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勞動力就業影響分析

時間:2022-08-05 04:26:59

導語:新經濟勞動力就業影響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經濟勞動力就業影響分析

1新經濟

廣義上的新經濟是指美國經濟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景象,狹義上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經濟,符合時展的潮流。從目前情況來看,信息技術發展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推動了新經濟發展,迎來了很好的機遇。當下新經濟和上文中美國提到的新經濟有著明顯差異,每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新經濟,已經對各個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為了促進國家更好發展,必須探究中國新經濟的發展模式,發揮出有效作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優化升級。要用發展眼光去看待問題,立足于實際情況,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保證實現預期目標。我們要順應時展潮流,尋求中國的新經濟,對于未來社會發展能夠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2中國的“新經濟”

經濟全球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強各國之間聯系,帶動了全球范圍的經濟增長,我國迎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當進入到經濟新常態時期,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例如就業率下降、經濟下行壓力大等,增加了發展的難度。新經濟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加快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新”經濟與各產業之間的有效融合,重新煥發出強大生命力。根據國家統計顯示,新經濟增長值占GDP比例在逐漸上升,起到有效推動作用。新經濟的優勢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動能減弱帶來的影響,有助于實現經濟平穩運行。當然在發展的同時,要結合中國國情,會更加具有針對性,不斷解決遇到問題,不斷增強新經濟力量,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希望。中國新經濟包含內容是非常多的,總理指出:“它涉及一、二、三產業,不僅是指三產業中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還包括工業制造當中的智能制造、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等,涉及第一產業中像有利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等”。中國新經濟可以定義為: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基礎并相互融合形成的新型經濟活動,主要包括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三類活動,內涵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新產業是以新科技成果和新興技術為基礎形成的一定規模的新興產業,新業態是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衍生出的新型經濟活動,新模式是運用信息技術,對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塑,從而實現高效組合。

3新常態下新經濟的特征

(1)“互聯網+”核心化。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應用領域在不斷擴大,促進不同產業之間融合,加快發展的速度。(2)高新技術產業化。新技術可以使得舊產業變成新產業,通過擴大規模來形成新產業。(3)產業融合混營化。一二三產業和其他產業聯系緊密,實現了有效的融合,知識、信息、數據等無形資產發揮著重大作用,混合經營正在成為一種新業態、新趨勢。(4)信息數據資源化。在當今社會,數據是創造財富的重要資源,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打開了數據資源的大門,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5)商業模式平臺化。企業之間交易變得更加快捷方便,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質量,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創造出巨大財富。

4新經濟下的就業現狀、特征及結構變化

4.1就業發展現狀。幾年來,電子商務和平臺經濟迅速發展,給人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對于社會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根據有關統計顯示,2012—2016年間,新經濟就業增長率在不斷上升,和傳統經濟相比較,新經濟對就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黨的十八大期間,重視就業問題,其中新經濟對增加就業起到很大的幫助,帶來了更多工作崗位,共享經濟、互聯網平臺讓就業靈活性大大提高。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減弱,就業安全風險加大等問題也慢慢顯現出來,為了有效應對這種情況,要認真分析其中存在原因,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克服一切不利于就業的困難,促進新經濟成為保證就業、惠及民生的有力支撐。4.2新經濟下新就業形態與特征。在2018年政府的兩會報告中,總理指出: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加強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運用“互聯網+”發展新就業形態,指出了明確發展方向。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新就業形態是新工業革命勞動的生產資料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條件下,通過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互動,實現虛擬和實體生產靈活協作的工作模式。在新經濟發展的形勢下,互聯網技術獲得了較大進步,為就業提供有力支持。共享經濟為平臺就業模式蓬勃發展,有著良好的勢頭,而且社會環境非常穩定,有助于提升群體就業質量,衍生出更多的新就業形態。因此要對總發展趨勢進行掌控,為新時期就業更好地服務,促進經濟增長結構改革升級。和傳統就業模式相比,新就業形態有著顯著優勢。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電子商務、共享經濟、創業等讓很多勞動者通過第三方共享平臺來找到工作,而且選擇是比較多的,可以根據自身需求來決定,具有很好的靈活性。在新就業形態下,雇傭形式發生變化,勞動者工作變得更加自由,打破了傳統固有的模式。例如滴滴司機、淘寶店家、微商等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來完成交易,非常的方便快捷。新就業形態為退休工人、家庭婦女提供了就業機會,但是對于勞動者能力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需要具備專業技能水平才可以。就業觀念發生了改變,勞動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工作,年輕人將創業作為自己的理想,在工作中保持活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4.3新經濟下就業結構變化。在新經濟時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產業,推動著產業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有著密切聯系。從現階段情況來看,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而且前景非常廣闊。新經濟城鎮化不斷加快,對勞動者就業有著很大吸引力,成為就業的主陣地。在鄉村地區,一般從事第一和第二產業,新經濟要進一步深化才能取得良好成效。我國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大國改變,需要大量高技術人才,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出現崗位和人才矛盾的情況,是當前面臨的難題。新經濟下的就業結構還處于優化階段,需要一個漫長的轉變過程,積極克服前進中遇到困難,減少不利因素影響。不斷擴大新經濟影響范圍,形成產業規模效應,帶動經濟增長。

