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對外開放與監管改進策略
時間:2022-08-20 11:27:41
導語:金融對外開放與監管改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背景下,金融行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一改傳統閉門造車思想,實現對外開放。如今,雖然國內金融行業已經逐漸深入國際領域,但在金融對外開放與監管上問題隨之突顯。當金融行業和國際金融步調越來越相關時,對外開放程度就越深,這也意味著國內金融會受到國際金融影響,因此,需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監管。本文就對金融對外開放與監管展開分析,供參考。
關鍵詞:金融;對外開放;監管
對外開放一旦實施,我國開放大門就不會關閉。從目前金融國內金融行業發展情況來看,已經在國際上有了深度融合,未來發展前景較為可觀。我國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就進一步開拓了國際市場,縱觀金融行業不難發現,其在實現對外開放上,問題逐漸凸顯。為了控制對外開放深度,相關領域負責人必須正確看待對外開放利與弊,采取有效手段予以監督管控,以此來加強中國金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一、金融對外開放的意義
(一)有助于優化市場結構
當金融行業對外開放到達一定深度時,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國際銀行進入國內市場,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形成國內銀行競爭氛圍,還會形成國際銀行與國內銀行相互競爭形勢,從這一角度來看,可以優化國內金融市場結構。在此氛圍下,金融企業會感到競爭與挑戰存在,也可以注入更多競爭活力,提高金融企業運作能力,對于推動國內金融企業改革有著積極作用[1]。同時,金融企業可逐漸獲得順應新時期發展的能力,最終可增強國內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有助于吸引人才駐足
金融行業對外開放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加強了與國際市場間的交流,但同樣也意味著國內金融市場的拓展,在此前提下,金融行業需要引入更多人才才能滿足對外開放需求。而當國外金融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后,勢必會帶來許多新鮮血液,或者國外金融企業在國內培養人才,這為我國金融企業發展指明了道路,更新我國金融技術,推動金融行業可持續發展。
(三)有助于吸引外資進入
當中國金融實現對外開放后,國外金融企業會在中國設立分公司,以此來帶動本金開辦業務,這給國內金融企業吸引外資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外資引入后可有效增強國際市場自信,加強國內企業建設,而國外金融企業也會帶來更多新型業務,可以幫助國內金融行業產業改善,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四)有助于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快速實現
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是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提出來的,強調了在改革過程中應當全面貫徹新時期發展理念,找到金融行業服務功能與重點,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2]。在金融行業打開對外開放大門之后,有效擴大了國內金融行業融資比例,減少了對信貸的依賴度,從而平衡好直接、間接融資比例,提高金融供給有效性。
二、金融對外開放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一)面臨的挑戰
金融行業在實現對外開放時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隨著對外開放速度與深度的共同提高,勢必會沖擊到國內金融行業傳統經營理念,在金融企業業務開發、產品經營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國際金融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后,更會對國內金融企業帶來雙重威脅,即風險預防能力、企業盈利水平。其二,在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監管上面臨巨大挑戰。我國目前金融行業對外開放監管有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例如,國內期貨市場并未建設與之對應的期貨法,衍生品市場也并未得到針對性法律制度管控,這會在極大程度上制約國內金融轉型。其三,國內金融企業會遭到強大的國際競爭沖擊。和國外發達國家的金融企業相比,我國金融企業資本稍微落后。國外金融企業在多年的發展中,無論規模、體制,還是國際服務網絡都更勝一籌,但我國金融行業相關內容亟待完善。自從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就必須遵照相關協議取消對外資企業的限制,外資企業同樣可以在中國開展業務。這對于國內市場而言必然是一大挑戰。
(二)面臨的機遇
站在對外開放角度看國內金融機遇,主要可從三方面有所體現。其一,在對外開放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內金融行業經營理念、方法轉變,可從國外優秀的發展思路中得到啟發,從而提高國內金融行業發展效率,注入新鮮活力。同時,在外資企業進入國內后,我國企業可以借鑒其良好的服務做法、經營方法,以此來協助金融企業轉變傳統經營思維,為客戶帶來更好的服務[3]。其二,在實現對外開放后,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發展而言是良性機遇。自從我國國務院于2009年在香港試點人民幣跨境結算之后,人民幣就具有了國際效應。而金融行業對外開放的實施更在原基礎上加強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為推進人民幣國際發展帶來了良好契機。其三,對于國內金融企業海外擴張而言也是一大機遇。尤其是在“一帶一路”環境下,國內金融企業主要通過貸款、授信等方式和沿線國家合作,金融企業作為金融服務的重要機構,也可利用對外開放實現國際規模擴大,從而提高國內金融行業整體進步。
