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減值準則思考
時間:2022-04-03 09:36:29
導語:金融工具減值準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金融工具減值準則幾經修訂終于塵埃落定了,通過對其發展歷程的回顧,不難發現背后是會計準則制定目標的爭論,是如實反映還是經濟后果至上。本文首先對這兩個概念比較分析,對金融工具減值準則內容的修訂和變化進行深入的剖析,然后結合率先采用新準則的上市公司的案例,探討金融工具減值準則的影響,并對如何更好地實施準則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如實反映;經濟后果;預期損失模型
2014年7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完成了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IFRS9)的修訂,其中爭議較大的金融工具減值也終于塵埃落定。我國也修訂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CAS22)并于2018年開始實施。準則的變更離不開會計理論的指導,會計準則究竟是如實反映還是經濟后果至上呢?金融工具準則的制定表現尤為明顯,本文通過梳理金融工具準則發展的脈絡,對圍繞會計準則制定的根本性問題進行分析,更加準確地把握準則的內涵,結合上市公司的實際應用情況,有助于指導金融工具減值準則的應用。
一、準則制定目標的理論分析
縱觀會計準則的發展歷程,準則制定的目標一直在如實反映和經濟后果至上之間抉擇,進而引起不斷的爭議。為更好地厘清兩者的關系,本文首先進行詳細的理論分析。如實反映原屬于可靠性下的一個重要的次級質量特征,但并不削弱其重要性。IASB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都曾強調可靠性的信息應當能如實反映意在反映的情況。2010年的聯合框架用如實反映取代了可靠性,強調會計信息必須能夠真實反映客觀的經濟現象。可見,如實反映一直貫穿于IASB和FASB的準則之中,并成為不斷完善和修訂準則的動力,公允價值會計和套期會計等都是很好的例證。這就要求企業對已發生而不是期望或估計的信息,有客觀的證據,以發生的事實與數量為準繩進行會計處理。之所以如此,從微觀角度講,是因為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產生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帶來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高質量的會計信息能夠緩解這些難題,為使用者提供真實公允的信息,成為決策和評價的重要依據。從宏觀角度講,是因為會計信息影響到資源配置的流向和流量。以政府補貼為例,國家需要根據會計信息對部分企業實施補貼政策,一旦企業會計信息不能如實反映客觀經濟情況,可能會導致本該獲得補貼的企業沒得到補貼而不該得到補貼的企業反而得到補貼,那么政府補貼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經濟后果由澤夫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指出“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者和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這些個人或團體行為的后果又會間接影響其他團體的利益。所以,會計報告不再是簡單數據的排列組合,其背后有著一定的經濟內涵,進而會影響到相關利益集團的權益。具體來說,會計準則經濟后果是指無論有效證券市場是否存在,會計政策的選擇都會影響公司的價值。同一家企業,選用不同的會計政策會帶來不同的凈利潤。一方面凈利潤是各種契約(如公司債務契約)最常用的依據,這就可能影響管理者的決策行為,從而改變公司的經營活動,進而影響公司價值;另一方面凈利潤是很多估值方法的起點,凈利潤的變化會導致資本市場對企業價值的判斷,從而影響投資者的決策以及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價格。為了保持自身的權益,利益集團有動力干預生成會計數據的會計準則制定,部分人會因此遭受損失,所以,會計準則并非完全中立性的。這加深了人們對會計的認識,也為利益集團干預準則的制定提供了合理解釋。通過上面的分析,如實反映和經濟后果的立腳點不同,如實反映是從會計準則制定的角度,對其質量的評判標準。而經濟后果是從會計準則效用的角度,對其有用性的評判標準。兩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統一的。如實反映是經濟后果的前提,如果離開如實反映,那么生成的會計信息必然會歪曲經濟現象,導致使用者無法進行正確的決策,經濟后果的危害性很大。所以,如實反映是會計準則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經濟后果是如實反映的價值體現,如果離開經濟后果談如實反映,真實公允的會計信息將會失去存在的意義。正因如此,準則制定時,在保證如實反映的前提下,需要考慮準則的經濟后果,更好地保證準則制定的質量。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后果而有損如實反映,那么會計準則將成為服務于某些利益集團工具,失去其作為公共產品的意義。
二、金融工具減值準則演變過程及理論分析
