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產生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5 02:52:00

導語:金融危機產生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產生原因分析論文

一、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原因分析

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導致了全球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破產,美林的被收購,商業銀行巨頭RBS等歐洲大型銀行紛紛國有化,全球主要銀行市場的流動性出現了巨大的危機,銀行業也出現了大范圍大規模的虧損。這一危機不但使銀行業受到重創,保險、基金等其他金融機構作為次級貸款的參與人,也受到了重大的影響。美國次債危機發生后,演變成一場波及全球金融市場的颶風。股市期貨、外匯等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立即給予反應。股市連續暴跌,超過了至9.11之后最大跌幅。這次危機爆發的原因分析:

(一)長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泡沫及經濟的虛假繁榮

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利率,聯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過低的利率引發了寬松信貸,也直接刺激了民眾的貸款投資熱潮,越來越多的生活狀況不穩定的民眾通過銀行貸款加入到購房者的行列中,正是市場對美國房市前景普遍預期過高,極大的刺激了美國房市,房價在1996年至2006年飛漲了大約85%,為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種子。寬松的信貸條件導致了經濟的過分繁榮,在繁榮時期,生產的高漲引起信用的擴張,生產企業借助于信用,譬如發行有價證券、利用銀行貸款和商業信用,把生產盡量地擴大,并使它超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范圍,于是促成爆發危機條件的成熟。

(二)華爾街對金融衍生品的濫用

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在近幾年發展很快,其復雜程度日益加劇,衍生工具是柄雙刃劍。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華爾街投行將原始的金融產品分割、打包、組合開發出多種金融產品,根據風險等級的不同,出售給不同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或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最初的金融產品被放大為高出自身價值幾倍或十幾倍的金融衍生品,極大地拉長了交易鏈條。

(三)美國民眾的消費觀念

美國的民眾從來都是今天花明天的錢。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在低利率的誘惑下,及時沒有還貸的能力,他們也理所當然地和銀行簽約,住上了高樓大廈。正是這種理所當然埋下了此次金融危機的禍根。

(四)信用評級機構的失職

次貸危機爆發后,穆迪、標準普爾、惠譽等主要評級機構成為最直接的批評對象。各評級機構被認定過高的提升了次貸產品的評級,并極大地促進了次貸市場的發展,這些評級機構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證券發行商,卻要求它們對市場投資者負責,這種評級制度上的漏洞已經引起廣泛關注。當市場評級機構這一環出現問題的時候,信任危機也便隨之開始了。

二、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中的失誤

(一)失信的評級制度

信用評級公司給予次級抵押債券過高的評級,誤導投資者。長期以來評級機構給予美國國債、高杠桿的金融衍生品高質量的評級。特別是這次次債危機,2007年6月,惠譽曾給予貝爾斯登“A+”的信用等級,評級展望為“穩定”,這表明評級在一兩年內不會變。2008年3月13日,標準普爾研究報告,認為次貸危機造成的金融機構資產減值“已接近尾聲”。但是在惠譽給予“A+”評級的九個月后,也正是在標準普爾的研究報告的第二天,美聯儲和摩根大通銀行就宣布向貝爾斯登這家全美第五大券商提供應急資金。而另一方面經過層層包裝的債券變得很復雜,而廣大投資者并不了解這些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只能依賴信用評級機構。當評級突然大范圍大幅度的下降,迫使投資者補充超額的流動性或低價拋售這些債券,評級機構因而成為次債危機爆發的導火線。

(二)信用評級機構對市場的變化反應遲鈍

對潛在危機的預警滯后,致使對評級結果調整相應滯后,且調整幅度偏大,放大了對市場的沖擊。事實上從2006年初開始,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始出現降溫,房屋價格持續下跌,同時美聯儲不斷提高利率,違約還款現象大量出現,抵押貸款市場開始惡化,但國際信用評級公司直到2007年春季才大規模調低相關債券的投資評級。其調整嚴重滯后,顯然加劇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另外調整幅度偏大。2007年7月份后,各信用評級機構大范圍調低幾乎全部次級債的評級,僅在7月10日一天,穆迪就調低了超過400種此類債券的評級,標準普爾在同一天將612種債券列為觀望,并在隨后兩天內調低了大部分債券的評級。

(三)為追逐利益進行盲目評價

評級機構作為中介機構,在資本市場中有著獨立的地位,他是服務于投資者的,但是當前評級費用是評級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大部分評級機構采取的是向受評機構收取費用的模式。顯然評級公司會受制于受評機構,在利益的驅使下一方面受評機構有可能通過付款來施加壓力以獲得更高的評級。另一方面評級公司有意提高信用等級作為巨額評估費的回報。以傷害了投資者的利益為代價,評級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凸顯。評級機構作為一個商業組織,其獨立性和公正性受到了懷疑。

(四)信用評級體系不完善

首先,流程存在很大的缺陷,且執行力度不大。評級流程的部分重大環節未能對外進行披露、某些重要步驟未能記錄在案、評級流程中后期所執行的監控或持續監督流程不穩健等問題凸顯。其次,評級模型不完善。證券化產品對于數據庫和模型的依賴非常高,因此模型的準確性非常重要,而數據庫和模型往往需要經濟周期的檢驗。美國的債券市場從1996年開始擴張,一直到2007年,沒有經歷完整經濟周期的考驗,模型存在很大的缺陷,使評級的準確性大大降低。

三、金融危機給我國信用評級工作帶來的啟示

(一)部分改變現用評級機構的贏利模式

應當采取措施減少證券發行人與信用評級機構的利益沖突,減少信用評級機構對證券發行人的依賴。拓寬信用評級機構的收入來源,讓投資人支付部分費用,以增加信用評級機構注重評級質量的激勵。

(二)增加信用評級機構評級的透明度并及時披露評級信息

加強信息披露,提高評級透明度,能夠對評級機構形成有效的市場監督,促進評級機構更好地發揮風險揭示的作用,提高評級市場的運行效率。

(三)加強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

獨立、客觀、公正的立場評級行為對信用評級機構至關重要,評級機構必須在組織結構設置、業務流程、人員任用和業績考核等各個方面考慮潛在的利益沖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強化制度執行。評級機構在職能上的內在沖突,不但要求評級機構自身強化內部管理,而且需要外部監管機構進行有效的監管。監管部門通過制度的制定和規范的檢查,確保評級機構與債券發行人之間不存在利益關系。

四、國家關于信用評級機構的法規建設

建議進行試點,在沒有形成全國性法規之前,各地方省市的相應法規,包括各部門的規章制度可以先行,因為這部分的規章更能反映各行業超前性的市場需求。立法的目的就是要加強對評級機構的制度性監管,促進評級市場的優勝劣汰。華爾街金融風暴已經導致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作為全球經濟的參與者,我國經濟亦深受影響。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既是對我國經濟期以來存在的問題的拷問,也是借助這場危機促進傳統模式加速轉變的機遇,是一次拐點式的變革的開始。

摘要: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中備受指責,通過對信用評級機構在這場危機中的作用分析,揭示信用評級機構的漏洞,警示我國要規范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使信用評級機構真正起到評價信用等級的作用。

關鍵詞:次債危機;信用評價;金融監管;信用評級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