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4 11:44:00
導語: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于“三農”問題的長期存在,與城市區域相比,農村金融生態狀況較差,問題較多。因此研究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盡快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狀況,對推進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大意義。我國的農村金融成為整個金融體系的瓶頸和短板,這個瓶頸和短板使農村金融難以滿足農村經濟多層次發展的需要,也難以滿足農村金融服務多樣化的需求。
從資金的供給主體看,供給主體數量減少,農村金融供給渠道狹窄、金融服務品種匱乏的問題比較突出。目前,農村金融市場的供給主體主要為中國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確立“面向三農,商業運作”的市場定位,其服務“三農”和縣域的力度逐步加大。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其在農村的業務范圍主要為糧棉油收購等政策性業務。農村信用合作社,正在改革中艱難前行,但長期以來功能定位不明、產權不清、機構規模偏小、抗風險能力差等因素制約了其支農信貸功能的發揮。剛剛組建成立的郵政儲蓄銀行,目前主要以吸收存款為主,小額貸款處于試辦階段。從資金的需求主體看,主要是農戶、農村企業以及農村基層組織。信貸需求主體是多層次的,例如農戶可以分為貧困農戶、普通農戶、產業化經營農戶;農村企業有小型企業、規模企業和龍頭企業。大多數信貸需求主體不能提供有效抵押物,很難獲得抵押貸款,金融生態主體信貸功能弱化。主體各層次需求的方式和特征都有很大的差異,農戶是農村金融最基本的需求主體,但由于其提供擔保抵押物的局限性,很難從正規金融中獲得信貸支持。農村基層組織具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金融需求,對融資的需求具有總量大、時間跨度長和明顯的政策性金融及主要追求社會效益的特征,難以獲得商業性金融的支持。
農村金融生態鏈中適用的金融產品供給不足,農村金融服務缺位,主要表現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中國農村地域廣闊,自然環境、資源條件、市場經濟滲透程度差別很大,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致使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不平衡性和多層性。同時由于農業本身的弱質性,交易成本高,金融機構經營上的高風險、市場競爭不足,在大部分鄉村只有郵政儲蓄機構和農村信用社。因此在鄉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支農作用減弱,農村金融產品供給單一化,作為農村金融主體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小馬”難拉“三農大車”。生產性貸款多,消費性貸款少,短期貸款較多,中長期貸款基本沒有;市場不完整、金融品種單一,基本只有農村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極少。長期以來,偏向城市的金融政策形成了城鄉分隔的“二元金融”結構,這在客觀上制約著金融機構對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目前,我國對農業投入規模較低,在許多需要金融配套的環節比較薄弱,限制了金融配套資金的投入。此外,由于農民受教育機會較少,文化素質不高,一定程度影響農村社會信用,社會信用文化缺失,農村企業和農戶的誠信意識、金融風險意識比較薄弱,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遠未形成。農村社會征信系統建設和征信業發展緩慢,缺乏一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金融企業難以獲取客戶的真實信用狀況并作出準確的信貸決策。在部分農村地區,逃債、躲債和賴債的現象還比較嚴重,但失信懲罰機制尚未有效建立,缺乏對債務人違約的制約,致使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比較突出。
我國現行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整體上不能滿足“三農”的要求。由于農村產業風險的特殊性,對金融市場的健全發展以及農村金融組織的創新均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發展具有適應性的農村銀行是彌補“三農“資金匱乏的途徑之一。從我國農村的現實情況看,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在面對農村經濟發展所形成的強大而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需求時,并不能提供相應的農村金融服務,農村金融需求多樣化與農村金融供給單一性的矛盾比較突出,農村金融生態系統與農村經濟發展不適應。
近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從理論到實踐上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將取得新的進展,國家對農村金融服務的鼓勵、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從金融政策看,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鼓勵銀行加快金融創新,逐步放松多年來的制度抑制,其中一些政策惠及到農村金融領域。包括:放松利率管制,取消存款利率下限和貸款利率上限;放松監管限制,允許成立以民間資本為主的商業信貸組織和小額信貸組織。2006年12月,銀監會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放開農村金融準入門檻。國家制定了關于支持和鼓勵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銀監局出臺了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鼓勵試點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作為商業保險機構的補充;全國個人征信系統的聯網運行,使社會信用環境日趨優化。這些政策措施將有利于農村金融生態的改善。
