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新思考

時間:2022-03-18 10:37:47

導語:金融危機的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的新思考

1我國金融體系的特點

1.1政府高度控制金融市場

我國的金融體系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很大的不同,雖然說任何國家都對金融資本市場具有調控的因素,但是在中國這種因素比重非常之大。在中國,政府高度控制金融市場,像央行既可以運用行政手段,同時還可從經濟手段上對金融進行監管,也就是說我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緊密相連的。國際性的金融危機并沒有席卷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政府嚴格控制利率、匯率等金融變量因素,嚴格管制資金流動,特別是跨境流動,人為地形成了一堵防護墻。中國獨具特色的金融監管體系也要一分為二。不同于美國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完全的市場化運作,政府的高度控制資本流向,可以規避大規模的經濟危機,防止經濟出現巨大的破壞;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此龐大的資金流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先知在一邊,導致資源的大量浪費和充分利用也是十分消極的。我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緊密相連的,這二者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說不進行結構性的調整,那么將會爆發中國式的金融危機,它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

1.2銀行主導作用非常大

我國的投資和消費觀念和西方發達國家非常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注重消費和投資,而我國大部分民眾熱衷積累和儲蓄,在我國銀行主導作用非常大。在我國十分注重資金的儲蓄,不看重風險性投資,居民的儲蓄主要通過銀行貸款形式進行再投資。股票和證券市場對我國經濟整體上影響較小,銀行貸款時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機制。這就造成了早期銀行吃利差現象及其嚴重,在如今市場化的社會中,銀行也面臨巨大的發展危機。從金融發展理論看,銀行主導和市場主導并無優劣之分,關鍵是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國發展非常落后,自改革開放以來,才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勁的東風,針對這樣的現實,在儲蓄資金非常少的情況下,市場金融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銀行主導非常必要;但是,在21世紀我國經濟增長普遍加速的情況下,市場金融體系發展的也十分健全,人民有能力而且有資本去應對市場風險,這時就需要傳統的銀行儲蓄,應該追求適當風險性的投資,使得資金得到有效的保值增值。近來銀行間的利率危機,持續的股市和地產泡沫逐漸膨脹,使得我國的金融體系面臨嚴重的危機。我國經濟發展勢頭正猛,經濟總量逐年增長,但是隱性危機也在逐年凸顯;儲蓄長年增加,貸款不如從前,連年順差使得資本的滯留;市場化背景下,投資過于單一,結構不合理使得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思考該如何直面經濟和金融的轉型挑戰,防范中國式金融危機的爆發,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

2面對中國式金融危機的有效對策

目前,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近五年,我國的GDP、貿易都是在高度增長。我國經濟的發展熱錢涌入過多,并不是之前其他金融危機的缺錢,我國現在發展就是不缺錢。那么有人會說中國如今發展的這么好,哪里有什么危機?我們會發現,我國發展過快,錢太多,但是其中隱形危機很大;銀行資本順差;投資結構不合理等等,這都不是簡單金融體系內部的問題,而是中國經濟結構深層次矛盾的體現,需要進行一系列相應的體系改革和創新。

1)完善金融監管體制,維護宏觀經濟穩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完善金融市場體系,落實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準,完善監管協調機制。我國的監管體系可以充分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市場監督體系,并依據自身實際,從體制上解決現有監管理念和結構上的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完善金融監管體制,穩定宏觀經濟發展。

2)打破傳統金融機構的限制,有效發展互聯網金融。現代社會是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如今傳統商業銀行的利率危機也正是說明,我們必須進行改革,接受新的挑戰力量。互聯網金融重新搭建了一個快速、高效、低成本、高信息化的基礎平臺,從而塑造了一個全新的金融運行結構。

作者:馬天單位:長江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