在金融危機中,金融資產減值計提存在“太少、太晚”的問題,需要等到有跡象時累計前期的損失一并確認,導致資產和利潤的大幅降低,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這導致對金融資產減值準則大量的質疑甚至指責。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要求貸款損失準備確認的會計處理需要運用更廣泛的信用信息。IASB和FASB試圖探索一種能夠包含更多前瞻性信息的減值模型,能如實地反映預期信用損失的經濟現象,包括金額、時間和企業未來現金流的不確定性等。最先提出的預期損失模型理論上能很好地如實反映預期信用損失,及時、準確地確定金融資產的賬面成本、利息收入以及減值的利得和損失,有效地區分初始估計的信用損失和隨后信用損失的變化,解決現行準則所存在的問題。但實際應用中存在諸多主觀判斷的因素可能會對企業尤其是大型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形成較大的負面影響,遭到世界主要經濟體會計監管機構、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廣泛質疑而不得不放棄。IASB針對實施該模型可能遇到的困難而成立專家顧問組,切實提高模型的可使用性。隨后的“兩分法”和“三分法”均不能滿足最大限度的復制預期損失模型而被放棄,但根據金融資產的風險信用、風險狀況及其信用質量的變化程度進行分層核算而被IFRS9所采用。最終,IFRS9的完整版本出臺。首先,將金融資產劃分三類:(1)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amortisedcost),該類資產僅以收取合同現金流為目標,按照該類金融資產的合同規定,在特定日期產生的現金流,僅為本金和利息,如貸款;(2)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FVTOCI),該類資產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又以出售該金融資產為目標,按照該類金融資產的合同規定,在特定日期產生的現金流,僅為本金和利息,如大部分的債券;(3)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FVTPL),以上兩類以外的金融資產,如大量的權益性資產。在將原來IAS39將金融資產劃分為四類調整為以上三類的基礎上,新的分類根據企業的業務模式和合同現金流的特點,增強了分類的客觀性,減少了主觀判斷。其次,預期損失模型最終確立。根據報告日所獲得能夠反映經濟實際情況的信息,對信用質量較好的金融資產,即較初始確認時信用風險并未顯著增加,需要按照未來12個月的預期信用損失的金額計提減值,對信用質量較差的金融資產,即較初始確認是信用風險顯著增加,則按照生命周期預期信用損失的金額計提減值,而對應收賬款、合同資產、應收租賃款以及購買的或者源生的信用已受損的金融資產,在報告日則采用簡化模型,將按照整個存續期內或自初始確認后整個存續期內預期信用損失的累計變動確認為損失準備。根據實證研究的結論,減值的計提存在三種依據:真實收益觀、穩健主義觀和盈余管理觀。真實收益觀意味著減值反映的是對當前資產價值向下調整的過程。穩健主義觀指出減值是為了解決在不利的情況高估資產和收益的問題。而盈余管理觀則是減值價值估計存在一定的主觀性,更多的是在真實收益觀或者穩健主義發生的情況下的一種利己行為。而IFRS9的預期損失模型采取了較為激進的減值原則,對于信用風險未顯著增加的質量較好的金融資產亦需要計提部分減值,而金融資產信用質量惡化時則需提前計提剩余期間的減值。主要還是為了避免在經濟下行或經濟危機時減值的較為集中的大規模爆發,更傾向于穩健主義。
三、金融工具準則所采取的預期損失模型的不足
預期損失模型是如實反映和經濟后果至上相互妥協的結果。從預期損失模型的提出到最終出臺歷時5年,其間不少爭議和質疑。利用前瞻性信息進行減值的計提,對現行的會計理論和框架實屬不易。會計的首要職能是反映,其對象是發生的經濟活動,所以,發生在前,反映在后。而判斷依據需要獲取相關的客觀證據進行佐證。但是,有時客觀事物發生變化,而獲得相關證據卻不易,所以會計的這種職能就決定了會計信息會存在滯后的問題。而不能及時反映往往會影響到經濟后果。在理想狀態下,如實反映和經濟后果兩者是可以兼顧的,預期損失模型從理論上既能滿足如實反映資產減值的要求又可以提供前瞻性的信息。所以,IASB在選擇模型時是有所兼顧的在實際操作中,預期損失模型如果要完全做到如實反映,那么新的減值準則要么在IAS39的基礎上修修補補,不能完全解決準則滯后性問題,顯然不符合IASB的初衷;反之又會因可操作性差而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的下降。最終形成的預期損失模型是一種妥協的結果。從一開始尋找新的減值模型開始,IASB就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試圖在解決滯后問題的基礎上,增強可操作性,提供更為審慎和前瞻的信息,與財務概念框架所提倡的如實反映相違背。如果對準則進行評價的話,IFRS9并不能稱得上高質量的會計準則,缺乏中立性和無偏性,導致會計信息出現規則性失真。這將會對會計信息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在經濟上行時,按照IFRS9的減值模型生成的會計信息將會低估資產和收益,在經濟下行時,會計信息則會高估。這看似可以緩解順周期的效應,有利于維護金融的穩定,事實上并非會計的職責所在。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由于各家金融機構對減值判斷的信息有異,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主觀性,降低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會給投資者、存款人和經營者等利益相關者造成損害。
四、金融工具準則在中國的應用和影響