2、系統科學的系統論
系統科學把系統作為研究對象,系統論認為,系統是一個由一系列要素或子系統構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體系。作為一個整體,系統是有序的和有目標的。系統依其不同的結構實現其一定的功能,而系統的特定功能的實現要具備一定的結構。因此,若要調整系統的結構,就有可能會改變系統的功能;而要改變系統的功能,就必須改變系統的結構。系統論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統的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系統科學作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一個大部門,是一門綜合的、橫斷的新興科學技術,一般公認以VonBertalanffy提出一般系統論GST(generalsystemtheory)概念為標志,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出現了系統論(systematology)、運籌學(operationalresearch)、控制論(cybernetics)、信息論(informatics)等早期的系統科學理論;同期出現的系統工程、系統分析、管理科學則是系統科學的工程應用,70年代到80年代的發展主要是系統科學組織理論的建立,包括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協同學(synergetics)、超循環理論(hypercycletheory)、突變論(catastrophetheory)、混沌論(chaos)、分形學(fractal);80年代以后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研究的興起大大地推動了系統科學的前進步伐,包括復雜適應系統CAS(complexadaptivesystem)、遺傳算法(geneticalgorithm)、神經網絡(neuralnet-work)。在結合了經濟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學科研究處于不斷向前推行的浪潮中,系統科學自身也得到了充實,其應用潛力得到進一步的發掘。
從不同學科領域表現出同構性和同型性的事實出發,Bertalanffy得到結論:“存在著適用于一般化的系統或者它們的子類的模型、原理及定律,這些模型、原理和定律與系統的特殊類別、組成元素的性質以及元素之間的關系或‘力’的性質無關。尋找一種不是關于或多或少特殊類型的系統的理論,而是一般地適用于系統的普遍原理,看來是合理的。”GST的任務“乃是確立適用于系統的一般原則”,它從有關生物和人的問題出發,不能沿用討論無機界問題常用的機械論分析方法。因為現實是一個有組織的由實體構成的遞階秩序,在許多層次的疊加中從物理、化學系統引向生物、社會系統,因此不能把分割的部分的行為拼加成整體,必須考慮各個子系統和整個系統之間的關系才能了解各部分的行為和整體。
若干要素按照某種方式相互聯系而形成一個系統,就會產生出它的組分和組分的總合所沒有的新性質,叫做系統質或整體質。整體具有不同于各個要素的系統質或新功能,這就是系統的整體突現原理。整體突現性是系統思想的核心和靈魂,是系統科學的理論基石。所謂用系統的思想分析問題,中心之點就是考察系統的整體突現性。系統的整體突現性可用公式來表示如下:W≠∑PI(這里又分為兩種。)
(1)整體大于部分之和。W>∑PI俗話“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就是這種情況。
(2)整體小于部分之和。W<∑PI俗話說“三個和尚沒水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一般系統論則試圖給一個能描示各種系統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統定義,通常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在這個定義中包括了系統、要素、結構、功能四個概念,表明了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三方面的關系。系統論認為,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征。這些,既是系統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觀點,而且它也是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表現了系統論不僅是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具有科學方法論的含義,這正是系統論這門科學的特點。
3、系統科學理論與農村金融生態結合
