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考

時間:2022-10-27 10:55:00

導語: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考

摘要:從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來源看,目前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形成三種模式:經典模式、傳統模式和現代模式。這三種模式反映了國內經濟學界對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探索的演變過程。當前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需要解決好研究對象、邏輯主線、研究方法和內容創新等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論》;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國理論經濟學建設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方向,形成科學性與邏輯性高度統一的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當前國內經濟學理論界對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探索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不僅反映了目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太好局面,也反映出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探索的方向。

一、當前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三種模式

按照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不同來源,當前國內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的探索可以劃分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經典模式”。這種理論體系是以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六冊計劃”和《資本論》為基礎建立的。

多年來,國內多位學者對馬克思早期經濟研究的著作和書信等材料進行了梳理和研究,并形成了初步的理論成果,他們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計劃是一個內容龐大的宏偉體系,包括在1857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提出的“五篇計劃”和1858年提出的“六冊計劃”。而已經出版發行的《資本論》四冊僅僅是這一理論體系的一小部分,“六冊計劃”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由“緒論”(商品和貨幣)、“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六冊構成。

湯在新教授認為應從“六冊計劃”出發來探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他首先考察了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界定,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從開始經濟學研究一直到完成《政治經濟學批判》,他們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界定是一致的,即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特定生產關系下的物質生產或者財富增長。其次,他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使用的科學的敘述方法是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關鍵。

楊國昌教授則以“六冊結構”和《資本論》為邏輯起點,從導論;構建廣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依據;商品經濟形式的產生、發展過程和一般原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當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六大塊構建了廣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第二種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傳統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主體仍是以《資本論》和“蘇聯范式”為藍本構建的(周冰,2004),并以此形成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構建的傳統模式。傳統模式按其構建理論體系的方式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將政治經濟學分為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分別形成理論體系,另一種形式則是試圖將社會主義部分與資本主義部分有機統一起來。第一種形式的發展和創新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以《資本論》和“蘇聯范式”為基礎,一般秉承《資本論》的體系框架,再加入壟斷資本主義部分和經濟全球化等內容,就構成了對資本主義經濟分析的理論體系,從研究對象到研究方法、敘述方法基本一致。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反思和超越“蘇聯范式”的過程中,出現了一股“回到馬克思傳統”的潮流,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在遵循《資本論》的體系方法的基礎上出現了許多突破“蘇聯模式”的理論體系,如許滌新的《社會主義生產、流通與分配——讀(資本論)筆記》、谷書常教授1979年主編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簡稱北方本)、蔣學模教授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材》等。這些教材都以其權威性在國內經濟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多次再版。90年代末,谷書堂教授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中國轉型期經濟問題研究》(1989、2000),蔣學模教授的《高級政治經濟學》(2001)等都結合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特別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不斷創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論體系。

蔣學模教授主編的《高級政治經濟學》包括社會主義總論(2001年4月)和社會主義本體論(2001年10月)堪稱嚴格遵循傳統模式的典范。他以社會主義勞動為起點范疇,研究了社會主義經濟學的歷史演變(總論部分)、社會主義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生產總過程等,并形成了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貫穿全書的邏輯主線和主要范疇,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利益、政府等范疇進行了深刻而詳細的本體論分析,并最終形成了到目前為止少有的以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為隱含假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蔣學模教授的理論體系以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為前提,在本質層次上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對涉及到的范疇的研究析析較為深入。但該理論體系對經濟運行的研究涉及不多,現實感不足。

谷書堂等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中國轉型期經濟問題研究》和“北方本”,在構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上重視反映我國經濟建設實踐和理論成果,以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經濟制度作為分析前提,探討了我國現階段微觀經濟運行、宏觀經濟運行及經濟增長和發展。這理論體系的特色在于突出我國經濟轉型的特征,是對我國理論經濟學有益探索和創新,其現實性不言而喻,但作為統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如何解決研究對象的二元性和其研究主線的二元性(即“三過程”與“四環節”)(周冰,2004)將是這一理論體系面臨的最大考驗。

傳統模式的第二種形式就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將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有機統一起來的創新模式,這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程恩富教授主編的《現代政治經濟學》和逄錦聚教授等主編的《政治經濟學》等。

程恩富教授在其主編的《現代政治經濟學》中,突破傳統政治經濟學體系的“三過程論”,首創“五過程體系”,除了導論、尾論之外,包括直接生產過程、流通過程、生產的總過程、國家經濟過程及國際經濟過程。構筑這一政治經濟學體系的歷史淵源是“六冊結構”和《資本論》的邏輯框架,遵循從“一般范疇”到“特殊范疇”,從“基本原理”到“基本原理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應用”的原則,組織起了反映當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理論體系。

逄錦聚等主編的《政治經濟學》力圖突破傳統政治經濟學在體系上分為兩部分、內在邏輯上不相一致的缺陷,在理論體系上形成了三篇結構。第一篇:政治經濟學的一般理論,重點闡述了政治經濟學中具有一般意義和普遍適用性的范疇及其運動;第二篇:資本主義經濟;第三篇:社會主義經濟則主要結合不同社會制度的生產關系闡述了政治經濟學中一般范疇的特殊或具體形式,并將經濟運行納人到了體系之中。