三、金融對外開放監管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健全的監管法律
金融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得到健全的監管法律支撐。然而,從目前國內金融對外開放監管現狀來看,缺乏健全的監管法律是顯著問題之一。我國實施的是分業監管,即使在相同的部門中,法律法規起草部門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權限與利益等因素影響,使得監管工作很難高效實施。并且,從監管情況來看,我國與國外金融領域的監管方法、理念各不相同,存在較大差異,這不僅僅會對外資企業有所制約,使其無法順利實現融資,也會給中國金融企業“走出去”帶來阻礙。因此,還需進一步完善金融對外開放監管法律。
(二)缺少有效的協調機制
缺乏協調機制也是金融行業對外開放監管的問題之一。監管工作本具有系統性特征,監管部門應當對金融企業的行為實施監督管理,這就意味著監管部門需引起重視,抓住監管重點,立足于現狀與趨勢落實監管對策。但這一切的順利實施都建立在協調機制基礎上。但當前我國金融行業在對外開放上還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這是導致監管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協調機制的缺乏主要在政府監管機構、行業監管機構等方面有所體現,我國國內各監管機構間并未形成有機協調力,再加上國內和國際上的監管機構理念差異較大,就導致對外開放無法得到有效支撐[4]。
(三)監管組織體系有待完善
金融對外開放監管組織體系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監管部門權威性有待加強。其二,監管部門機制缺乏完善性。其三,監管部門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監管工作更偏向于形式化。
(一)強化對外開放監管立法和執法
金融對外開放的順利進行與監管法規密切相關,因此,必須強化對外開放監管立法與執法,提高相關法規的針對性、可操作性,以此充分發揮法規作用。在實際的立法過程中,監管部門應結合金融對外開放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現狀的法律法規,并立足于現狀展望未來,提高立法靈活性,使立法可跟隨金融行業發展情況隨時調整,從而對金融對外開放全程予以監督。同時,在監管執法上必須從嚴執法,對于金融對外開放過程中存在的任何違法亂紀行為要及時指出、制止、處罰,提高監管法規威懾力,規范對外開放市場秩序。
(二)落實全面化監管
對于金融行業對外開放來說,全面監管十分有必要。并且,從我國金融行業對外開放現狀來看,其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這是對外開放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監管部門需抓住管控核心,著眼全局,在關注金融行業準入監管的同時,又要加強退出監管。監管部門必須意識到全面監管的重要性,加強監管力度,并達到獲得較好監管效果的目的。除此之外,監管部門要意識到國內金融企業與國際金融企業間的差異與差距,在借鑒國際金融行業監管理念的時候,也要結合國內現狀存同求異,實現全面性監管。
(三)完善監管組織體系
對于國內金融行業對外開放而言,在得到完善監管組織體系的支撐后,可在極大程度上推動行業穩定持續發展。從現狀分析中發現,監管組織體系不完善可從權威性、機制、作用三方面有所體現,因此,當局需加強監管部門權威性,健全部門機制,并發揮監管部門作用,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5]。其一,監管部門的獨立性需得到加強,這是提高監管力度的前提。在新時期背景下,監管部門可以把金融行業監管責任與行業發展職責進行劃分,使其成為兩個獨立的職責范疇。如此一來,監管部門和金融企業關系就變為監管與被監管關系,獨立性得到前所未有提高,也可以借此機會增強監管部門權威性。其二,監管部門要對現有機制予以完善,尤其是在內部控制制度上更應有所重視。若內部控制制度無法發揮作用,就無法推動外部監管工作落實,這可以凸顯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其三,監管部門需對金融企業實施自律管理。具體來說,就是金融企業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學會自我約束、規范、管理與自省,減輕監管部門壓力,凝聚國際競爭力。
五、結束語
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金融對外開放的實現不僅有助于優化市場結構、吸引人才駐足,還有著吸引外資進入和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快速實現的積極意義;在金融行業對外開放上挑戰與機遇共存,只有在挑戰中尋找機遇,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從當前對外開放監管現狀來看,還存在缺乏健全的監管法律、缺少有效協調機制、監管組織體系有待完善的問題;可以通過強化對外開放監管立法和執法、落實全面化監管及完善監管組織體系等策略,輔助金融行業對外開放持續進行。
參考文獻:
[1]趙愛玲.如何推動全領域金融對外開放[J].中國對外貿易,2020(09):14-16.
[2]聶新偉.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進程與展望[J].海外投資與出口信貸,2019(03):25-29.
[3]吳小花.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金融對外開放之路分析[J].科技視界,2019(35):273-274.
[4]張嘉昕,于珊,王慶琦.新時代我國金融業推進改革開放和服務實體經濟研究[J].海派經濟學,2019(04):92-111.
[5]蔣業宏.我國金融開放,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之間的相互傳導影響機制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20(05):35-43+175-176.
作者:李躍強 單位:焦作中旅銀行鄭州分行供應鏈金融中心
- 上一篇:建筑經濟造價管理及成本控制對策
- 下一篇:邊區農業經濟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