我國制定的CAS22借鑒吸收了IFRS9的相關內容,CAS22的運用對大部分金融機構尤其是保險業企業帶來的巨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保險公司的財報和業績、投資策略、組織結構的影響和沖擊。保險公司大量持有的股票,不能通過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平滑業績波動,而是被動的計入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資產,而這類資產在2018年中國經濟下行的環境中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會直接影響企業報表利潤。以保險業上市公司中國平安為例,根據披露的2018年中報,截至2018年6月末,中國平安總資產規模6.85萬億元,而IFRS9新準則影響的金融資產達3.16萬億元,占總資產的46%。針對其保險業務,如果執行修訂前的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中國平安保險業務2018上半年凈利潤444.13億元,同比增長44.7%;執行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報表利潤,保險業務的上半年凈利潤402.52億元,同比增長31.1%。對該部分業務利潤的影響達到10%。截至2018年6月末,中國平安“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資產”為7749億元,而去年同期僅為1413億元,增加了4倍多。公允價值變動導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111.47億元,而平安半年報凈利潤647億元。對于IFRS9的影響,保險公司也采取了大量的應對措施。以中國平安為例,持股策略上更傾向持有績優白馬藍籌股,這類股票估值較為穩定,分紅率較高,如大量買入和持有銀行類股票,如工商銀行H股股票、匯豐控股股票,持股比例分別達到10%和5%以上。長期大規模持有高股息股票的持倉策略,一方面匹配了保險資金量大期長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應對了IFRS9D對金融工具減值的嚴格要求。另一個投資策略是通過增加對所投資企業的控制權,例如謀求董事席位等,實現金融工具計入長期股權投資,這樣使得金融資產不受市場價格的影響,投資業績更為穩健。這方面較為明顯的是加大對華夏幸福的投資的同時,提名高管加入董事會。在IFRS9的影響下,保險公司對投資策略和風格的轉變也必然帶來其組織結構和人員的變化,尋找與其投資風格一致的管理團隊以及在長股投企業和行業方面的專業人才成為必然。五、對IFRS9減值模型應用的思考作為經濟后果的產物,金融工具準則的實施對金融機構資產和利潤等財務指標產生重要的影響。為了更好使用預期損失模型,保證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本文認為:(1)細化信息披露的內容。IFRS9受到金融監管的影響,從而會降低其他使用者的利益訴求。為了降低負面影響的程度,財政部應重視充分的信息披露,必要時要求除了文字的描述外,還需要披露詳細的計算過程,有助于使用者更加清楚掌握減值計提金額的來龍去脈,并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相關的調整,提高準則的有用性。(2)規范金融資產風險的評估。IFRS9將對金融資產提前計提更多的減值,很大程度上降低以后的利潤。信用質量較好的金融資產只需計提未來12個月以及低風險的原因對利潤產生的影響有限,而信用質量較差的金融資產需要計提存續期間以及高風險的因素則會對當期的利潤有顯著影響。這對金融機構加強金融資產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在準則轉換之前加強對存量金融資產的摸底,測算,并就如何加強管理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3)做好會計核算與金融監管的協調。IFRS9通過提前計提減值體現了一定審慎性原則,但是與巴塞爾所要求的有所差異,進而會導致兩者的差異。為了更好的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監管,應加強與財政部、金融機構等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強化研究,以減少信息的轉換成本以及強化監管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葛家澍.美國關于高質量會計準則的討論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會計研究,1999(5).
[2]劉小年,吳聯生.會計規則的制定目標:信息中立還是經濟后果[J].會計研究,2004(6).
[3]徐玉德.如實反映至上還是經濟后果至上——危機事件中會計計量的反思[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1).
[4]洪金明、馬躍.對預期損失模型進展的跟蹤及其實施的思考[J].金融會計,2012(12).
[5]肖永東,周肖萍.關于金融工具減值準則修訂的最新動態介評[J].金融會計,2013(9).
[6]洪金明,莊麗琦.金融工具減值準則的最新變革及思考[J].財務與會計,2013(12).
[8]財政部.關于印發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通知.財會[2017]7號,2017-03-31.
[8]https://www.iasplus.com/en/standards/ifrs/ifrs9
作者:董霄桐 單位:中國航空工業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
- 上一篇:金融企業財務資金內控制度策略
- 下一篇:林業經營管理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