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縣域生態旅游規劃

時間:2022-10-29 11:00:02

導語:循環經濟縣域生態旅游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縣域生態旅游規劃

摘要:發展循環經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有效指導熱帶海島縣域生態旅游發展,以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為例,基于循環經濟建設背景,通過對該縣生態旅游資源的優劣勢分析,提出生態旅游的建設目標與重點任務。

關鍵詞:生態文明;循環經濟;生態旅游;熱帶海島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發展方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1-2]。循環經濟思想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著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這一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3-4]。國務院2013年印發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的重大舉措,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比欢?,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資源特色迥異,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循環經濟規劃必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5-6]。為有效指導熱帶海島縣域生態旅游發展,基于循環經濟建設背景,本文以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為例,依據《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規劃綱要》《循環經濟促進法》和《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等綱領性文件,結合保亭自身發展特點,對其縣域生態旅游建設目標與重點任務進行規劃[7-8]。核心內容在于優化設計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旅游服務業體系,全面推進社會層面的循環經濟發展,構建資源再生利用的“物質循環”、能源梯級利用的“能量循環”、四季宜居宜游的“時間循環”、山水互動的“空間循環”以及能力建設提升的“社會循環”[9-11]。在指導保亭縣旅游業發展,全面引領保亭的循環經濟產業轉型的同時,希望拋磚引玉,為類似縣域生態旅游發展提供借鑒。

一、保亭縣基本概況

保亭縣位于海南省南部,五指山南麓,東接陵水縣,南鄰三亞市,縣境東西寬49公里、南北長54公里,總面積1160.7平方公里。該縣年平均氣溫21.6~24.5℃,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949.8時,年均太陽輻射量4696兆焦/平方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蒸發量大[12]。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山地、丘陵縱橫交錯,全縣現有森林面積99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85.2%[13]。近年保亭縣地區年均生產總值為27.56億元,年均增長率為9.3%。“十二五”末至“十三五”初,保亭縣第一產業比重呈減少趨勢,第二、第三產業比重逐年增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為52.9∶12.4∶34.7。旅游方面,通過依托旅游資源稟賦優勢,著力打造國際雨林溫泉旅游強縣,旅游主導產業強勢突起,年均接待旅客27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98億元/年[14-15]。