系統科學的中心概念是系統,福瑞斯特在《系統原理》一書中說:“系統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而一起運行的各部分的組合”。從系統的一般定義出發,引出描述有組織整體(即系統)特有概念,如總體、整體性、有序性、動態性、開放性、方向性、目的性、等終極性(果決性)、演化、漸進機構化、中心化、漸進分異化、主導部分、生長、競爭等等。從結構角度來看,農村金融生態系統是由農村金融生態主體子系統與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子系統構成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及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共同構成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的主體子系統,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依賴于宏觀經濟環境、地區經濟發展,以及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遵循金融生態環境的一般規律,則由法律、制度、文化、道德以及監管體系和征信、擔保體系構成的。從功能角度來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是該系統中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者。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資金短缺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研究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盡快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狀況,對推進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前國內農村金融體系有極具穩定的特點,其結果導致金融生態缺乏應有的活力。以后,隨著國內農村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農村金融系統也發生一定的變化,為了適應這種經濟體制的變遷,保持農村金融系統穩定且持續的發展,農村金融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種改革我們在兩個領域同時推進。一個是金融監管的改進,將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都納入金融監管范疇,另外一個領域非正規金融的創新。因為完全穩定的系統會失去變化、發展、創新的可能,而現實系統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來自自身、外部環境、甚至其他各種因素的擾動,象農村金融系統內部的矛盾、摩擦、沖突、風險,人、財、物的平衡協調,人與自然的有效空間的合理分配,人與農村金融的道德、規范、價值的溝通均會影響包括農村金融改革問題、農村金融創新問題、農村金融監管問題、農村金融政策問題等農村金融問題。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和諧農村金融的穩定機制應是適度的穩定,既不會使整個農村金融進入失控,無約束的混亂狀態,又要能在矛盾、沖突發生時,通過相關的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進行協調、溝通后保持良性狀態。
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相結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必須遵循反饋原理的,同樣農村金融生態系統也存在一個反饋現象,任何系統只有通過反饋,才能實現有效的控制,從而達到目的,因此構建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必須注意前饋信息的收集以及使用后反饋評價信息的收集,我國當前的農村金融生態體系風險防范缺乏系統科學的管理,農村金融體系組織結構的三大體系包括執行系統、決策系統和監督反饋系統是保障農村金融風險控制有效實施手段。健全完善的農村金融監督反饋系統是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結構要求。任何系統只有開放、有漲落、遠離平衡態,才能走向有序,所謂有序是信息量走向增加,即熵走向減少,組織化程度走向增加,即混亂走向減少。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由政府主導通過各種方式獲取大量的信息,建立信用信息庫以及農村金融機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調平臺,建立符合我國農村特色的社會信用體系和檔案制度,實行信用風險防范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罰機制,降低金融機構征信成本。
同時,系統只有通過互相聯系形成整體結構才能發揮整體功能,建立有序的、開放的、多層次的、多主體的農村金融生態系統。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無疑從其存在的社會環境中交換信息、物質和能量,同樣農村金融生態系統顯然是一個開放系統,其開放性包括內源開放和外延開放,內源開放是指農村金融與所在社會環境不斷進行信息、物質和能量交換,不與環境交換物質、信息以及能量,此系統就不會長大,否則該系統就會崩潰。外延的開放是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的邊界逐步擴大向區域外開放。隨著交通、運輸、通訊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以前孤立的農村金融生態子系統,越來越聯結到一起,形成更大范圍的有機整體。同樣,農村金融生態是金融生態的一個子系統,當前失衡的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嚴重阻礙我國金融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探索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農村金融生態系統。
4、利用系統功能原理構建和諧農村金融
功能(function)是刻劃系統行為、特別是系統與環境關系的重要概念,系統的任何行為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系統行為所引起的、有利于環境中某些事物乃至整個環境存續與發展的作用,稱為系統的功能。被作用的外部事物,稱為系統的功能對象。功能是系統行為對其功能對象生存發展所作的貢獻。凡系統都具有功能。系統的功能視角下和諧農村金融系統的重構,可以提高整個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的運行效率。從宏觀方面上講,就必須對農村正規金融進行制度創新與管理再造,對農村非正規(民間)金融進行政策引導和行為規范,給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帶來適應性、效率性、穩定性和政策性方面的系統功能特征。
