟快速增長面臨巨大壓力。唯有企業的活力增強了,企業經營管理改善了,成本降低了,技術創新了,生產出價廉物美、適銷對路的商品到國內外市場中去競爭,才能解決目前存在和面臨的問題,才能使中國經濟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客觀地說中國目前大部分國有企業并沒有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具體表現是產權不清晰,投資主體不明確,企業盈虧責任無人承擔,部分行業和企業壟斷地位沒有打破。雖然某些國有大中型企業已經改制成為上市公司,但沒有形成現代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董事會是清一色的,都是由政府派出,監事會同樣是政府部門派出的,基本上是一種擺設,連公司的經理都由政府提名任命。使企業無法真正自主經營、自主決策。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形象地將這比成“帶著枷的林沖”[4]。國有壟斷企業的存在,嚴重地損害市場經濟的環境,各種不同性質的企業不在同一條件下競爭,別的企業的成本遠遠大于壟斷企業,有的連這一領域都不讓進入,因而無法與其競爭,挫傷這些企業的積極性。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各方面的關系和利益。我們要從明晰投資主體入手,探索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的具體途徑和形式,實行政府社會職能與管理國有資產職能的分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職能與運營職能的分開,建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運營體系;要進行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的戰略調整,特別是要加快民營企業的發展,對國有企業加快實施破產、兼并、重組的步伐,以實現國有資產的合理配置;要大力調整企業資產負債結構,解脫企業歷史上形成的不合理債務負擔,增加企業資本金;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制,妥善分流企業富余人員,分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在未來的幾年內,要加速國有經濟從一般競爭性、贏利性領域中退出,還企業自由人的地位,還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

二、政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腦

政府對經濟運行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保障作用,指為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二是參與調節作用,指運用各種經濟杠桿對經濟運行進行間接的調節和干預;三是間接的資源配置作用,指通過規劃、政策、總量調控以及適度的直接參與,來對資源配置產生影響。但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對市場引導來實施的。政府高于市場,政府通過對市場的調節而調節經濟。政府作為市場經濟的大腦,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體系實施監督和調控。但這種監督與調控必須是間接的,即只有在下列情況出現時政府才能發出調節指令:(1)市場調節、社會調節失靈;(2)經濟總量嚴重失衡;(3)市場主體顯失平等;(4)市場競爭顯失公平;(5)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外部性為負。從這一意義上說,政府是消極的大腦,而不是積極的大腦。就連一直主張政府干預的凱恩斯也說:“政府的當務之急,不是去做那些人們已經在做的事,無論結果是好一點還是壞一點;而是要去做那些迄今為止還根本不曾為人們付諸行動的事情。”政府要在市場經濟大海中暢游,更要跳出大海看大海。

三、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雙手

市場經濟是一部精良而復雜的機器,它通過價格和和市場體系對個人和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進行協調。它也是傳遞信息的機器,能將成千上萬的各種不相同的個人的知識和活動匯集在一起。在沒有集中的智慧或計算的情況下,它解決了一個連當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也無能為力的涉及億萬個未知變量或相關關系的生產和分配等問題。并沒有人去刻意地加以管理,但市場卻相當成功地運行著。這就是市場的神奇之處,市場將買者和賣者匯集在一起,共同決定商品的價格和成交的數量。人們經常認為,沒有人為干預的經濟其秩序必然是混亂的,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在大部分情況下沒有干預的經濟照樣有序進行。市場經濟的有序性最早為亞當·斯密所揭示。斯密提出“看不見的手”的原理,該原理表明:當個體自私追求個人利益時,他或她好像為一只看不見的手所引導而去實現公眾的最佳福利。斯密認為所以可能出現的結果中,這是最好的;政府對自由競爭的任何干預都是有害的。理論和實踐都進一步表明,這只看不見的手確實有神奇的作用,它能優化經濟資源的配置,自動調節市場供求關系,客觀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強制實行優勝劣汰。因此,市場機制在整個市場經濟體系中,是調節的第一手段,是調節的基礎手段,是調節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如果說把它比喻成人的一只手的話,那它也是右手(左撇子除外)。

實踐證明,市場機制是迄今人類發現和運用的最有效率的經濟運行機制。但另一方面,市場又不是萬能的,市場有失靈的時候,也有失靈的地方。市場必然導致經濟上的壟斷,不能消除有害的外部性,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對公共產品的需要,不能保證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不能自動保持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這些統稱為“市場失靈”或“市場缺陷”。對此,西方經濟學界一些流派主張用政府的干預作為“看得見的手”進行調節,筆者在上面已經論述了政府高于市場,它不能也不應該與市場平行。政府要做的事是通過采取一些列措施,對市場體系進行醫治和修補,使之重新恢復生機與活力。但是當市場體系中的一些問題非政府能予醫治與修補時怎么辦?這就要求市場體系中另一只手左手——社會機制予以幫助。社會機制就是社會組織通過一定的行為,從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各個方面對經濟活動施加影響,以此促進整個國民經濟良性運行。

四、供給與需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雙足

商品經濟是供給與需求的統一體,正如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所說:“神為了讓人看見需求與供給,給了兩只眼睛。”[5]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初期,供給與需求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一樣,形影不離。在貨幣誕生之后,供給與需求相對分離,因而產生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但供給與需求作為矛盾的統一體,始終存在并貫穿于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之中,兩者既相互排斥、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相互轉化。一段時期,供給處于支配地位,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主導作用,一段時期,需求處于支配地位,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就好像人的左右腳一樣,時而左腳邁在前面,時而右腳邁在前面。當一只腳邁在前面時,另一只腳就應該主動跟上,并跨到另一只腳的前面,否則就無法前進。但這只是前和后的關系,不是長與短的關系,一長一短,便成為跛足。因此,供給與需求的暫時不平衡并不可怕,它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表現。但作為大腦的政府,要善于發現問題,當供給與需求嚴重失衡時,也就是經濟出現跛足現象時,要及時采取方法,予以醫治,使經濟健康運行。

判斷經濟生活中的供給與需求狀況,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總供給與總需求是宏觀經濟的核心變量,是宏觀經濟活動的軸心。在宏觀經濟的現實運行過程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宏觀經濟的變化狀態及趨勢,以及國家所采取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內容及走向。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主要是以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相互關系為中心的,并且以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相互關系的協調為目的。在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當需求明顯大于供給時,就叫短缺經濟,當供給明顯大于需求時,就叫過剩經濟。由于中國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召開之后,才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1997年之前,中國始終受到短缺經濟的困擾,在解決供需矛盾的過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生產增加供給上,這時的經濟就是短缺經濟,這一判斷無論在理論界,還是政府都沒有異議。1997年之后,供求關系的變化使我們始料不及,商品零售價格持續走低,需求不足,供給相對過剩。中央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每年發行1500億左右的國債,刺激經濟,拉動需求。但結果并不理想,相反還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如對民間資本的擠壓。中央采取的政策顯然是基于過剩經濟這一判斷作出的。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7.

[2]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理論[M].重慶:改革出版社,2000.

[3]儲東濤.按照WTO規則轉變政府職能[N].新華日報,2002-05-06.

[4]厲以寧.論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N].中國經濟時報,2002-01-26.

[5]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