二、優勢與挑戰

(一)保亭生態旅游發展的優勢條件。1.獨具魅力的熱帶雨林資源稟賦。保亭具有優越的生態資源稟賦,是海南國際旅游島全域旅游建設的重點區域[16-17],擁有獨具魅力的原始熱帶雨林、雨林溫泉、民俗風情園和石林溶洞等旅游資源。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甘什玲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游區、七仙嶺國家森林公園和毛感仙安石林等特色旅游風景區,與三亞的“陽光、沙灘、海水”等濱海主題的旅游產品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和互補性[18-19]。近年來,保亭縣先后獲得“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中國最佳綠色旅游名縣”和“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稱號,其中,七仙嶺溫泉國家森林公園和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先后被評為“游客喜愛的海南島特色品牌旅游區”。2.毗鄰黃金海岸的優越區位條件。隨著環島高鐵東線工程、環島高速、“保亭—陵水”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線的貫通,從保亭至陵水僅需半小時,至三亞機場1小時,至???小時,該區便利的交通區位優勢逐漸顯現。在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業規劃的南部組團中,三亞是“藍色旅游”的代表,擁有國家黃金海岸;而保亭作為“綠色旅游”的龍頭與之遙相呼應,其雨林、溫泉和黎苗文化等生態旅游資源同樣具有突出的吸引力,兩地“山海并舉、藍綠互動”的旅游經濟格局已逐步形成。3.循環經濟發展的潛力與示范意義重大。“十二五”時期,保亭縣的經濟保持著穩定的增長速度,為其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條件。從我國第一批、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和第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的類型看,遴選的試點縣市主要是資源型、工業型和綜合型城市,選擇的工業園區和企業也主要以資源消耗型和環境污染型為主。保亭縣主導產業為農業和旅游業,特別是旅游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探索保亭旅游業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路徑,對我國同類縣市具有極強的示范意義。4.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十八大“五位一體”總布局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進一步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將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推向新高潮。海南在實施國際旅游島的國家戰略部署過程中提出了“將海南島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明祥和的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的宏偉藍圖。生態文明建設氛圍日益濃厚,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必將成為今后各級政府工作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抓手,也將成為地區科學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這為保亭縣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和機遇。(二)保亭生態旅游發展面臨的挑戰。1.循環經濟產業基礎薄弱。不容忽視的是,保亭經濟總量仍然偏低,當前旅游業發展比重低于海南全省平均水平,產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以橡膠、檳榔種植為主體,花卉、南藥和瓜菜等附加值較高的種植業尚未形成品牌和規模;旅游業主要以景區門票收入、農家樂餐飲收入為主,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旅游休閑經濟集群。2.生態旅游的整合和集聚不強。保亭縣旅游景點相對分散,旅游項目區域開發的整合性和集聚性不強,旅游開發缺乏“深度”和“廣度”。全省19個縣市中,保亭的旅游門票收入位居全省第3位,但入境過夜旅游人數僅居全省第13位。該縣南部門戶的呀諾達、檳榔谷等旅游項目一枝獨秀,而其他區塊缺乏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項目。七仙嶺國家森林公園、海南農墾保亭熱帶作物研究所的熱帶植物園等都是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優質景區,但由于旅游線路單一,缺乏配套設施和娛樂項目,目前經營能力較差,旅游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3.互聯互通背景下差異化發展難度加大。海南環島東線高速和高鐵的貫通為保亭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但也使得旅游業的差異化發展難度進一步加大。周邊市縣的五指山熱帶雨林、興隆熱帶植物園及南田溫泉等旅游資源,同保亭旅游主題將有所重疊。為此,保亭旅游業應實現差異化發展,一要注重特色發展,挖掘生態與文化要素,形成獨特的生態旅游品牌和項目;二要將優勢景區連片,形成具有較強產業共生能力的組團;三要主動對接三亞“藍色旅游”,打通海棠灣、亞龍灣到保亭交通通道,形成同三亞“藍綠輝映”的旅游產業格局。但目前這種差異化發展難度較大。4.生態旅游發展的技術與人才缺乏。保亭縣生態旅游發展的瓶頸更在于技術與人才的缺乏。生態旅游的規劃設計、運營維護等各領域都迫切需要技術投入,保亭同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還有待加強??h內缺乏職業大學、職業中學等教育平臺,旅游業專業人才非常缺乏。目前大景區的導游服務人員需要縣外引進,主要現代農業園區項目中也存在本地用工效率較低的問題。

三、建設目標

通過深入貫徹落實海南省委“綠色崛起”戰略和“生態立省”方略,立足于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主動融入三亞國際旅游經濟圈,實現區域資源互補和錯位發展。以生態文明健康縣和黎苗文化品質城建設為主線,堅持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旅游發展中全方位和全過程地融入。以促進資源高效利用為核心,以技術、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在旅游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環節推行循環經濟模式,推進資源循環式利用、產業循環式組合、區域循環式發展,積極推動發展方式轉變[21]。在上述目標引領下,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協調發展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循序漸進原則,以人為本原則,創新示范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公眾參與等八個方面的主要原則,期望通過3~5年的努力,使得保亭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污染得到根本治理;將保亭建設成為以熱帶雨林和黎苗文化旅游為特色的國家循環經濟示范縣、國家級生態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打造成國際旅游島中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的著名山地生態旅游城鎮和保亭人民的幸福家園。

