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性

時間:2022-01-05 11:18:00

導語:政府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性

一、經濟自由放任的思潮

1、新古典學派的論點

阿弗里德?馬歇爾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為代表的“新古典政治經濟學”.他將供求論、生產消費論、邊際效用論、節欲論等各種經濟理論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折中的理論體系。這種理論體系,以完全競爭和充分就業為前提假設,完全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來解釋時常價格的形成和波動,并借以說明資源的配置和收入分配問題。根據這一理論體系,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不但使每種生產要素都得到了應得的報酬,而且還可以自行調節社會經濟運行中的各種矛盾,從而是完善的,因此該學派認為通過市場的自行調節,可以實現充分就業,因此國家干預是不必要的,應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在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中,由于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經濟危機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因此它的主流學派位置也被凱恩斯主義所取代。

2、新自由主義理論

本世紀70年代之后,由于西方發達國家普遍的“滯脹”局面難以通過政府干預手段加以克服,主張經濟自由的新自由主義重新占據了經濟理論的中心位置。他們認為:政府的角色既不能像計劃經濟中那樣配置資源,調節經濟,也不能像凱恩斯主義所主張的那樣,運用經濟政策干預經濟,而只是維護市場經濟的秩序,就像在足球比賽中那樣,政府僅僅作為裁判員維護比賽秩序,絕不是作為運動員參加比賽。并出現了貨幣學派、公共選擇學派、供給學派等不同理論流派。

貨幣學派,貨幣學派強調反對政府實行財政政策,主張經濟自由,實施有效的貨幣政策和浮動匯率。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弗雷德曼認為:“自由市場的存在當然并不排除政府的需要,相反的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已經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時常所做的是大大減少必須通過政治手段來決定的問題范圍,從而縮小政府直接參與競賽的程度。”(弗雷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商務印書館,1986年,頁16.)弗里德曼反對政府過分干預社會經濟,他認為,政府的角色是相當有限的,主要是維護紀律秩序,規定財產權內容,制定市場游戲規則,補充私人慈善事業和對缺乏能力的人的照顧。(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第27―39頁,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公共選擇學派

所謂公共選擇也就是政府選擇,其主要代表人物布坎南在《自由、市場和國家》一書中指出,政府的角色主要就是設法將社會磨擦的系數和交易費用降低到人們認可的范圍。資本主義國家原準備通過政府介入、加強國家干預來彌補市場缺陷,但是,用來彌補市場缺陷的政府角色并非完美無缺。人們原指望政府能夠辦好市場辦不好的事情,結果卻發現政府干預反而降低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公共選擇學派主張在政府部門實行競爭機制,對政府的支出和稅收加以限制,

供給學派強調自由放任,讓市場機制自行調節經濟等。主張實行見水、減支政策,以促進供給的增加。

德國弗萊堡學派認為,在“社會市場經濟”中,政府的角色既不能像計劃經濟中那樣配置資源,調節經濟,也不能像凱恩斯主義所主張的那樣,運用經濟政策干預經濟,而只是維護市場經濟的秩序,就像在足球比賽中那樣,政府僅僅作為裁判員維護比賽秩序,絕不是作為運動員參加比賽。

二、政府干預主義思潮

政府干預主義起源于“重商主義”.“重商主義”認為政治與經濟的結合是以政治的支配地位為了前提的,政府決定經濟發展。由于財富、權力和對貴金屬的占有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國家的權力必須通過追求財富和金銀來實現。政府為了積聚貴金屬而組織對外貿易,安排對外貿易結構,而這些都是為實現國家安全和自給自足的政治目的服務的。

為適應西方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階段以后的需要,英國經濟學家庇古在《福利經濟學》一書中指出,政府應該廣泛干預社會經濟。早在本世紀20年代末,作為“新重商主義”的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就指出:“政府的機能不能不擴大,這從19世紀政治家來看,或從當代美國的理財家來看,恐怕要認為是對于個人主義之極大侵犯,然而我為之辯護,認為這是一切現實的辦法,可以避免現行經濟形態的全部毀滅。”[1]在國際貿易方面凱恩斯主張政府干預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利用貿易順差保持國內充分就業。而凱恩斯則是政府干預理論的集大成者,他認為,政府不僅要對市場失敗的方面進行干預,而且對于市場成功的地方也需要政府保護。他指出,政府不應該再是社會秩序的消極保護人,而應該是社會秩序與生活的積極干預者。世界銀行現任副行長、原克林頓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約瑟夫?施蒂格利茨在1997年底世界銀行的一次大會上指出,政府應具有六項作用與角色:1.促進教育;2.促進技術進步;3.支持金融部門;4.進行投資基礎設施和制度的建設;5.防止環境惡化;6.建立和維護社會保障體系。

凱恩斯的政策主張以國家干預經濟為核心,以需求管理為著眼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增加消費以提高消費品的需求,實行通貨膨脹以降低利率,用政府支出來彌補私人投資不足,.凱恩斯政策主張的核心是改變自由放任主義,實行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來提高社會需求,實現充分就業,其內容包括刺激私人需求和政府直接進行投資兩個方面。

三、依附理論與國家中心論

豬口孝認為,世界市場以超越國境的交易關系為中心形成的。世界經濟主要影響國家的征稅能力和經濟架奴能力,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熱情,換句話說,由于國民經濟在統一世界市場中的結構性位置不同,國家的貧富受到很大制約,根據依附理論,周邊國家一般依附于中心國家,他們國力弱小,行政網絡不能控制到基層,也不可能對國家進行滲透。[豬口孝,《國家與社會》,經濟日報出版社,1989,頁27-35]依賴論者假定國內的發展受外國公司與國家利益的抑制,同時地方性累積亦要求對社會團體與階級采取經濟壓抑性措施。這些假定強調沖突與支配的重要性,而較不強調共識(1987:238-239)。由此可見,沖突與共識在國家發展上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在國家體制變動相關戰略性選擇的探討時有必要同時考慮。另一種取向就是依賴論者的觀點。他們重視國家體制對世界政經體系的依賴,以及社會體制內階級沖突的高估,相對地忽視環境適應戰略的不可避免性以及發展層次的順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