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持新農村建立證實解析

時間:2022-05-14 06:26:00

導語:金融扶持新農村建立證實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扶持新農村建立證實解析

新農村建設的提出是廣大農村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在提出了“鄉風文明、民主管理”原則的基礎上,也提出了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規范民間借貸,使“種糧不繳稅,上學不交費,看病不太貴,貸款不費勁”成為廣大農民描繪的美好前景。實現這一前景并非易事,最難、涉及部門最多、最復雜的,還是農村金融服務問題。目前農村金融體系有何弊端?如何加強金融服務支持新農村建設?如何給農民帶來切實的好處?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以xx市為視點,從分析農村金融服務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現實問題入手,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問題的提出

xx市位于xx省東南部高寒山岳地帶,全市平均海拔高度在xxx米之間,全市農村人口xxx萬人,占全市人口的33.3%,全市農村總戶數xxx萬戶,農村勞動力xx萬人。全市耕地總面積xxxx平方公里,農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148公頃,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1/6。2006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實現xxx億元,占全市gdp的24.1%,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糧食總產量xxx萬噸,年均增長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1個百分點;農民現金收入為xxxx元,年均增長6.2%,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35元和低1.8個百分點。

目前,xx市農村經濟發展表現出了“經濟發展乏力、農民增收困難、農民生活環境較差、受教育水平低”等諸多問題,其中也集中反映了金融服務能力不足、結構差異較大等深層次問題。雖然目前xx市農村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以及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但是,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商業性金融機構越來越注重效益,而由于農業經濟發展滯后,支持農村經濟無利可圖,還可能帶來金融風險,金融業因此對農業服務力度不足,已成為新農村建設、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大制約因素,這個問題不解決好,將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二、影響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因素分析

(一)農村金融服務的客戶需求特征

隨著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農業和農村經濟向規?;?、多元化和產業化的不斷發展,xx市農戶、種養大戶和特色農業產品企業對信貸資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各層次的農村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滿足情況也存在差異。

1、以消費型為特征的小額資金需求滿足度較高。主要表現為廣大農民由于蓋房、看病、婚喪、子女教育等需求向農村信用社借貸,這類消費型資金需求額度一般為幾百元到幾千元,農村信用社普遍能滿足農戶的需求。

2、以維持簡單農業再生產而形成的資金需求基本可以滿足。表現為農戶因發展簡單農業再生產而需要向信用社借貸資金購買農具、種籽、肥料、農藥等等。這類貸款需求面廣,需求的資金額度一般為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xx市農村信用社受支農再貸款帶動,對此類需求支持力度也較強。

3、擴大農業再生產而形成的資金需求滿足度較低。如各類種植、特色農產品產業化、養殖大戶和其它農業企業組織在發展農業再生產過程中,由于自籌資金不足或流動資金緊缺而向農村信用社申請貸款扶持。這類客戶需求資金較大,但農村信用社滿足程度較小。

(二)農村金融服務供給結構及現狀

1、農信社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截止2006年末,xx市有農戶xxxxx戶,有貸款需求的農戶xxxxx戶,得到貸款的農戶xxxxx戶,占貸款需求農戶的66.5%。全市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余額和年累計發生額分別為xxx億元和xxx億元,占全市農業貸款余額和年累計發生額的比例分別為79.2%和67.6%。

2、農村貸款執行利率上浮幅度較大。據了解,農信社由于考慮抗風險因素能力、經營效益、市場競爭等因素,目前對農業及農戶貸款利率一般執行上浮80%-100%。較高的利率浮動一方面有利于彌補農村信用社貸款運行成本偏高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大了農民的實際負擔。

3、農村貸款額小面廣,種類單一。經了解,xx市農信社發放的“三農”貸款種類較為單一,多為農戶擔保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等其他形式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農業貸款發放較少,由于貸款額小面廣,無法滿足上規模的農業種養大戶和其他農業生產組織的資金需要。

