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載體式精準扶貧研究

時間:2022-09-29 09:28:09

導語:金融載體式精準扶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載體式精準扶貧研究

【摘要】2013年在湘西考察時正式提出“精準扶貧”,此后精準扶貧成為新時期扶貧攻堅的思想引領和工作措施,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對以往扶貧工作實踐成效的反思和突破。金融扶貧是指在貧困地區通過扶貧資金投放、信貸資金運作和風險防控等,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使貧困地區早日脫貧的一種手段。作為東部欠發的地區省份,吉林省在扶貧攻堅中任務還很艱巨,全省有八個貧困縣,貧困人口規模較大。本文在實地調研基礎上,以吉林省八面村和雞冠村農村專業合作社為例,探究“載體式”扶貧在金融支持精準扶貧中的可行性。

【關鍵詞】精準扶貧;專業合作社;載體;可持續發展;小額貨款

一、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制約因素

金融對于扶貧支持的作用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傳統金融扶貧在農村地區的適用性弱、貧困地區金融系統不完善以及貧困人口金融意識和參與度不高。(一)傳統金融扶貧理論的缺陷。1.金融扶貧局限于扶貧貸款。傳統金融扶貧理論中,金融對于扶貧的支持體現在借貸上,導致金融扶貧被理解為扶貧貸款或資金補貼,這極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的主動性,不能給貧困地區經濟帶來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金融不應僅作為融資手段,還應為貧困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自我經營、自我恢復提供服務。2.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未納入金融扶貧主體。傳統金融扶貧認為扶貧主體主要是銀行類金融機構,國家監管部門以及保險機構在金融扶貧中起到整體引導與降低風險的作用。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在實際工作中會存在逐利傾向,把資金配置在能夠獲得高利潤的城市,會導致扶貧資金使用范圍誤置,降低資金的使用效率。(二)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制約因素。1.政府部門之間溝通存在障礙。我國制度采取扶貧項目審批權和項目資金使用權兩權分離。由于項目進行審批是涉及的單位眾多,經常造成資金延誤到賬,這極大程度上造成了資金使用效率低。另外,由于農業項目高風險低收益的特點,銀行審批程序復雜,拖延了政府部門審批進程。2.扶貧資金去向缺乏有效監管。扶貧資金的發放采取由市到鄉或縣再到村的縱向機制,資金劃撥沒有做到有效的管控,資金劃撥的實際去向存疑,扶貧標準實施效果不強,實施扶貧后對被幫扶對象的跟蹤考察不能如實落實。一些貧困人口和貧困縣貪圖政策福利不愿脫貧,而真正的貧困縣不能徹底脫貧經常返貧。3.貧困地區金融體系建立不完善。目前我國貧困地區金融系統主要是以郵儲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為主的國有銀行,扶貧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由于扶貧資金下放到縣域范圍內的數量少,貧困人口數量眾多,每個貧困戶獲得的補助難以維持日常生活。商業銀行中的扶貧項目所占比重少,經營重心偏向大城市,涉農貸款為違約率高,銀行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貧困地區金融系統的整體建設。4.貧困戶金融意識不強。由于貧困戶的金融知識有限,誤把扶貧貸款當成補助資金,認為補貼貸款不需要償還。農村貧困人口普遍存在等政府撥付補貼解決貧困問題的思想,資金若直接撥付到個人手中,難以可持續扶貧。補助資金若用于教育、住房建設、醫療等方面,補助資金無法產生利潤,無法實現貧困人口自力更生。5.小額貸款為主的扶貧模式與當前精準貧困要求不符。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扶貧模式以扶貧小額貸款為主,但這一模式已不適應目前中國貧困地區發展要求和精準扶貧要求。在中國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小額貸款扶貧模式雖然增加了扶貧資金的投入,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富裕農戶的消費和收入水平明顯提高了6.1%~9.2%,而貧困農戶的收入幾乎沒有變化。

