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認識
時間:2022-11-14 04:12:53
導語: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張悅可申紅太工作單位:河北鋼鐵集團采購公司
十七大報告中主席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原有經濟增長方式有著質的不同,是我黨在認真總結并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來的發展實踐、科學分析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并反映了我黨當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它要求我們從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系統地來發展經濟,轉變原有的單純只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這一偉大思想的提出,表明我們對現實經濟發展的認識和把握更準確更主動,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聯系
通常分析中,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似乎是一個相同的概念。兩者都屬于宏觀經濟學的范疇,但實際上兩者是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的?!敖洕鲩L方式”通常指決定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以及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衡量指標有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生產總值(GNP)與國民收入(NI)等。經濟增長方式實質是指依賴什么要素,憑借什么手段并通過什么途徑怎樣實現經濟增長,推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振興?,F代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將經濟增長的方式分成兩類,即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資金、資源的投入來增加產品的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則是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增加產品的數量和提高產品的質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不僅包括經濟增長方式,而且還包含結構(經濟結構、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地區結構等)、運行質量、收入分配、經濟效益、城市化程度、環境保護、工業化水平及現代化進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不僅強調經濟增長,同時要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創新生產技術,完善社會組織和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它的內涵不僅是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增長德轉變或從外延增長向內涵增長的轉變,而是一個系統的全面的轉變:一是向發展目標多元化轉變;二是向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的并舉轉變。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只有一字之差,但含義卻大相徑庭,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思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應該突出經濟領域中的“數量”變化,更應強調和追求經濟運行中的“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其鮮明特征是:顧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產業升級,顧及可持續性,顧及就業、消費、分配等一系列社會需要等。
2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增長方式的區別
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雖不能視為同一概念,但是經濟發展顯然包含了經濟增長,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無疑也要求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實現經濟的集約型增長。總結起來二者之間的聯系在于:第一,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都是經濟發展的方式,但經濟增長方式側重于經濟數量的增加,而經濟發展方式側重于經濟結構的改善和經濟質量的提高,二者共同構成經濟增長質量與數量、總量與結構的統一。第二,經濟發展方式包含了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展方式也講求經濟質量增長,追求集約型、效益型增長就是又好又快的經濟增長方式。第三,二者相互促進,又快、又好、又省的經濟增長方式能促進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又能使經濟增長方式更持續,更有效。總而言之,經濟增長只是手段,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所以經濟發展才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經濟發展又是經濟增長的結果,沒有一定程度的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就無從談起,就無所謂經濟發展。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的高增長與高發展,同時取得了舉世矚目和令國人振奮的光輝成就。但高速增長與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各種問題,并且這次些問題十分明顯和嚴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生活中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我國當前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總書記指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舉出桑,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這次提出的目標更強調人均理念。從總量翻兩番變為人均翻兩番,既考慮了人口增長的因素,是一個更高標準的小康;又增加了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要求,這比實現小康難度更大。所以,十七大報告更強調發展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性,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同時也是從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4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
4.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體制實現了從傳統計劃性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變。但是,經濟發展仍存在許多突出問題: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主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4.2主要以投資出口拉動,依靠第二產業帶動,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維持遇到種種壓力。1)資源環境問題出現。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每年兩位數速度增長的同時,資源環境瓶頸制約也日益明顯,資源消耗過度特別是能源消耗過度,尤其在2003年后,我國能源消費的年增長率已經超過了GDP的增長率,由此可知我國經濟的增長是以資源的大量消耗為代價的。高排放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的中國,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所占比重過高而產能偏低,造成廢水、廢渣、廢石、粉煤灰、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排放量遠遠高于發達國家。2)產業結構升級壓力加大。由于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我國仍然處于國際產業鏈的地段,產業結構升級空間狹小。第二產業雖則增長迅猛,但內部結構還很不合理。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后,而且所占比重過低,甚至低于絕大多數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嚴重阻礙并制約了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5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途徑
5.1通過加快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萍歼M步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前提。當今世界,科技迅速發展,已經實現了經濟集約化增長的國家在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時,都具備了較高的科技水平,而且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進步,具有很強的自主創新能力。5.2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既是生產要素配置的結果,同時還是再生產過程的新起點。我國工業結構的突出矛盾具體表現在: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生產集中度低,能源消耗高、生產工藝和技術落后、嚴重污染環境的資源密集型中小企業大大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5.3區域布局合理化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像中國這樣的國土遼闊國家的普遍現象。由于自然環境、市場機制、交通運輸條件、國際貿易關系等因素的影響,沿海國家生產要素的經濟活動和空間配置向靠近海岸線的地區聚集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應當優先考慮不同地區生產者。出資者對社會財富的貢獻,使生產要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區保持增長的動力;其次,鼓勵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這樣既能向經濟發達地區供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也有利于不同地區的人口規模與其經濟活動規模相適應;5.4鼓勵引導經濟發達地區的技術。資金和生產能力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區轉移;5.5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而實現這一途徑就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5.6完善競爭性市場體系。有效的市場競爭是實現集約型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因而完善市場結構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因為市場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競爭行為,進而決定了市場競爭的效果。只有在合理的市場結構之下才能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在優化資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資源方面的功能。所以,為了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應完善市場機制,健全市場機制。
- 上一篇:聚丙烯纖維混凝土的運用
- 下一篇: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途徑探索
精品范文
10對經濟發展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