(三)影響農村金融服務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因素

1、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整體功能不強。表現在:一是政策性銀行功能弱化,商業銀行功能缺位,農村信用社等合作性金融機構整體實力不強。二是涉農金融機構運行機制尚不靈活。

2、防災抗害保險體系尚未健全完善,抗自然災害能力脆弱。自2004年以來,xx市相繼發生了長期干旱、霜凍、局部區域凍雹以及檢疫性蟲害,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2005年度全市耕地受災面積約xxxx公頃,年底農作物減產約在3成左右,直接經濟損失約xxxx萬元,其中有農業保險補償的僅為2%。

3、農村教育信貸投放空白,農民受教育的權益很不平等。目前,xx市農民受教育程度還很低,教育信貸投放也處于空白階段。一是農民教育資源低,且沒有教育資源信貸支持。一方面,農民教育資源的數量明顯偏低。另一方面,農民占有教育資源的質量明顯偏低。農村學校的校舍、設施設備以及教學水平都難以與城鎮相比,不少農村中小學的音樂、體育、美術、外語、計算機教師嚴重缺乏,有的甚至無專業教師,無法開課,不少農村中小學的音、體、美以及計算機設備設施匱乏,圖書少而陳舊。二是農民子女享受教育的成本高,且沒有助學貸款支持,只能以農戶貸款填補。

4、農村社會資金“抽走”多、“反哺”少,農村信貸投放后勁乏力。首先是國有商業銀行基層機構的撤并和職能調整,從1997年起對縣級機構的貸款權限上收,使相當部分縣級以下機構成了單純吸收存款的機構,使本來就原始積累不足、缺乏資金的部分農村社會資金直接被抽走倒流投入城市,在不發達地區的農村尤為突出。其次是定位“只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的郵政儲蓄,以其郵政代辦點遍布鄉村和辦理郵政匯款的優勢,將農民出售農副產品的資金和外出打工人員匯回的資金,最大限度地吸收逐級上劃轉存人民銀行。

5、農村信貸資金流向和結構不合理,無法切實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是貸款種類單一,多為農戶擔保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二是農戶貸款利率偏高;三是貸款期限不盡合理,貸款期限時間最長不超過一年,沒有中長期貸款,這與很多養殖業、種植行業的生產周期不匹配。貸款到期后,農民不得不借民間資金還貸,或因無法按時還貸而必須擔負更高的利息費用,既影響農民的正常生產,又增加了貸款成本,也不利于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四是貸款額小面廣,覆蓋率大,但對規?;r業大生產的資金需求相對不足。

6、農村組織貸款、消費信貸結構的缺陷,制約了農村就業形勢改善和精神文明建設。

一方面,xx市種養大戶、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其他涉農企業擴大再生產貸款的投放力度較小,滿足程度不高。因此,信貸投放總量不足、信貸結構的缺陷影響了農村企業的發展,繼而影響了農民企業就業形勢的改善。

另一方面,xx市農業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2.8%,但其消費信貸余額僅占全市消費信貸的2%,而農村精神文化產品信貸投放至今尚屬空白。農民的精神權益則更為缺失。

7、金融服務落后,進一步制約了新農村建設。

農業經濟發展的結算渠道不暢,農村異地匯款結算難。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網點紛紛從鄉鎮撤離,在鄉鎮保留的郵政儲蓄和農村信用社只具有同城、同地匯兌結算功能,而不具備跨市、縣特別是跨省等異地匯兌結算功能,這就為農產品的大量外銷,在資金結算上設置了障礙,影響了農產品的流通和銷售。一些農民懊喪地說,現在農村水路通了、電路通了、公路通了、廣播電視通了,而資金匯路卻不通了。

