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原因
時間:2022-03-24 05:04:00
導語:金融危機的原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國金融危機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貸款衍生品中的問題所引起的,深層次原因則是美國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失衡、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美國的過度消費三個方面。
1、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金融創新失衡,金融監管缺位,是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
一個國家在金融發展的同時要有相應的金融秩序與之均衡。美國在1933年大危機以后,出臺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實行嚴格的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在隨后近60年里,美國金融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在其高速發展的同時,金融市場上的不確定性相應增加。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監管,并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態中的問題,也助長了金融危機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金融生態本質上反映的是金融內外部各要素之間有機的價值關系,美國金融危機不僅僅是金融監管的問題,次貸危機中所表現出的社會信用惡化、監管缺失、市場混亂、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等,正是金融生態出現問題的重要表現。
從1999年開始,美國放松金融監管使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出現問題。金融衍生品發生裂變,價值鏈條愈拉愈長,終于在房地產按揭貸款環節發生斷裂,引發了次貸危機。華爾街在對擔保債務權證(CDO)和住房抵押貸款債券(MBS)的追逐中,逐漸形成更高的資產權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桿率變得越來越大,金融風險不斷疊加。
2、美國金融危機的另一重要原因還在于美國經濟基本面出了問題。
仔細分析美國金融危機發生時的宏觀經濟環境,我們可以發現,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調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線斷裂,出現了價格的上升。美國采取了單邊控制總需求的辦法,使得原有的供給缺口不斷擴大,物價持續上升,就業形勢出現逆轉,居民收入和購買力下降。
過去60年,美國經濟增長和國內消費超出了本國生產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國在實體經濟虛擬化、虛擬經濟泡沫化的過程中,實現不堪重負的增長;另一方面,美國把巨額的歷史欠賬通過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資本市場的價值傳導機制分攤到全世界。這增加了美國經濟的依賴性,動搖了美國經濟和美元的地位和對它們的信心。
3、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則是美國的過度消費。
美國的過度消費和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過度儲蓄是這次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長期以來美國國內儲蓄一直處于低位,對外經濟表現為長期貿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總額達到6%的水平,且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單”。而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和石油生產國居民則是儲蓄過度,長期貿易順差,積累起大量的美元儲備。這些美國經濟體外的美元儲備需要尋找對應的金融資產來投資,這就為華爾街金融衍生品創造、美國本土資產價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礎。
1990年代后期,充裕的全球資金涌入美國,金融業在美國的發展越來越旺盛,金融產業演變成一個大產業,可以吸納大量的就業,產生大量的產值,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美國金融產業所創造的增加值竟達到GDP的40%,華爾街的從業人員可以獲得天文數字的薪酬和獎金。但是,虛擬經濟一旦脫離實體經濟,必定演變成一種虛幻經濟(fictioneconomy)。如果將華爾街的金融產業視作一臺巨大的晝夜不停運作的“機器”,它一方面吸納全球金融資源,同時通過其“生產”變成全球各地一個個投融資項目,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用資本在生產中獲得的收益回報給全球投資者。如此循環,華爾街的金融產業是沒有問題的。或者,這些金融產品的創造立足美國本土的實體經濟,能促使美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那么危機出現的概率也可以大大下降。然而,由于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周期已經進入IT周期波段的末尾,缺乏投資機會,而且美國已經將大量的制造業轉移到國外,通過制造業信息化而提升勞動生產率的機會也失去,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的科技創新項目吸納融資。在這種情況下,華爾街金融資產的供應沒有堅實的實體經濟發展作為支撐。
二、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是多重的,有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心理影響,甚至也會產生思想認識方面的影響。
直接影響如中國擁有的美元資產縮水,海外投資出現虧損,出口下降。間接影響有,引致性的資本市場下跌,海外金融機構為“救火”需要抽走流動性,導致國內流動性緊縮,并且熱錢開始外流,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貶值,等等。同時,金融危機導致中國居民的心理變化,預期變化以及對未來宏觀經濟信心的喪失,這些因素又進一步構成對中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向下壓力。因此,中國受到的間接影響不能忽視,并且隨著時間的推延,可能繼續深化。
從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政府的表態和經濟數據來看,目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沖擊。那么,金融危機是如何影響實體經濟的?實體經濟到底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呢?
對于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經濟學家打了這么一個比喻:美國經濟就像一個人的身體,金融業是心臟,資金是血液,實體經濟是身體其他器官。金融業遭到重創如同一個人得了心臟病,心臟供血不足,其他器官就會疼痛或者萎縮。從這個比喻上不難理解,金融業對實體經濟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影響是“惜貸”。也就是說銀行不愿意向企業提供貸款,或者提高貸款利率。面對籌資困難以及利率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規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萎縮。盡管美聯儲以及其他主要央行在不斷地調低基準利率水平,但決定企業籌資成本的市場利率卻不降反升。
對于美國這樣一個依賴信貸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經濟模式來說,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第二個影響是消費萎縮。普遍出現資金短缺的金融系統在限制企業貸款的同時,也在減少消費信貸,導致消費支出減少。最新數據顯示,因潛在的購車人無法獲得貸款,美國9月汽車銷售下降至16年來的最低點。此外,正常的社會消費能力也在下降。據統計,美國9月就業崗位減少了將近16萬個,為2003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不難理解,這失業的16萬人只能是減少各種日常支出才能繼續生活。而對于沒有失業的人來說,投資股市和基金的錢越來越少、自己未來的薪水只降不升、生活成本的增加等等,都會讓人們不由自主地捂緊了錢包。表現這一狀況的是零售業銷售情況,美國9月零售銷售月降1.2%,是3年來的最大降幅。
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最后一個影響是投資需求下降。從銀行貸款難或者貸款利率高,人們就不會愿意投資,新企業不會開工、也不會有新的工作崗位、現有企業不會擴大生產規模?;蛟S可以這么理解:投資下降就意味著經濟不會產生新鮮血液了。
最后,金融危機對大學生的就業將會產生巨大的不利影響,這將在明年表現的很突出。