5新經濟下就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5.1顯性失業和隱性失業并存。經濟增長是帶動就業的重要力量,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到新常態,出現了很多問題,對就業造成一定沖擊。隨著高新技術應用,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將會代替人力勞動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會面臨失業,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同時新產業對人才能力要求比較高,由于自身技術水平有限,無法適應發展的需求,肯定會被時代淘汰,造成嚴重失業危機。失業是未來必須面臨的問題,所以要積極應對。5.2人力資源集中于低端服務業。我國服務業快速發展,出現了很多新興行業,例如快遞、外賣等,這些給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提供了就業機會,退休工人、家庭婦女、待業青年等,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大部分勞動者都服務于低端行業,沒有集中在制造業或者高端服務業之中,這對于經濟增長是不利的。雖然短時間內可以解決就業問題,但并不是長久之計,因此要對人力資源結構作出調整,從而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5.3新雇傭關系中勞動者權益難以保障。在新就業形態下,“平臺+個人用工”模式成為主流,更多的人會選擇這種模式。對于青年勞動者而言,他們會通過自己技能、產品、服務等和平臺實現對接就業,和傳統工作模式相比,具有很高的自由程度,受到人們普遍歡迎。傳統勞動者權益保護制度不適用于新的雇傭模式,導致勞動者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容易引發勞動關系糾紛。因此要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對制度作出改變,捍衛勞動者權益。

6新經濟下就業發展應對策略

6.1以數據技術為著力點。根據科學合理預測,未來生產將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崗位和勞動者數量會大大減少,必將面臨失業的局面。但是在制造業和信息技術領域,將會增加數以萬計的新崗位,讓人們重新找到工作,有效應對失業問題。要以數據技術為著力點,實現與各行業、各領域的融合,隱性失業就會徹底消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新就業心態下,要轉變就業理念,創造出更多新崗位。6.2關注弱勢群體就業。在技術更新換代的今天,年輕人可以通過培訓來學習,從而滿足工作的需求。但是對于年齡大的人和殘疾人而言,他們就業成為了最大的難題。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生活,國家要頒布相關政策法規,增強社會福利保障能力,例如增加養老金數額,殘疾人在衣食住行方面提供優惠,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6.3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平臺型就業方式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改變了傳統勞資關系,對政府治理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發揮出自身職能,盡快構建新型勞動關系保障體系,對傳統關系作出改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有效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這樣就業環境會更加穩定,減少不利因素影響,解決雇傭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勞動者權益不受侵犯。

7結語

綜上所述,關于新經濟對勞動力就業影響分析具有重要意義,有一個全面了解。要堅持與時俱進理念,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積極尋找有效應對措施,推動我國經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洪川.中國產業升級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

[2]劉萍,刁永祚.新經濟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38(2).

[3]陸超.新經濟時代下的勞動力就業問題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6(20).

[4]劉春梅.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研究及實證分析[D].北京郵電大學,2016.

[5]劉瀑.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勞動就業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8.

[6]羅潤東.新經濟時代就業的基本特征[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

作者:劉向陽 單位:中共浚縣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