二、吉林省金融精準扶貧載體發展狀況、作用及存在問題

2017年4月以來,吉林財經大學吉林農村金融研究中心調研小組多次深入吉林省東部和西部貧困地區進行調查研究。通過系列調研活動,了解了當前吉林省精準扶貧的基本情況,發現了精準扶貧中的亮點,“載體式”精準扶貧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吉林省打造金融精準扶貧載體取得初步成效。1.扶貧攻堅面臨“最后一公里問題”。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老齡化嚴重,同時大部分是因病貧困。以吉林省汪清縣雞冠鄉和通榆縣八面鄉為例,貧困人口中六十歲以上人口占到總貧困人口的75%左右甚至更多,這些貧困人口中,七十歲以上人口占70%。絕大部分貧困人口已超過銀行授信年齡,再加上抵押擔保物嚴重不足。所以這部分人無法獲得金融機構扶貧信貸支持。另外,這部分貧困戶由于身體原因,勞動能力差,國家財政資金支持的扶貧項目也難以與其對接。2.通過扶貧載體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面對上述問題,吉林省扶貧辦部門、金融機構、財政等有關部門,積極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想盡辦法繞過征信的制約障礙通過有效的扶貧載體,解決貧困戶與扶貧信貸和各項財政資金項目的對接問題。例如,汪清縣雞冠鄉以精準扶貧載體帶動貧困戶脫貧。在吉林省老干部局幫扶下,在雞冠鄉大北村建立了生產黑木耳的菌包廠項目,并以此成立大北村黑木耳專業合作社。該項目日生產木耳菌包3萬袋,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50余個,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同時,還將財政支持貧困戶的資金、項目納入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可以從中獲得分紅。此外,合作社將木耳菌包免費送給貧困戶,通過木耳種植也可以使貧困戶增加部分收入。又如,白城地區通榆縣八面鄉,在吉林財經大學幫扶下,籌資30萬元建起了規模化養羊項目,并且以此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該項目每年出欄商品羊2000只,產值100余萬元,正在帶動貧困戶脫貧。(二)載體式扶貧做法及作用。進行載體式扶貧必須將貧困區域當地的資源和優勢與市場需求進行結合,以此建立項目,并將項目納入合適的載體中具體實施。例如,白城地區通榆縣八面鄉由吉林財經大學幫扶的養羊項目,同樣是結合當地的草場資源優勢,發展養羊,帶動貧困戶脫貧。作為項目的有效載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將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納入其中,既可以解決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無法落地的問題,又能使貧困戶通過專業合作社途徑實現脫貧。貧困戶納入如專業合作社、農村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村經濟體中,可以幫助其解決缺乏生產資料、生產條件等問題。另外,建立在具體承載體上,扶貧項目和貧困戶的扶時代金融TimesFinanceTimesNO.08,2018(CumulativetyNO.705)2018年第08期中旬刊(總第705期)貧資金能發揮出造血功能,以此實現貧困戶收入的可持續且增長。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一方面可以通過在合作社打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從合作社的收益中不斷取得分紅收入。(三)載體式扶貧存在的問題。1.有效精準扶貧載體缺乏。有效精準扶貧載體指的是發展規模比較大,運行規范,管理良好,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經濟體。通過調研發現,吉林省貧困地區新型農村經濟體的發展相對落后,發展狀況良好,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合作社較少。吉林省東、西部貧困地區的及新興農村經濟體發展相比于吉林中部地區滯后。比如,汪清縣雞冠鄉和通榆縣八面鄉的兩個扶貧載體,都是先有扶貧項目,為承接項目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金融精準扶貧抵押擔保平臺及制度建設滯后。由于農村地區抵押擔保平臺和相應的制度建設落后,使得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經濟體獲得融資的能力十分有限。目前,作為新型農村經濟體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融資的主要困境在于抵押擔保難和抵押不足。例如,通榆縣八面鄉養羊專業合作社要擴大融資規模,需要200萬元擴大養殖規模,上育肥羊項目,由于其抵押擔保物不足,以及抵押擔保制度上障礙,無法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制約了其帶動貧困戶脫貧功能。3.精準扶貧載體培育時間緊迫。扶貧項目和自己的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在幫助貧困戶脫貧的效率。從項目審批到落地,再到投入運營發揮效力,周期相對較短,而扶貧項目和資金的落實需要3年左右時間才能發揮效益。扶貧項目和資金的審批時間滯后,導致項目的開工和建設延后。又由于季節性影響,項目無法按期運行發揮效力。同時,資金的使用周期較短,而財政審計等部門對項目檢查力度大,很容易造成倉促上項目,從而帶來不良后果。

