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

時間:2022-03-24 04:13:00

導語: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

一、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必要性分析

所謂金融衍生品,又稱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其價值派生于標的資產價格的金融工具。它主要由期權、期貨、遠期合約和互換交易構成。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曾說:“在國際貨幣市場的批判中成長的金融衍生品市場,極大地降低了成本,增加了避險機遇,使金融系統比30年前更加靈活有效,經濟自身對金融動蕩更具有彈性。”精辟地概括了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作用。從微觀角度看,金融衍生品有規避風險、發現價格、套期保值,以及提高金融創新能力等功能。從宏觀的角度看,金融衍生品還能夠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國家總體的金融風險,吸納社會閑置資金,有效地增加市場的流動性,提高交易效率。

隨著2006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WTO過度期的結束,我國金融業將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程度,也就會帶來不可避免的直接競爭。同時金融全球化與自由化使我國金融機構面臨日趨嚴重的金融風險。在競爭和風險的雙重作用下,推動金融創新,促進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就成為我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發展的內在需要,同時也是確保我國金融體系適度競爭和穩定的客觀需要。

二、我國金融衍生品發展路徑選擇分析

我國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應遵循“適應經濟金融改革進程、滿足市場需求、結構上由簡到繁、風險上由低到高”的總體原則,在深入研究和吸收國外發展經驗和教訓的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有選擇、有步驟地發展金融衍生品。

發達國家最先推出的金融衍生產品一般是外匯類合約,隨后是國債類、利率類、股票類、互換類,最后是信用衍生產品。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則紛紛以股指期貨作為首選的衍生產品入市。從我國20世紀90年代初開展金融期貨交易試點的經驗和教訓出發,加之充分考慮中國國情,不難找出中國發展金融期貨的發展道路——以股指期貨為突破口,逐漸發展國債期貨、利率期貨等衍生產品,發揮后發優勢和政府的作用,以遵循強制性演進模式來完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

1.股指期貨。從當前來看,推出股指期貨的條件相對來說最成熟。我國的股市至今已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滬深300指數業已建立,股指期貨可以作為首選品種。股指期貨對于投資者套期保值、轉移風險都有一定的好處,特別是在我國股市還沒有做空機制的情況下,推出股指期貨有利于促進股市做空機制的建立,有利于股市的穩定發展。

2.國債期貨。1995年初春的“3·27”國債事件表明我國的國債期貨仍存在一定風險。目前國債市場的規模確實比1995年時大得多,但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對國債實行總量管理,造成國債的期限結構不盡合理,中長期國債多而短期國債少。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對國債實行余額管理,這將有利于改善我國國債的期限結構,但要達到合理的收益分布還需要一段時間。再加上我國目前國債交易市場分為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市場,市場參與者也被人為地分成兩部分,所以在國債期貨推出前可能還要做一些工作。

3.利率期貨。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推進,有可能推出利率期貨。利率市場化不僅是存貸款利率的自由浮動,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市場信號來決定參考利率。我國目前已經推出了上海銀行間拆放款利率作為參考利率,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4.匯率期貨。匯率期貨的推出需要較長時間。雖然我國自2005年7月21日對匯率形成機制進行了改革,由盯住美元到參考一籃子貨幣,但美元在我國外貿、外匯、外債中所占比例仍然非常大,而人民幣正在逐步升值。匯率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但是目前距此目標仍有一段距離。

5.掉期期貨。隨著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深入發展和外資的進入,在利率掉期和匯率掉期方面的業務必將隨之發展,在掉期業務取得比較成熟的經驗之后,可研究推出掉期期貨。

三、發展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建議

完善的市場基礎設施是金融衍生品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只有市場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市場上的投資者才有長期投資的準備和動力,金融衍生品市場才有穩定和高流動性的基礎。具體做法:一是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如通過修訂《證券法》、《公司法》、《破產法》和《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為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二是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穩步推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進程,為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基礎環境;三是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發揮政府引導和調節的作用,而不是行政干預;四是優先發展場內交易,如股指期貨和期權、利率期貨和期權、匯率期貨和期權等,再適度利用場外交易。因為場內交易有嚴格的監管與交易體系,有保證金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更加安全;四是提高金融機構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研發及定價能力。通過自主制定合理的人民幣衍生產品報價,提高國內金融服務效率,增強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五是建立健全高度協同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監管體系。建立市場參與者自控、行業自律、政府監管三方面協作的管理模式,加大對監管人員的培訓力度,迅速提升相關管理人員的監管水平,同時還應加強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國際監管與合作。

此外還應強化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防范在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過程中面臨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通性風險、結算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等,逐步采用最新的市場風險管理技術及相應模型,對風險進行持續監控,提高管控能力。并且不斷推進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的創新,加強理論研究和復合型金融理論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成思危:民建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金融衍生品問題研究》.《中國流通經濟》,2007年第12期

[2]李義奇: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發展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幾點建議》.《觀察思考》,2007年第24期

[3]潘麗娟:東北財經財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我國發展金融衍生產品之障礙及策略分析》.《內江科技》,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