和諧社會的構建,“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而作為經濟核心的金融,對農村經濟的增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農村金融組織系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金融生態系統注重人們之間的互動和參與,改變單個農民行為方式,以增強農村的凝聚力和組織性,發揮人們互助性和利他性,進一步提升人們的自主創新和合作創新意識。我們需要建設一個以政府引導、市場推動、農民自主創新“一體多元”的中國特色和諧農村金融生態體系。
如何實現和諧農村金融,最為重要的是要有促使“和諧農村金融”系統運行的各種農村金融機制。這些農村金融機制綜合作用,自發地搜尋、發現影響農村金融和諧的因素,并發揮調節、矯治的作用。整合農村金融各部分及各種力量,使農村金融結構獲得相對平衡,促進農村金融在良性的狀態下正常運行,共同通過協同效應產生秩序。“和諧農村金融”的組織過程將通過各種農村金融協調管理機制來達成,包括開放的農村金融機制、有效的調控機制、統一的整合機制、完善的穩定機制、發展的創新機制等內容。各種農村金融機制的協調、合作,使農村金融系統自發形成自我約束、調節功能。從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的功能產生來看,它內生于農業分工和農村金融交易的產生和發展,這一點可以從農產品交易、生產要素交易和農村金融市場約束下經濟增長的要求及相應的交易制度變革中看出金融功能的演進過程。從農村金融機構自身經營管理、金融業務出發,從制度層面和培育市場主體、培育金融機構的“自身能力”角度解析不足。比如我們現在的管理,仍帶有一種父愛主義、保護主義的特征,沒有真正把它推向市場,不是從培育他的自身的市場能力角度出發的,要靠自身的兩條腿在市場上去登的;農村金融體系構成要素中過多強調銀行金融機構體系;非正規金融,忽視其存在合理性、無明確的非正規金融政策。
系統的功能視角下農村金融生態體系重構,需要理順中央、地方政府、農村金融機構以及農戶之間的金融關系,健全管理制度,基本滿足農村金融機構的投資需要與農戶的融資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村金融的整體風險。
5、展望
在農村金融生態系統中,沒有一種單一的機構能滿足農戶、農村企業以及農村基層政府各種形式的金融需求,農村金融生態系統是由不同的金融組織所組成的一個有機的組織系統,這一生態系統是農村金融組織通過內在的多維聯系構成的復雜有機體。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應該加大對農村金融生態的重視,進一步放松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構建多樣化金融機構。在加入WTO以后的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中,有必要進一步放寬農村金融業和農村金融市場的限制,消除農村金融市場的進入壁壘,在可能的范圍內允許和扶持其他形式的金融組織發展,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多元化。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金融機構始終是農村金融生態的建設者和支持者。在優化農村金融生態過程中,改革創新是增強金融服務功能,強化金融支農能力的必然之路。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產業化的形成,農村經濟商品化、市場化、貨幣化、金融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必然對農村金融產生強烈的需求,要求打破原有農村金融生態均衡狀態,尋求新的利益均衡機制。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變革我國農村金融生態,逐步解決農村金融缺口問題,改變當前農村經濟落后的面貌,使得新的制度促進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的共同發展。
從系統科學角度看,構建一個理想和諧的農村金融生態圈,必然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各子系統聯系緊密、和諧共存、協作整合、良性互動、高效運作的系統,為此,必須共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積極探索新的農村金融組織和金融產品,健全農村金融體系,改進農村金融服務,不斷改善農村金融生態。
參考文獻:
[1]周小川.完善法律環境打造金融生態[N].金融時報,2004-12-07.
[2]彭興韻.金融學原理[M].上海:三聯書店,2003.
[3]賈仁安,丁榮華.系統動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許國志.系統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5]普里戈金.非平衡系統的自組織[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摘要]構建和諧農村金融生態,對推進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了農村金融生態的現狀,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分析農村金融生態問題。構建和諧農村金融,最為重要的是要有促使“和諧農村金融”系統運行的各種農村金融機制。
[關鍵詞]農村金融生態;農村金融體系;反饋系統
- 上一篇:商務生態系統探討論文
- 下一篇: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