四、功能分區與重點任務

(一)功能分區。首先依據國家、海南省主體功能區劃分和保亭縣循環經濟建設的總體部署,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狀評價和定位,根據區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一致性、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與生態環境保護方向一致性,以及在現有的行政區劃下可操作性等原則,對保亭循環經濟建設功能進行分區。將保亭縣劃分為3個一級分區和10個二級分區,便于有針對性地布局生態旅游之重點任務(表1)。(二)生態旅游發展重點任務?;诜蘸D蠂H旅游島戰略,整合與提升優勢生態旅游資源,打造旅游品牌,著力發展四大旅游休閑產業組團,實現保亭旅游四季興旺的時間循環和山水互動、藍綠輝映的空間循環。1.打造“濱海雨林,黎家保亭”的旅游品牌。(1)主題景區。以呀諾達景區、甘什玲自然保護區和南改嶺等地的雨林資源為依托,建設國際熱帶雨林文化旅游區,打造集觀光度假、體驗參與、休閑娛樂為一體,具有國際水準的綜合性、復合型生態文化休閑度假主題景區。(2)宣教平臺。依托保亭熱作所植物園、七仙嶺國家森林公園和呀諾達雨林文化景區等載體,集觀光旅游、科普教育和休閑娛樂于一體,建設熱帶濱海生物多樣性科普宣教平臺。(3)火山溫泉。依托七仙嶺獨特的火山溫泉資源和溫泉度假產業基礎,進一步整合和提升火山溫泉旅游資源。(4)健康養生。充分發揮保亭光照時間長、長夏無冬的氣候特點,以高端、健康的中老年人為服務對象,大力發展新型健康養生產業。(5)黎苗文化。以傳統黎苗文化為基礎,從黎苗民族特色節日、特色圖騰、黎苗服飾、特色建筑、特色手工藝品及特色餐飲等方面深入挖掘和創新保亭黎苗文化載體,大力發展集觀光、體驗、參與、博覽于一體的海南黎苗文化旅游品牌。2.旅游休閑產業的組團式發展。通過整合優勢旅游資源,著力打造“保城—什玲城鎮溫泉休閑組團”“毛感—響水—新政親水生態旅游組團”“三道熱帶雨林文化旅游組團”和“加茂—六弓度假農莊組團”等四大各具主題的旅游休閑產業組團,全面拉動溝谷經濟和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圖1)。(1)保城—什玲城鎮溫泉休閑組團。突出溫泉養生、雨林文化、黎苗文化和健康運動主題,重點打響海島溫泉休閑養生品牌、黎苗民族文化體驗品牌和熱帶生物多樣教育品牌等三大品牌,大力發展旅游工藝品集市旅游。組團范圍為保城鎮、七仙嶺國家溫泉森林公園、什玲鎮八村河河谷世外桃源。打通世外桃源景區至七仙嶺森林公園的步行道,修繕并重新開放熱作所植物園。(2)毛感—響水—新政親水生態旅游組團。著重打造親水生態旅游、海南異域風情旅游品牌和海島地質探險旅游品牌。組團范圍以保亭西部毛感鄉毛拉洞水庫為景觀核心區,以響水河為軸線延伸至響水、新政等周邊鄉鎮與鄉村。(3)三道熱帶雨林文化旅游組團。主要圍繞檳榔谷景區和呀諾達景區,突出雨林主題和黎苗文化,打造農田景觀、鄉村生活體驗旅游品牌,黎苗民族文化體驗品牌和熱帶雨林文化體驗品牌。組團范圍為保亭縣南部三道鎮、南林鄉以及呀諾達和檳榔谷景區。(4)加茂—六弓度假農莊組團。六弓主打生態度假農莊主題,有熱作種植區、特色水果種植區、熱帶雨林復育保護區,并建有小范圍康體療養區、產業莊園、企業綠都區和產業服務核心區。加茂主打生活主題,凸顯休養文化,建設低密度養老服務社區,重點打造旅游保健養身產業休閑品牌。發展一定數量的分散式、高品質農家個體體驗農莊,與規模化的企業農莊形成特色互補,進一步增強旅游產品的豐富度。組團范圍為保亭東部加茂鄉和六弓鄉。3.全面構建循環型生態旅游模式。(1)針對海南旅游經濟發展時空不均的問題,即時間上主要集中在冬季,空間上主要集中在濱海區域,充分發揮保亭自然生態系統“溫而不熱、涼而不寒、爽而不燥、潤而不潮”的四季特征和熱帶雨林的山水特色,打造四季適宜的旅游休閑主題,構建景區與鄉村相協調的旅游休閑空間。(2)以企業為主體大手筆開發鄉村旅游休閑項目,通過企業的管理將勞作型農民變為股東型和服務型農民:一方面農民土地入股坐收旅游企業經營紅利;另一方面農民通過提升自身服務水平投身于旅游業建設領取工資報酬,形成良性互促發展。(3)積極推廣“大區小鎮”鄉村生態旅游的創新模式,促進梯田、果園、農居等鄉村質樸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4)建設保亭旅游服務培訓技術學校,或通過合作辦學的方式引進專業技術力量,讓更多當地居民接受規范的旅游服務培訓,不僅要讓學員從思想意識上有所認知、認可,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更要教給學員與其實際工作崗位一致的操作規范、技巧和流程,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從而帶動本縣居民增收致富。循環經濟建設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全局性等特征。因此,除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和人文特色發展生態旅游,還需要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同步建設循環農業及循環工業,加強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推進城鎮化建設的綠色化、循環化,提高節能減排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以倡導綠色消費為重點,促進循環型社會構建。

作者:彭宗波 周傳斌 韓寶龍 單位:1.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2.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