這一理論體系體現了將兩部分有機統一的嘗試,同時從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高度來界定一般范疇和特殊范疇,結合當代資本主義最新發展的現實和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對政治經濟學的相關范疇的含義及其運動進行了探索,可以說較好地體現了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第三種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現代模式探索。進入90年代,隨著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設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出現了對現實經濟問題解釋力差、研究方法單一等一系列問題,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結合新的實踐進行理論創新,需要現代化則是共識。當前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現代模式探索方面形成了三種觀點:一是保留政治經濟學的傳統,沿用政治經濟學的原有研究力法和構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可稱之為“修補”方式;二是借鑒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基本制度特色重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可稱之為“嫁接”方式;三是徹底放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范式,以現代經濟學。的范式具有普適性為前提,用現代經濟學范式來構建中國的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可稱之為“重建”方式。第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科學的、與時俱進的理論,仍然是我國理論經濟學的主流,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基礎。因此,必須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不斷地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形成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現代模式。

第二種觀點則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制度分析特色的同時,更多地借鑒現代西方經濟學原理和方法。這種觀點認為現代西方經濟學是反映現代社會化大生產規律和經過現代市場經濟實踐檢驗的經濟理論,我國正在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也是現代市場經濟,因此現代西方經濟學原理和邊際分析的方法應當也能夠成為我國正在構建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元素。在構建現代形式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上,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制度分析為前提,從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等方面來分析,從而形成以市場經濟運行為主的理論體系。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經濟學具有超越一切社會制度的屬性,上個世紀60年代形成的現代經濟學代表了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的主流。具有非常的普遍性和高度的規范性和邏輯的一致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我國理論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應該大力引進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并用于對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種種經濟問題進行解釋和指導,建立中國理論經濟學。錢穎一教授認為包括視角、參照系或基準點和分析工具在內的三個部分構成了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這是理解現代經濟學的關系鍵所在,也是當代在世界范疇內唯一被經濟學家們廣泛接受的經濟學范式。田國強教授認為這種分析框架具有非常的普遍性、高度的規范性和邏輯的一致性,不僅包容了西方經濟學,也涵蓋了“東方”經濟學甚至中特色的經濟學,因為不同的經濟、政治、社會環境可以發展出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模型,但絕不是不同的“經濟學”,創建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模型所用的都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他進一步指出,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個部分或步驟組成:(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方式;(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的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他們二人均認為發源于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下的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和方法同樣適用于對中國轉型經濟的分析和現實經濟問題的解決,因而也代表了中國理論經濟學的未來的主流發展方向。

二、對當前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幾點認識

一個學科理論體系的真正形成取決于其科學性和實踐性。從科學性來說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研究對象的統一性。即提出明確的研究對象,有統一的邏輯主線貫穿整個學科過程。二是其邏輯體系的嚴密性,一個學科的理論體系是由概念(即范疇)、推理、結論構成的邏輯嚴密的體系結構,要有以起始范疇和核心范疇為基礎,有眾多層次不同的范疇構成的邏輯體系。三是科學的研究方法。科學的研究方法能夠將現實經濟問題歸入一個規范、科學地分析框架中,并能形成有效結論,用以指導社會經濟實踐。從實踐性的角度來看,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要有對現實的解釋力。

在當前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過程中仍需要在以下幾點形成共識。

第一,明確的研究對象是建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呈現出不同的模式,首先是由于對研究對象的不同界定形成的。特別是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釋對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界定。其次,部分國內經濟學者認為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既研究生產關系又研究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其科學性值得商榷。

從本質上來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這一研究對象的形成是政治經濟學歷史演變的必然結論,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了的,即只有正確處理社會生產關系才是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決定力量。以生產關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以生產關系的運動來形成多層次的、多角度的生產關系體系,也就形成了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第二,界定貫穿整個學科體系的主線是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作為科學的學科體系,貫穿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也是構建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都比較重視邏輯主線的構建,傳統模式中仿照《資本論》形成的邏輯主線包括社會必要產品的運動(雍文遠,1985)、生產的三個過程(谷書堂,1999)、生產的五個過程(程恩富,2002)、經濟利益的運動(谷書堂,1999;蔣學模,2001)等。從總體上看,以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不同的邏輯主線,各種范疇、概念在一條紅線的牽引下多層次充分展開的邏輯過程。這是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第三,借鑒科學的研究方法是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關鍵。

當前,國內許多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抽象法對于揭示經濟運動規律的本質是有效的,但在應用層次上,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需要創新,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建立經濟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使政治經濟學更具有時效性、應用性和針對性。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上除了采用唯物辯證法從歷史緯度來分析人類社會的經濟規律,從而構建縱向內容的理論體系,也要分析特定歷史時期經濟社會中的現實問題,即借鑒現代西方經濟學建立經濟模型的方法,從橫向角度來構建理論體系,從而最終形成縱橫交織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第四,拓展研究范圍是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創新的內在動力。