三、加強金融支持力度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措施和建議

(一)創新現代農業保險發展意識。一是現階段開展農業保險應逐步建立多層次體系、多渠道支持、多主體經營的符合區域實際的農業保險制度;立足于政策扶持,商業運作的經營原則;實行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多元化,因地制宜地選擇確定經營模式。二是培育發展農業保險市場,積極探索現代農業保險發展實踐。根據“先起步、后完善,先試點、后推廣”的原則,在全市范圍內逐步依靠政府支持,開展保險公司與政府聯辦、為政府代辦以及保險公司自營等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試點工作。人民銀行應牽頭聯合政府及保險部門,著手研究制定政策性農業保險鼓勵支持政策,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障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目錄,共同組成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小組,保證農業保險實踐工作順利開展。

(二)全面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健全多種金融機構分工協作、平等競爭的農村金融體系。

1、將完善郵政儲蓄制度與建立有效的農村資金回流機制統籌協調起來。一是改變郵政儲蓄的“大儲蓄所”的經營機制,加強信貸投放的激勵機制。二是擴大人民銀行對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再貸款支持制度,增強再貸款帶動效應,借此促進郵政儲蓄存款回流農村。

2、適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重新整合政策性金融業務,調整其業務載體。健全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放寬其經營范圍,將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收購資金納入農發行的支持范圍。

3、制定政策,鼓勵并要求商業銀行將在農村吸收的資金更多地用于農村。一是要求在農村設立網點的商業銀行,包括郵政儲蓄抽出一定比例資金支持當地農業經濟發展。二是適當下放商業銀行貸款審批、發放權限,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基礎上適度支持規模化、區域化、產業化的農業種養大戶發展農業經濟。三是商業銀行應改變作風,增強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意識,積極開發農村的信貸品種,拓寬新農村金融服務領域。

4、堅持農村金融立足于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經營方向,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不斷增加助學貸款、消費信貸、異地匯兌等服務品種,改進貸款規程,簡化貸款手續,對貸款期限的確定堅持宜長即長、宜短即短的原則,靈活掌握,合理確定,有意識加大弱勢群體的貸款,幫助弱勢群體致富。

5、研究制定有關財政貼息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貸款利息高、負擔重的問題。堅持扶持農業經濟發展為主題,農民擔負的農業貸款利息盡可能按人民銀行基準利率執行,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農村信用社即可繼續執行現行貸款利率的上浮政策,利息差額由財政部門來彌補。這樣既可減輕農民貸款利息的負擔,有利于支持農業生產發展,又可以支持農村信用社的可持續性發展。

6、建立和完善農村擔保機制,規避農村金融風險。一是政府出資建立農業信用擔保機構,積極拓展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業務,緩解農民貸款抵押、擔保難問題。二是建立農業擔?;穑烧?、農村企業、農戶等方出資,切實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擔保難的實際情況。二是鼓勵現有商業性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三是發展農村互助擔保組織。四是強化縣鄉信用的綜合治理,切實改善社會信用,共同維護金融債權,提高農民信用意識,同時依法打擊惡意逃廢債務的行為。

(三)積極調整農村收入結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強金融中介服務,轉變農民就業觀念,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農業外轉移,加大農民科技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的資金支持,引導農民進入二、三產業;二是加大金融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力度,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

(四)加大金融支持保障農民權益的力度,促進新農村保障機制的健全。目前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健全,僅依靠地方政府或農民都是不可行的,要形成政府、金融、農戶三位一體的構建模式。一是盡快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采取政府建立社會統籌機制、金融擔保貸款方式、農戶積極參與的綜合措施,以大病防治為重點,在農村建立起大病、重病社會統籌機制,資金不足可由政府擔保、貼息,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緩解農民沒有地方看病、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的現象,解決農民“疾病就是貧困”,一旦患重病、大病就返貧的現象。二是加大支持農村教育的力度,由政府提供擔保及貼息政策,金融機構加大教育資金投放力度,以助學貸款加強生源地教育、以固定資金貸款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從而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使農民教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有一個明顯的改變。三是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由政府改善農村消費硬件環境,金融機構加大消費信貸投放力度,協調配合農村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借以實現農村文化環境的全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