三、普惠金融視角下“載體式”精準扶貧的可行性分析

精準扶貧要求下的普惠金融視角來看,金融服務與產品創新應面向社會最底層,為弱勢群體提供低成本、有效的金融供給。作為提供金融供給的金融機構作為商業性企業,其經營目標和業務帶有很強的盈利性,并注重項目的安全性。所以要實現精準扶貧目標,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正是可以起到承上啟下作用,負擔起精準扶貧載體使命的關鍵。(一)有效的扶貧載體能解決金融精準扶貧信貸產品創新的風險分擔問題。扶貧信貸產品創新的風險分擔是限制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關鍵所在。目前,金融機構信貸產品的風險分擔方式主要是信用保證、抵押質押和擔保,這些方式對于貧困戶而言都不適用。只有通過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扶貧載體,將貧困戶納入到新型農村經濟體中,依托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實體,為貧困戶增信,并以此作為信用主體,對接金融機構,承擔各種風險,才能解決風險分擔問題。(二)新型農村經濟體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載體。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新型農村金融經濟體,在充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下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農村龍頭企業等,在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農業產業鏈延伸等方面將發揮主要作用,其中農村專業合作社是最有效的精準扶貧載體。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自愿發起的合作經濟組織,扎根于農村基層,發展實體經濟,能夠帶動貧困戶脫貧。(三)新型農村經濟體是對接金融機構的窗口。根據合作金融理論,農民專業合作內部可以開展資金互助信用合作,并且是大金融機構對接分散農戶的窗口。而貧困人口不滿足征信條件,也沒有足夠的抵押擔保物,又缺乏勞動能力。由此可見,新型農村經濟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能夠很好地連接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實現金融普惠性,發揮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作用。(四)新型農村經濟體是對接財政項目資金政策的有效載體。目前支持扶貧資金數目和扶貧項目密度之大前所未有,然而這些資金與項目只有在有效的承接載體下才能發揮作用。只有依靠新型農村經濟體才能將國家的項目和資金承接下來,貧困戶在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通過勞動和分紅獲得收入。(五)“載體式精準扶貧模式”易復制廣覆蓋。載體式扶貧實質就是依托于有效、成熟的新型農村經濟體,發揮其自身組織優勢和帶動能力,幫助貧困戶是按脫貧。新型農村經濟體作為載體,對精準扶貧起強大堅實的支撐作用。如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發展到130萬家。可見,這一模式容易復制,而且能夠覆蓋推廣。(六)新型農村經濟體農民專業合作社接地氣。作為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植于農村基層,農民與專業合作社相互了解。將貧困戶納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彌補了由于貧困戶無法進行征信,不能夠對接金融機構的缺陷。同時,社員之間的相互監督,減少了信貸違約的發生。

四、對策與建議

(一)提高對金融精準扶貧載體作用的認識。載體式扶貧在精準扶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首要前提是從理論上提高對扶貧載體的認識。扶貧載體作為連接貧困戶、政府和金融機構的紐帶,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對接財政項目和資金,將黨和國家的政策落實到基層。同時,由于載體式扶貧易復制的特點,這一模式便于推廣,其本身具有的帶動性,能夠承擔起國家扶貧攻堅的使命。(二)大力培育金融精準扶貧的有效載體。載體式扶貧模式中,新型農村經濟體作為承載扶貧資金和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載體,是這一模式的關鍵所在。首先,通過項目資金給予傾斜等方式從財政上加以支持;其次,加大金融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扶持力度,比如加大支農再貸款、扶貧再貸款的投放等;另外,減少對扶貧載體的稅收,以便于專業合作社有更多資金開展扶貧項目。(三)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扶貧中的風險分擔機制。充分發揮財政、保險的杠桿作用,與支農再貸款有機結合,建立完善的新型信用保證結構,調動銀行金融機構開展金融扶貧創新的積極性。(四)建立完善扶貧融資抵押擔保平臺。土地是貧困戶手中最大的資產,土地能夠參與流轉可以獲得收益分紅。以土地為核心的融資擔保平臺建設是解決農村融資瓶頸的關鍵所在。要加強物權融資平臺的建設,采取有效的對策措施,打造適合于貧困地區的物權融資擔保抵押平臺,解決扶貧載體融資擔保難問題。(五)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精準管理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在精準扶貧載體的建設和運營中,首先是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精準扶貧載體的地位和作用,出臺相應的財政扶持政策;另外,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出臺激勵政策,激發扶貧載體積極性;與此同時,解決好扶貧資金到位,扶貧項目到期的后續歸屬和管理問題。

參考文獻

[1]韓英.金融支持青海省精準扶貧路徑選擇———以青海省農村信用社為例[J].青海金融,2017-03.

[2]中國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會計處課題組,金融支持與精準扶貧[J].普惠金融,2018-02.

[3]王吉恒等.“五•四”聯動金融精準扶貧模式探索與實踐———基于大慶市助推扶貧攻堅調研[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年第2期.

[4]鄭壽明等.基于精準扶貧視角的金融創新研究[J].農村金融,2016年,第7期.

[5]姜再勇.對新時期金融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認識[J].甘肅金融,2016-01.

作者:董淑怡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