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與大學生的關系
時間:2022-05-21 03:55:42
導語: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與大學生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推動當代青年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不僅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要求,也是實現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先決條件。本文通過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涵,分析樹立文化自信在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聯系內外兩個方面的因素,對影響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因素進行了分解,為高校做好思政工作,增強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推動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提出對策。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化自信;大學生;全面發展
文化凝結在人類精神活動及其成果中,對于國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發展振興的深層力量。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富強,人民的精神是否富足,對本國、本民族的文化是否有足夠的自信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條件。黨的以來,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的變化,不僅是語層面上的變化,從根本上講,將“文化自信”置于與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并列的位置上,是我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確的有力證明。大學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中流砥柱,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將博大精深、繁榮發展的中華文化深深鐫刻于思想當中,能夠引導大學生用開放、自信、擔當的眼光看待未來,這與高等教育實現大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高度契合。因此,高校、社會要共同努力,在日益復雜的現實情境下引導大學生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推動實現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完整的體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囊括其中。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當代中國正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世界發展大變局相互交融的拐點上,人類社會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運與共、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國際力量對比在此消彼長中朝著相對均衡的方向發展。實現民族復興,文化的繁榮興盛是先決條件。對自身的文化越自信,就越能夠以積極平等的心態與其他文化展開對話,越能夠主動吸收外來文化中的養分為自身的發展服務,也就越有能力從容應對變局。因此,樹立文化自信不僅事關過去和現在,更是事關未來的頭等大事。
2樹立文化自信在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作用
大學的任務是為國家培養未來發展所需的人才。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是大學的重要目標。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這就意味著,大學不僅僅是要培養工程師、科學家,更重要的是要為全社會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價值觀正確的人才。大學生正值青年時期,不僅可塑性強,而且吸收接納能力十分強。但大學生受限于自身的年齡和閱歷,因經驗和辨別能力有限,十分容易被不良價值觀、不良思潮誤導。面對日益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社會環境,當代大學生目睹了文化價值碰撞與社會關系變革的現實情況,在多元價值理念下,稍有不當就極容易是非難辨,目迷五色。越是這個時候,就越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培養,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思想“壓艙”,為價值“定盤”,推動大學生結合歷史和現實,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德育”首當其沖,是實現全面發展的起點。德育不僅包括思想道德教育,還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價值取向教育、文明素質養成教育。大學生思政教育在其中發揮出關鍵作用。通過引導大學生用全面端正的觀點看待本國文化、吸納外來文化,激濁揚清,正本清源,將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與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和知識能力緊密結合,將個人理想的實現注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實現協調統一。因此,從教育的價值功能上看,樹立文化自信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價值功能上是相統一的。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旨在提升大學生群體對于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可于繼承,目標是發揮文化對于人的精神的引領作用,以文化來塑造人的品格。從這一點上看,培育文化自信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最終要實現的目標上也是相匹配的。
3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影響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因素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兩方面。(1)內因。內因即是與大學生自身、學校教育等相關的因素。我們的國家擁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大學生作為祖國建設的接班人和繼承者,應該要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一是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知不足。大學生雖然接受多年社會主義教育,但對于很多文化層面的知識只知皮毛,而沒有深刻領會文化的內因內核,以及社會主義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而且大學生畢竟閱歷較淺,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還處于培養塑造階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也尚處于發展當中。很多學生表示對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了解只限于課本中知識,對于文化的發展脈絡和未來走向沒有系統清晰的認識,也沒有把培養文化自信與自身發展的現實要求結合起來。二是高校文化自信培育不到位。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溫床,是塑造大學生品格和能力的大花園,很多高校專注于學生專業知識、就業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文化對于人的塑造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形式大于內容、宣傳重于實效的傾向,對于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程度沒有一個明確的考核評價體系,導致思政教育有行動,而無法衡量學生是否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涵入心入腦、指導實踐。三是教師隊伍能力存在差距。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引路人,對于學生品格的培養和能力的塑造具有最直接的影響。但在很多高校中,教師自身沒有認識到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還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學流于形式,缺乏站在理論前沿和現實問題面前幫助學生梳理文化自信脈絡的能力,容易出現力不從心的問題。(2)外因。外因即是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來自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等領域的思潮對于樹立文化自信的沖擊和影響。一是來自意識形態領域和價值觀方面的沖擊。當今世界不可避免地逐步邁向更加多元的方向,不同思潮以前所未有的開放態勢在全世界形成各種各樣的碰撞,不斷相互融合。但面對來自西方國家一些腐朽思想文化流入的現實,很多大學生缺乏應有的辨別和抵制能力。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文化市場,與經濟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化的教育人、引導人、凝聚人的功能被消遣、娛樂功能所替代,大學生容易在這些思潮下迷失自我,丟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和傳承。二是網絡時代面臨的文化向心力挑戰。網絡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也模糊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界限。虛擬世界中存在的消極思想極容易通過互聯網相互傳播,很多人把互聯網視為法外之地,在互聯網上傳播封建、暴力、色情等內容,容易捕獲好奇心強、辨別是非能力不足的大學生,無形中沖擊了文化向心力的凝聚。
4文化自信視角下增強學生全面發展能力的對策
4.1加強黨對高校意識形態的領導作用
要不斷加強黨對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強化政治意識,提高組織引領能力,將維護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安全穩定貫穿于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的全過程。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對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進行甄別,吸取其中的精華部分,堅決抵制西方腐朽意識形態的不良侵蝕,將樹立文化自信與立德樹人的目標結合起來,牢牢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在現今世界文化交流與碰撞的趨勢下。我們大學生要堅持文化的自主性。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和歷史發展的產物。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基。盡管我們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兼并了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但原本的民族文化始終扎根于中國的土地,散發出中華民族風格與智慧。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4.2要正視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
黨的以后,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視日益增強。在我國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中,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性,很多不良思潮對青少年產生了嚴重影響,不少大學生對我國文化的“文化自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文化自信嚴重不足。高校和社會都要正視這些問題,直面外來文化對大學生意識形態上的侵蝕,正視文化教育中的短板,調動各方力量解決文化自信不足的問題,將對未來大學生的發展要求轉化為培育人才的具體行動,將文化教育真正滲透入教育的始終。
4.3要發揮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作用
“初心”存著文化自信的力量,源自民族精神的千年傳承。只有樹立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一個民族孜孜以求的復興夢想才擁有靈魂。要以主題教育為抓手,注重文化自信培育效果,充分挖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目標鮮明、形式多樣、具有專業特點、學生喜愛的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具有特色和有品牌效應的教育活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當代大學生高度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這類課程有助于幫助當代大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念、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傳承中國革命文化傳統和愛國主義文化傳統、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和人生觀。
4.4要利用好校園文化和網絡文化建設的陣地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培育高素質大學生的營養基,要利用好這個陣地,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生活動,如社團活動、文化交流會、傳統文化展示會等方式,結合本校、本地區、本專業的特點,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知,逐步培養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高校要為大學生搭建起網絡文化陣地平臺,參加校外文化實踐活動是培養當代大學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環節,如參觀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參加城鄉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等;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是培養當代大學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如創建主題教育網站、舉辦有益的網絡文化活動等。將青年學生培養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紅色革命文化的弘揚者,以及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
參考文獻
[1]劉水靜.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自覺與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研究回顧與前瞻[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7,2(5).
[2]許筱靖.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生成機理及涵育路徑[J].教育評論,2017,(9).
[3]郭巧云.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多維審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作者:呂展榕 唐丹 姚屹北 單位:沈陽藥科大學
- 上一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
- 下一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