拓展研究范圍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保持創新活力的源泉,應該主要從兩個方面突破:一是立足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和理論成果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的源泉。我國的基本國情,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基本前提;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研究的主要命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包括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則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理論源泉。二是要不斷開拓創新,增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經濟全球化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趨勢方面的解釋優勢。

第三種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現代模式探索。進入90年代,隨著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設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出現了對現實經濟問題解釋力差、研究方法單一等一系列問題,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結合新的實踐進行理論創新,需要現代化則是共識。當前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現代模式探索方面形成了三種觀點:一是保留政治經濟學的傳統,沿用政治經濟學的原有研究力法和構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可稱之為“修補”方式;二是借鑒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基本制度特色重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可稱之為“嫁接”方式;三是徹底放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范式,以現代經濟學。的范式具有普適性為前提,用現代經濟學范式來構建中國的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可稱之為“重建”方式。第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科學的、與時俱進的理論,仍然是我國理論經濟學的主流,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基礎。因此,必須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不斷地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形成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現代模式。

第二種觀點則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制度分析特色的同時,更多地借鑒現代西方經濟學原理和方法。這種觀點認為現代西方經濟學是反映現代社會化大生產規律和經過現代市場經濟實踐檢驗的經濟理論,我國正在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也是現代市場經濟,因此現代西方經濟學原理和邊際分析的方法應當也能夠成為我國正在構建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元素。在構建現代形式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上,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制度分析為前提,從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等方面來分析,從而形成以市場經濟運行為主的理論體系。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經濟學具有超越一切社會制度的屬性,上個世紀60年代形成的現代經濟學代表了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的主流。具有非常的普遍性和高度的規范性和邏輯的一致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我國理論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應該大力引進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并用于對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種種經濟問題進行解釋和指導,建立中國理論經濟學。錢穎一教授認為包括視角、參照系或基準點和分析工具在內的三個部分構成了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這是理解現代經濟學的關系鍵所在,也是當代在世界范疇內唯一被經濟學家們廣泛接受的經濟學范式。田國強教授認為這種分析框架具有非常的普遍性、高度的規范性和邏輯的一致性,不僅包容了西方經濟學,也涵蓋了“東方”經濟學甚至中特色的經濟學,因為不同的經濟、政治、社會環境可以發展出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模型,但絕不是不同的“經濟學”,創建不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模型所用的都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他進一步指出,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個部分或步驟組成:(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方式;(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的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他們二人均認為發源于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下的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和方法同樣適用于對中國轉型經濟的分析和現實經濟問題的解決,因而也代表了中國理論經濟學的未來的主流發展方向。

二、對當前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幾點認識

一個學科理論體系的真正形成取決于其科學性和實踐性。從科學性來說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研究對象的統一性。即提出明確的研究對象,有統一的邏輯主線貫穿整個學科過程。二是其邏輯體系的嚴密性,一個學科的理論體系是由概念(即范疇)、推理、結論構成的邏輯嚴密的體系結構,要有以起始范疇和核心范疇為基礎,有眾多層次不同的范疇構成的邏輯體系。三是科學的研究方法。科學的研究方法能夠將現實經濟問題歸入一個規范、科學地分析框架中,并能形成有效結論,用以指導社會經濟實踐。從實踐性的角度來看,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要有對現實的解釋力。

在當前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過程中仍需要在以下幾點形成共識。

第一,明確的研究對象是建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呈現出不同的模式,首先是由于對研究對象的不同界定形成的。特別是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釋對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界定。其次,部分國內經濟學者認為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既研究生產關系又研究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其科學性值得商榷。

從本質上來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這一研究對象的形成是政治經濟學歷史演變的必然結論,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了的,即只有正確處理社會生產關系才是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決定力量。以生產關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以生產關系的運動來形成多層次的、多角度的生產關系體系,也就形成了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第二,界定貫穿整個學科體系的主線是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作為科學的學科體系,貫穿政治經濟學的邏輯主線也是構建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都比較重視邏輯主線的構建,傳統模式中仿照《資本論》形成的邏輯主線包括社會必要產品的運動(雍文遠,1985)、生產的三個過程(谷書堂,1999)、生產的五個過程(程恩富,2002)、經濟利益的運動(谷書堂,1999;蔣學模,2001)等。從總體上看,以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不同的邏輯主線,各種范疇、概念在一條紅線的牽引下多層次充分展開的邏輯過程。這是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第三,借鑒科學的研究方法是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關鍵。

當前,國內許多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抽象法對于揭示經濟運動規律的本質是有效的,但在應用層次上,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需要創新,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建立經濟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使政治經濟學更具有時效性、應用性和針對性。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上除了采用唯物辯證法從歷史緯度來分析人類社會的經濟規律,從而構建縱向內容的理論體系,也要分析特定歷史時期經濟社會中的現實問題,即借鑒現代西方經濟學建立經濟模型的方法,從橫向角度來構建理論體系,從而最終形成縱橫交織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第四,拓展研究范圍是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創新的內在動力。

拓展研究范圍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保持創新活力的源泉,應該主要從兩個方面突破:一是立足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和理論成果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的源泉。我國的基本國情,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基本前提;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研究的主要命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包括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則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理論源泉。二是要不斷開拓創新,增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經濟全球化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趨勢方面的解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